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两性空间 > 性爱文化 > 两性道德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同性恋行为不值得提倡
[newsform]  

    同性恋的成因迄今仍未明了。精神分析学家强调同性恋者与母亲早期关系的重要性;部分学者则认为,同性恋的产生有生物学基础,如雄性激素与雌性激素之间微妙的不平衡;而研究学习理论的学者认为,性的定型化在同性恋反应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童年时期,性别和身份识别混乱或受同性恋者的诱惑等,均使发生同性恋的可能性增加。生活在以女性为主的环境中的男性常有女性的心理素质,经济状况在同性恋的发生上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同性恋可分为:男性同性恋或女性同性恋。男性同性恋者相互间比较注重性欲的追求。女性同性恋者“用情”往往专一。实质性同性恋与精神性同性恋。实质性同性恋不但有爱的心理,而且有实质的性行为。精神性同性恋,只是在内心对同性爱慕、追求,无实质的性行为。主动性同性恋与被动性同性恋。男性被动性同性恋与女性主动性同性恋又被称为“绝对同性恋”。单性同性恋与双相性同性恋。单性同性恋只有同性恋,而双相性同性恋既有同性恋,又有异性恋。社会上少数人因特殊环境(缺乏异性)所出现的同性性行为只是具有替代性质的性行为,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异性性行为将取代同性性行为,此种情况只能称为“暂时性同性恋”。 
    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前曾强烈反对过同性恋的合法存在,后同性恋者渐渐取得了合法的地位。目前,同性恋在许多国家已经不再被视为心理变态。在我国,虽然有关法律未禁止或反对同性恋,但同性恋行为受到人们的强烈谴责。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性恋受社会舆论谴责的程度方才大大降低。因此,在我国新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也就将同性恋排除于精神障碍之外。但要指出的是,尽管同性恋不再列入精神障碍之中,由于受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要让普通人真正接纳同性恋,可能尚需一段时间,甚至是较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同性恋者走上“地面”为时尚早。 
    在临床上,并非所有的同性恋行为均是正常的,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等均可在病态的影响下出现同性恋行为。国外已有报道,颅脑损伤或饮酒会导致同性恋行为的产生。同性恋者由于社会或家庭的压力,或与同性恋伴侣的关系不能再维持,往往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甚至出现自杀或伤害伴侣的行为。以上种种,均需要进行医学干预。另外,在同性恋患者中,艾滋病的发生率相当高,此现象早已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因此,同性恋行为并不值得提倡。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