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疾病大全首页 > 疾病大全 > 外科 > 普外科 > 其他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系指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段,经肛管脱出于肛门外,有时肛管也随之翻出。临床上将其分类粘膜脱垂(不完全性脱垂)及全层脱垂(完全性脱垂)两大类。其病因主要是长期腹泻、“习惯性”便秘等引起的腹内压增高,其次是支持直肠的组织结构,如乙、直交界处的固定点,直肠侧韧带,肛提肌及肛门外括约肌等受到损伤,变得松弛、无力。当然营养不良,发育不全也有一定关系。
    [诊断要点]
    (一)多见于老年及儿童。前者与直肠周围支持结构松弛有关,后者与骶骨发育不全有关。
    (二)大便时,甚至剧烈咳嗽等引起腹内压增高时,有肿物脱出肛门外。病变初期,便后肿物常能自行还纳。后期只能用手托入肛门。
    (三)如果直肠脱垂不还纳,局部水肿,再加肛门括约肌痉挛可引起嵌顿与绞窄,疼痛严重,甚至可出现肠坏死.
    (四)由于反复脱垂、粘膜磨擦损伤,可出现充血水肿、糜烂、出血与溃疡。此时可有粘冻样分泌物或血性分泌物。如肛门括约肌松弛,分泌物可经常流出。
    (五)必须与环状痔脱垂引起假性脱肛相鉴别。内痔脱出时,表面不光滑,有放射状沟纹,呈紫红色;而粘膜脱垂可见圆形、红色、粘膜呈“放射状”皱襞,质软的肿物,皮肤与粘膜直接相连;完全性脱垂,脱出物呈“腊肠样”,较长,表面可见环状的粘膜皱襞,前襞常较后襞稍长,皮肤与粘膜之间有一沟。
    (六)体检时应先行肛门镜检查,有无环状痔,然后行直肠指检,除外新生物,并了解肛门括约肌功能。然后嘱病人于蹲位,作排便动作,使脱垂发生。
    [治疗]
    (一)改善病人全身情况,去除引起腹内压增加的病因。
    (二)幼儿直肠脱垂可自愈,当脱垂发生后,先用手法复位,送回肠管,再用纱布卷堵住肛门部,将两臀部用胶布固定,暂时封闭肛门。如反复发作,护理困难,可行硬化剂注射治疗。
    (三)粘膜下硬化剂注射法:硬化剂常用5%石炭酸植物油或4~8%的明矾注射液。该法特别适用于体弱,年迈不能手术者。方法是:患者取胸膝位或侧卧位,经肛门镜,局部消毒后,于直肠粘膜下层,前后左右四个象限各注射2~3ml硬化剂。7—10天一次,一般需2~4次。第一次注射到脱垂粘膜最高处,以后再逐渐下移。或嘱病员使脱垂发生,局部消毒后,于脱垂全长,按前后左右四个象限,于粘膜下注射四条狭的硬化剂带,注射完毕将脱垂复位,病员卧床休息1周。   
    (四)手术治疗:适用于重度的直肠脱垂。
    1.直肠悬吊固定术:经腹将直肠游离到肛提肌,然后向上牵拉,用二条阔筋膜带子或人造织品带子,如Teflon或医用丝绸带,一端缝合于直肠前壁侧面,另一端缝合于骶骨岬前筋膜上。术中应防止神经及骶前静脉丛损伤。
    2.直肠前壁折叠术(沈氏手术):其要点是折叠直肠前壁,提高直肠膀胱陷凹及紧缩肛提肌。目前常用改良的沈氏手术,即不紧缩肛提肌,而强调将直肠后壁固定于骶骨岬前筋膜上。   
    3.肛门圈缩小术:该法用银丝环放入肛门周围皮下组织内,使松弛酶括约肌缩紧,2—3个月后取出。该法可用于直肠脱垂合并有肛门括约肌松弛患者的辅助治疗。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收藏此文】【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编:没有
下一编:穿透性心脏外伤的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