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疾病大全首页 > 疾病大全 > 其他 > 癌症 > 绒毛膜癌
绒毛膜癌以及肝血管瘤
绒毛膜癌简称“绒癌”。其与介绍过的恶性葡萄胎(简称“恶葡”)均属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而绒癌的恶性程度更高,一旦发病,即很快向全身转移,因此,许多绒癌病人第一次就医时,所主诉的常常是一些转移瘤的症状。恶葡与绒癌在临床表现上,往往没有明显的质的差别,两者的区分主要是根据病理组织学的不同特点作出的。例如,在显微镜下的肿瘤切片中,如果仍能看到绒毛或水泡(即葡萄胎)的结构时,就诊断为恶葡;如果滋养细胞原来的绒毛或葡萄胎的结构已完全消失,就诊断为绒癌。

绒癌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绒癌与妊娠无关,而是患者的自体细胞,也即胚胎时期残留的部分滋养层细胞演变成的肿瘤,又称为“非妊娠性绒癌”。常与卵巢恶性肿瘤同时存在。继发性绒癌与妊娠有关,也称为“妊娠性绒癌”。事实上,原发性绒癌是极为罕见的,绝大部分绒癌是继发性的,主要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其中,初孕或初产后即得绒癌的,约占发病总数的20%。偶尔亦见于绝经期妇女(可能是潜伏期较长之故)。

一切恶性葡萄胎都来自葡萄胎的恶性变,而绒癌的起源则比较多样化。就继发性绒癌而言,大约60%继发于葡萄胎,其余40%则继发于流产(包括官外孕、人工流产、自然流产、稽留流产)或足月产、早产等之后。绒癌的发生始于子宫腔内,但很快就侵入子宫壁的肌层,并且发病早期即侵入血管,沿着血液循环的途径向外播散,因此,转移就成了这种疾病的最大特点。转移的部位较广泛,可至全身各处,其中,以肺转移发生率最高,甚至有80%以上的病人,在第一次就医时就已经转移到肺了。其次,为阴道转移及外阴、脑、肝、肾、消化道等处的转移。在一些比较晚期的病人中,也有子宫的病灶已经消失,但仍然有广泛转移的。

绒癌的发病率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较高,我国的发病也不少见,但真正代表人群发病率的报道目前还没有。

绒癌临床中最常见的症状是在葡萄胎清除后,或流产、足月产后阴道持续不规则出血,血量多少不定。有时也可在出现一段时期的正常月经后再闭经,然后又发生阴道出血,此时极容易和一般流产相混淆。检查时可发现阴道有紫色而恶臭的分泌物,子宫增大、柔软,形状不规则,还可以触到官旁两侧子宫动脉有明显的搏动。

由于阴道长期出血,可使患者发生严重贫血,并由于感染而出现体温升高及蛋白尿。当子宫腔内的肿瘤穿破子宫壁时,又可以引起腹腔内大出血,继而形成腹腔或盆腔内血肿。当肿瘤对体内多处破坏,由于大量消耗,病人会出现恶病质,这也是病人死亡的原因之一。绒癌发生转移后,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发生不同的症状。例如,阴道转移可发生阴道大出血;肺转移可有咳血、胸痛及憋气等;肺部X线照片,则见有转移阴影;脑转移可出现头痛、呕吐、抽搐、偏瘫以及昏迷等;肝和脾转移可出现肝脾肿大,以及上腹闷胀或黄疽等;肾转移可出现尿血等等。病情严重的,一处出血就可能导致病人死亡,但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则为脑转移。

在绒癌的诊断方面,血和尿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及X线检查均有很大意义。一般说来,凡是产后、流产后,尤其是葡萄胎后阴道有持续性不规则出血,子宫较大且软,血或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持续阳性。就应该想到绒癌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肺X线片上又有转移阴影,诊断就基本上可以确定。对于绒癌的治疗,过去多采用手术和放射治疗的方法,但收效甚微,死亡率高达90%。自1958年以来,北京协和医院采用化学抗癌药物即化疗法,经过不断探索及大量临床实践,筛选出数种有效的药物和投药方法,从而使绒癌的治愈率达到了80%的高度。

采用化学疗法虽然是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所应用的药物对人体的正常组织都具有很大的损伤,加之应用剂量较大,会产生比较严重的毒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口腔溃烂、脱发、皮疹、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以及由此引起的发热、出血等等,都会给病人带来较大痛苦甚至危及生命。对此,如能辅之以中医药疗法,则不仅能预防和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而且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助于杀灭癌细胞。

应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一般要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以及毒副反应的不同表现,予以辨证施治。例如,绒癌仅有盆腔转移,表现为阴道持续出血或时流时止,腹痛拒按,下腹触有包块等症状者,可采用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治法,药如党参30克,白术、茯苓各10克,当归、丹参、三棱、莪术、赤芍各15克。周身乏力者,加生黄芪30克;恶心、纳少者,加半夏、竹茹各9克,麦门冬20克,焦三仙各10克;腹痛加川楝子9克,元胡、没药、郁金各15克;有包块者加海藻、昆布各15克,皂刺9克。患者出现肺转移,除阴道出血、腹痛、包块等症状外,尚有咳嗽、咯血或痰中挟血、胸痛胸闷、口干、发热等表现者,则采用滋阴润肺,化痰止血之法,药如百合30克,沙参、麦冬、元参、生地、赤芍、丹参、藕节、五灵脂各15克,炒蒲黄30克.胸部闷痛者加薤白、郁金各9克,栝萎20克;咳嗽痰多者,加款冬花15克,紫苑9克,葶苈子20克,大枣3枚;口渴发热者,加天花粉30克,元参、地骨皮各20克,知母9克.绒癌出现全身转移或恶病质,表现为阴道出血或大量下血,腹痛、包块、面黄消瘦、倦怠乏力、动则汗出、食欲不振,或咳嗽咯血,或恶心呕吐,或便血、尿血,或头痛、抽搐等症状者,就要予以滋阴养血、健脾固肾法.药如:党参30克,茯苓、白术各9克,生地、白芍、当归、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各15克,黄芪20克.若腹部有包块,加三棱、莪术各15克;食欲不振加麦冬20克,焦三仙各10克,佛手15克;胸闷咳血加白茅根30克,薤白、藕节炭、炙紫菀各9克,款冬花15克;尿血加小蓟、蒲黄各20克;便血加生地榆30克,槐花15克;头痛抽搐加生石决明40克,钩藤15克等.

此外,在化疗期也可根据不同的毒副反应及严重程度施以不同的中药治疗,有关内容可参考以前介绍的恶葡的治法。中药的施用,关键在于辨证,而且不同治法也可以互相结合运用。

肝血管瘤


嵇女士前些日子总感到中上腹有些不适,于是去医院做了一下检查,B超发现她的肝脏左叶长了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瘤子,医生告诉她可能是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但也不能排除其他肝脏肿瘤的可能,建议她做进一步检查。听了这个结果,嵇女士犹如晴天霹雳、五雷轰顶,因为她曾听别人说,如果肝脏上长了肿瘤是活不长的。两天后,她又去做了CT检查,CT的诊断也是肝左叶血管瘤。虽然医生告诉嵇女士肝血管瘤是肝内良性肿瘤,和肝癌完全是两回事,但嵇女土依然心有余悸,迫切想知道这个病是怎么一回事。

肝血管瘤并非少见,只是其中大部分病人由于肿瘤较小又无明显症状,因而没被发现。近年来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肝血管瘤在人群中时有发现。肝血管瘤是由于血管的先天性畸形造成的,其形成可能与胚胎期发育异常有关。肝血管瘤生长缓慢,可分为毛细血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前者由肝内毛细血管局部过度增生所致,常较小,直径一般小于3厘米;后者较大,瘤体由充满血液的膨大的血管构成,有时可发现纤维化和钙化。大多数肝血管瘤病人终生可无任何感觉,多为偶然发现;部分病人可有症状,主要为上腹隐痛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少数病人可在右、中上腹触及到椭圆形、质地柔软、有压缩感、无明显压痛的肿块;极少数特别巨大的肝血管瘤,会压迫或推移邻近脏器,甚至可导致病人发生吞咽困难,黄疸、腹水等症状。有些病人在外力作用下或者自发性地发生瘤体破裂(这是肝血管瘤最危险的并发症),这一般发生在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人中,病人可突然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并迅速蔓延至全腹,腹部有压痛和肌紧张,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

肝血管瘤的诊断可根据临床表现及B超、肝动脉造影、CT、放射性核素扫描、磁共振等检查。目前比较方便准确的检查方法首推B超检查,肝血管瘤在B超影像上有比较典型的特点。另外B超检查易于进行,可定期复查,及时了解血管瘤有无变化,并且无放射性。有少数肝血管瘤在B超影像中不典型,难以与恶性肿瘤鉴别,如嵇女士的情况,那么可进一步做CT或磁共振检查,这对鉴别有较大帮助。无论哪种检查,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如果病人用各种影像学检查仍无法确定诊断,可在B超引导下进行肿瘤穿刺活检,或有时需手术开腹检查。

目前对肝血管瘤尚无特效药,由于本病不是恶性疾病,大多数病人症状不明显,故一般认为直径5厘米以下的肝血管瘤不需要做特殊治疗,但需半年做一次B超检查。如果检查了几次其大小无明显变化,可一年做一次B超。直径大于5厘米的肝血管瘤,也不一定要手术治疗,要看肝血管瘤的部位和增长速度。如果所在部位容易受伤或在肝表面,或者短时间内增长较快,则需手术治疗。此外还可采取肝动脉栓塞、注射硬化剂等方法治疗。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收藏此文】【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编:没有
下一编:没有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