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疾病大全首页 > 女人 > 全身
老年期抑郁障碍

概述
老年期抑郁障碍是指首发于老年期,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精神障碍。临床特征以情绪低落、焦虑、迟滞和繁多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精神障碍不能归因于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病变。一般病程较长,具有缓解和复发倾向,部分病例预后不良。

病因
   (-)遗传因素。 
   (二)病前人格特征。 
    老化过程也常伴有人格特征的改变,如孤僻、被动、依赖和固执等。 
   (三)生化代谢异常. 
    近期研究提示DA功能不足也是老年人易患本病的原因之一。 
   (四)神经内分泌改变. 
   

症状
    本病的临床表现是否与青壮年患者不同,国内外作者尚无统一意见。但本病患者受老化过程心理和生理变化的影响仍具有以下特点。 
   (-)临床症状: 
    1.情感障碍:
    抑郁心境长期存在,但往往不如青壮年患者典型。大部分病人常有无精打彩、郁郁寡欢,有兴趣下降、孤独感,自觉悲观和绝望。病人常用“没有精神”、“心里难受”等表达抑郁的体验。少数病人情感反应略显淡漠或迟钝。近70%以上的患者有突出的焦虑烦躁症状,有时也表现为敌意和易激惹。 
    2.思维障碍:
    病人感到脑力迟钝和注意力下降,临床表现为应答反应缓慢、思考问题困难和主动性言语减少;部分病人常回忆不愉快的往事,痛苦的联想增多。在抑郁心境背景之上无端丑化和否定自己,自我评价下降,亦常出现自责自罪和厌世观念。有妄想的患者占30%左右,主要有疑病、关系和贫穷等妄想。国外作者称为妄想性抑郁。 
    3.功能减退:
    80%左右的病人有记忆力减退主诉。存在比较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症状、有类似痴呆表现者占10%至15%,如计算能力、记忆力、理解和判断能力下降,MMSE筛选可呈阳性,其他智力检意也能发现轻至中度异常。国内外作者将此称表现命名为抑郁性假性痴呆。 
    4.意志和行为障碍:
    病情较轻者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依赖性强,遇事犹豫不决。稍重时活动减少、回避社会交往、行动缓慢、卧床时间增加;严重者可处于无欲状态,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有焦虑的患者表现为搓手顿足和坐立不安。最危险的病理意向活动是自杀企图和行为,老年患者一但决心自杀,常比青壮年病人更坚决,行为也更为隐避。追踪研究表明本病患者的自杀率高达10%以上。 
    5.躯体症状:
    本病具有情感症状向躯体症状转化的倾向。许多病人在抑郁情绪明朗化之前一般已有数月的躯体症状。躯体不适诉述以消化道症状最多见,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或含混的上腹部不适感。另外,乏力、头部不适、心悸和胸闷等也较为常见。有显著躯体不适主诉及症状者占全部病人总数的70%以上。不少患者伴有突出的躯体性焦虑,常常纠缠于某一躯体不适主诉。有时躯体症状完全掩盖了抑郁情绪,表现为“隐匿性抑郁”的形式。在躯体不适症状基础上,病人易产生疑病观念,进而可发展为疑病或是虚无妄想。 
    6.生物症状:
    病人面容憔悴灰暗,有体重下降者约占30%至55%。但其他“内源性”症状,诸如情绪昼夜节律改变、睡眠障碍和性功能减退等因受到生理老化的影响而变得模糊不清。

检查

治疗
   (-)药物治疗:
    本病患者的药物治疗非常棘手。三环类抗抑郁药物要用最小有效剂量,一般不超过青壮年患者治疗剂量的1/3至1/2。 应针对临床症状特点选用药物。如睡眠过多或迟滞突出选用有振奋作用的丙咪嗪、去甲丙咪嗪或普罗替林治疗。有睡眠障碍或焦虑显著者可用阿米替林、多虑平或去甲替林等。百忧解(氟西丁)、帕罗西汀、左洛复半衰期相对较长,口服给药一日一次,服用方便,副作用轻微,疗效肯定,已渐成为临床上的首选用药,但其价格偏高。  
   (二)电休克治疗:
    综合国内、外对本病治疗的研究资料,ECT比药物治疗更安全、危险性相对较小。ECT使病情迅速得到缓解,且疗效高;总有效率高达70%至90%。 
    适应症为: 
    ①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副作用不能耐受的患者; 
    ②有严重自杀企图和行为以及伴有顽固的妄想症状者; 
    ③有明确的躯体疾病不适宜用药物治疗的病人。 
    三)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在本病治疗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通常采用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本病患者的心理社会致病因素以及不良环境应选用支持性心理疗法。对合并人格障碍的患者,针对其依赖和回避行为也可选用认知和行为疗法亦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收藏此文】【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编:呼吸性碱中毒
下一编:神经性贪食症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