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治疗药物的现状及进展
1.序言
痤疮,俗称粉刺。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疾病,好发于青春期。其发病原因有很多因素,一般认为其主要原因为:青春期雄性激素分泌增多,引起皮脂腺肿大,皮脂腺分泌增多,同时使毛囊、皮脂腺导菅角化栓塞,皮脂淤积于毛囊形称脂栓,即粉刺。在厌氧环境下,痤疮丙酸杆菌等厌氧菌大量增生繁殖,产生溶脂酶,分离皮脂产生游离酸,刺激毛囊引起炎症,致使毛囊壁损伤破裂,淤积的皮脂进入真皮内,从而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反应。另外,遗传、内分泌障碍、多脂多糖及刺激性饮食、高温及某些化学因素,对痤疮的发生发展也起一定的作用。
痤疮虽然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但影响人的外貌,给病人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及精神压力,因此制药企业越来越重视痤疮药物的开发。本文根据有关文献报道,对痤疮治疗药物及进展做一概述。
2.目前临床用的痤疮治疗药物
2.1 壬二酸,本品系天然存在的饱和直链二羧酸,对皮肤粉刺内各种需氧菌和厌氧菌有抑菌和杀菌活性。局部用20%壬二酸霜可使皮肤微球和滤泡内丙酸杆菌的密度明显减少,并使皮肤表面脂肪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减少。20%壬二酸霜于1989年由德国schering AC公司在法国上市,1996年美国FDA批准其在美国销售用于治疗痤疮。
2.2 西咪替丁,本品为组胺H2受体阻滞剂,能抑制组胺或五肽胃泌素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临床适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出血等症。近年来,发现其还具有免疫调节、抗雄性激素、抗病毒等多种作用,其治疗痤疮的机理为通过阻断二氧睾酮与毛囊受体的结合抑制皮脂腺分泌。其内服、外用均有效。临床常局部外用2%西咪替丁霜剂。
2.3 过氧化苯甲酰,该药是一种有机过氧化物,具有很强的杀菌、角质剥脱、溶解粉刺和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适用于丘疹性、脓疮性痤疮,常用浓度为1%~10%。该药可单独使用或与其它抗痤疮药物联合应用。如山东德美克制药公司的“必麦森”凝胶为“5%过氧化苯甲酰+3%红霉素”,吉林东方制药公司的“痤疮平”为5%过氧化苯甲酰软膏。
2.4 阿达帕林,是一种新的萘甲酸衍生物,属第三代维A酸类药物。能选择性结合于对皮肤角质细胞增长与分化有调节作用的维A酸受体r,从而调节毛囊、皮脂腺上皮细胞的分化,减少粉刺的形成。同时,阿达帕林可以抑制人类多形核粒细胞的趋化,抑制花生四烯酸经脂脱氧化生成炎症介质,从而在治疗痤疮过程中起到抗炎作用,改善炎性皮损。如法国高德美公司的“达芙文”凝胶,系0.1%的阿达帕林凝胶。
2.5 口服异维A酸类药,药品试验表明该品具有缩小皮脂腺组织,抑制皮脂腺活性,减少皮脂分泌以及减轻上皮细胞角化和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适用于重型痤疮,尤其适用于结节囊肿型痤疮。如上海延安制药厂的“泰尔丝”为异维A酸胶丸。
2.6 局部用维A酸类药,本品通过调节表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和促进表皮细胞更新。使病变皮肤的增长和分化恢复正常。特别是能促进毛囊上皮更新,防止角质栓塞,抑制蛋白产生,使痤疮皮损消退。其常用浓度为0.01%~0.1%。如山东德美克制药的“维特明”霜/凝胶系0.025%的维A酸霜/凝胶,重庆华邦制药的邦力牌“迪维”霜,系0.1%、0.025%维A酸霜。
2.7 维胺酯,维A酯类药,本品局部使用具有促进上皮细胞分化与生成,调节角化过程,抑制皮脂分泌,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抗炎等作用,如重庆华邦制药的邦力牌“痤疮王”为0.3%维胺酯乳膏。
2.8 口服锌制剂 目前对锌制剂治疗痤疮的机制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口服锌制剂治疗痤疮的机制是由于青春期可能有一种绝对或相对锌缺乏,致使雄性激素合成酶系统紊乱。也有认为认锌缺乏使维生素A转运激素合成酶系统紊乱,使血清中维生素A水平降低,组织可利用的维生素A不足,从而影响表皮的正常分化。还有人认为,口服锌制剂治疗痤疮与锌能使皮脂减少及锌本身具有抗炎作用有关。目前常用的口服锌制剂有硫酸锌,葡萄糖酸锌,甘草酸锌。
2.9 口服避孕药 该类药具有较强的抗雄性激素作用。在皮脂腺部位与双氢睾酮发生竞争对抗作用,阻止了双氢睾酮对皮脂腺的影响,使皮脂腺分泌减少。如德国先令药厂的达因-35为“环丙孕酮+炔雄醇”,美国FDA也批准ortho公司的诺孕酯/炔雄醇用于治疗痤疮。
2.10 抗生素类药,该类药的主要机理为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所产生的炎性介质,常用于局部治疗的抗生素有红霉素、克林霉素、甲硝唑、氯霉素、氯洁霉素。如美国普强药厂生产的“特丽仙”暗疮水系1%的磷酸氯洁素,桂林集琦“肤炎宁”搽剂系2%氯霉素搽剂,昆明滇虹药业的“痤疮王”为“克林霉素+甲硝唑”复方搽剂。山东德美克的“必麦森”凝胶系“3%红霉素+5%过氧化苯甲酰”。英国斯蒂菲尔公司的复方异维A酸凝胶系“2%红霉素+0.015%异维A酸”,常用口服治疗痤疮的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罗红霉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克林霉素、甲氧嘧啶——磺胺甲恶唑。四环素与红霉素通常用量500~1000mg/次,每日2次。
2.11 其它治疗药物 国内一些医疗单位用雄激素拮抗剂(如螺内酯、已烯雌酚、苯甲酸雌二醇)+与微量激素(如地塞米松)+抗生素联合应用,局部外用于治疗痤疮,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3.开发中的痤疮治疗新药
3.1 Tazarotene,系蛋白质合成抑制剂
3.2 NadiFloxacin,为DNA拓朴异构酶抑制剂
3.3 G-101,为蛋白质50核糖体亚单位抑制剂
3.4 5—氨基乙酰丙酸,为氧化剂
3.5 Cioteronel,系雄激素拮抗剂
3.6 RauopLanin,系细胞壁合成抑制剂
3.7 MK-386,系5a—还原酶抑制剂
3.8 L—751788,系5a—还原酶抑制剂
4.结语
据有关资料报道,12~25岁的人群中有近80%人患痤疮,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吸引了许多制药公司开发治疗痤疮药物。有人预测,治疗痤疮药物领域有可能产生重磅炸弹式药物,因此,痤疮药物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