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肝病防治专题 > 临床经验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EB病毒感染引起成人急性黄疸型肝炎1例

EB病毒感染引起成急性黄疸型肝炎1例

  解放军302医院内科李迎新报告一例由EB病毒感染而引起成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患者,男性,39岁,因乏力、尿黄5天于1993年2月7日入院,初诊为病毒性肝炎。

  病前半年无肝炎密切接触史,无输血史及血制品应用史,无药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6.5℃,脉搏7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9kPa(1kPa=7.5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全身皮肤无黄染,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无黄染,咽不充血,两肺呼吸音清晰,心率78次/min,律齐,无杂音,肝肋下2cm,质软,无触痛,脾肋下未及。入院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

  通过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95g/L、红细胞5.68×1012/L、白细胞5.4×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6、淋巴细胞0.38、酸性粒细胞0.02、血小板122×109/L。肝功能:ALT 230U/L,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正常,总蛋白59g/L,白蛋白42g/L、凝血酶原时间12s(凝血酶原活动度100%)。

  再经病原检查甲、乙、丙、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均阴性。15日、22日、26日壳抗原(VCA)-IgM均阳性,EBV-IgG 22日1:10,26日1:100(ELISA法)、嗜异性凝集试验1:112,吸附试验1:28。26日血常规检查异型淋巴细胞4%,B超示脾稍厚。入院后经休息保肝及中药治疗,第四天症状消失,两周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该病例中3次VCA-IgM阳性,EBV-IgG双份血清10倍增高,嗜异性凝集试验1:112,吸附试验1:28,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功能损害,系EB病毒的急性感染表现为急性肝炎临床过程是明确的。本例发病第5天外周血检查未发现异型淋巴细胞,第三周末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占4%,这可能与检测次数较少及检测时间有关。异型淋巴细胞在发病初期常较少,出现时间2-15d,多数在一周后才达到有诊断意义的水平,3周后减少。VCA-IgM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简易、特异、敏感可靠的手段。IM常显示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肝活组织检查示间质性肝炎。由于IM时,肝脏往往受累,肝功能不正常者颇不少见,少数患者甚至出现黄疸。因此诊断病毒性肝炎时必须排除IM。若在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中做IM病原检测,可能会发现EB病毒感染的病例。

摘编自2000年8月20日出版的《中华肝脏病杂志》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在肝内实质性小占位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焦点新闻
·没有相关信息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