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血吸虫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继续重视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研究

继续重视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研究

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9年第3期第17卷 专论

作者:陈名刚

单位:200025 上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50年代大规模调查以及后来的陆续调查表明,至1997年底,我国血吸虫病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云南、四川和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400个县(市),感染血吸虫者累计达1200余万,感染耕牛120万头,有螺面积148亿m2,威胁1亿口。

  由于政府的重视,协调卫生、农牧业、水利等部门,共同配合,投入大量力、财力,防治血吸虫病,五十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据卫生部全国地方病防治办公室1997年年底统计,原有12个流行省、市、自治区中,已有广东、上海、福建、广西与浙江达到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标准,血吸虫病流行已经控制。400个流行县中,227个县已阻断了传播,55个县已控制了传播,118个县仍流行,钉螺面积减少至原面积的1/4左右。

  目前,、牛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下降,感染者的感染度和病情显著减轻。血吸虫病侏儒症患者现已罕见,晚期腹水患者数大大减少,有巨脾和/或脾功能亢进者大多数已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恢复了健康。尽管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血吸虫病情况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目前仍有感染数近100万,感染牛10万头左右,有螺面积36亿m2

  2. 目前钉螺孳生地主要分布在湖沼地区和大山区。前者由于水位不稳定,面积大,钉螺难以控制;后者多在经济不发达地区,防治工作有相当难度。

  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牛流动频繁,容易导致血吸虫病播散。

  4. 去年特大洪水后,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根治水患、灾后重建的“32字”方针,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将有很大影响。“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将使原来围垦消灭大片钉螺面积的垸内地区在破垸行洪以后变成滩地,其中一部分地区将有可能成为钉螺孳生地。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有螺面积将会大大增加。“移民建镇”如在选址和规划中忽视了血吸虫病,会加剧血吸虫病流行,或形成新的流行区。这已引起了湖区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在采取相应对策。

  70年代以前,曾研究了十几种抗血吸虫药物,包括几种中草药,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均不理想。直至1978年,吡喹酮在我国仿制成功并大规模应用,使抗血吸虫化疗出现了突破性进展。由于该药对血吸虫病有高效、低毒、使用方便的优点,目前价格也较低,大大加速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步伐。此药在我国已使用了4千多万次,使许多过去化疗药物禁忌者或夹杂其它严重疾病者均得到了治疗。在抗洪抢险等短期接触疫水群中采取4~5周后不经筛查的早期服药,有效地控制了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生,减少了群感染。目前,对重流行区,如粪检虫卵阳性率在15%以上的地区,对接触疫水和有相应症状的居民给予群体化疗,有效地降低了血吸虫病流行率,保护了居民的健康

  在80年代初期发现青蒿素对血吸虫病有效的基础上,90年代研制出两种青蒿素类化合物——蒿甲醚与蒿琥酯(均为有效抗疟药物),发现其有抗血吸虫作用,特别是能杀死5~21天童虫,从而达到预防血吸虫病的目的。两药经过数千例现场临床试验,均采用双盲设对照组的方法,不论在短期接触疫水(如防洪抢险)或整个感染季节均接触疫水的群中使用,1~2周给药一次,均有良好效果: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较,服预防药物组不发生急性感染,极少获得感染(如有感染亦为轻度感染),而对照组则有相当高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且有急性感染发生,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以往检查有无血吸虫感染主要靠粪检,尤以粪便集卵沉淀与孵化相结合的方法检出率较高。但我国流行区居民大多经反复治疗,感染度很低,粪检检出率低,粪便收集也有很多困难。免疫诊断方法,包括循环抗原与抗体的检测,近十余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敏感性与特异性均有所提高。目前,在轻度与中度流行区已被较广泛地应用于筛查,阳性者给予吡喹酮化疗。1992、1995与1998年曾组织了3次全国性用盲法对各地使用的多种免疫诊断试剂进行检测,发现循环抗体检测的诊断指数较循环抗原检测的为高,但治疗后阴转慢,缺少疗效考核价值。循环抗原检测患者化疗治愈后阴转较快,短程抗体检测也有类似结果,因而有一定的疗效考核价值。免疫诊断方法目前已在血防工作中广泛应用。

  在七八十年代,对虫源性疫苗,包括同种与异种活疫苗,以及射线和化学致弱疫苗,死疫苗,均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这些疫苗对宿主有较高的保护力,攻击感染后减虫率可达70%或以上。但虫源性疫苗受到来源限制,不易保存,现场应用困难较大,且其免疫原所致病理损害和安全性的问题限制了它的进一步研制和应用。自80年代中,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对中国大陆株日本血吸虫疫苗侯选抗原的筛选研究取得了快速进展。在曼氏血吸虫和菲律宾株日本血吸虫中已被公认有前途的十余个亚单位侯选抗原已全部在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中获得了克隆和表达,有些还进行了多种动物试验(小鼠、兔、绵羊、猪、黄牛、水牛),取得了一些进展。接种疫苗后,用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减虫率一般在20%~40%,减卵率一般在20%~70%。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呈现出较好的前景,已进入大动物试验阶段。此外,核酸疫苗、合成多肽疫苗、抗独特型疫苗的研究亦有一定进展。鉴于单一分子抗原诱导宿主产生的抗血吸虫的保护力偏低,当前趋向于选择不同表位的混合抗原,协同杀伤多个发育期的血吸虫,甚至虫卵、卵胚,即所谓鸡尾酒(Cocktail)疫苗,期望取得较高的保护力。

  作者简介:陈名刚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研究员,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团成员;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

(收稿:1999- 05-17)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γ-干扰素基因修饰肝细胞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实验研究
焦点新闻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合并都柏林沙门菌败血症一例
·白血病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出头状芽裂殖菌一例
·肠结核致肠穿孔B超误诊为卵巢肿瘤一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血管活性肠肽等与睡眠时血压变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中镇静剂致呼吸心跳停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与不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尿尿酸、心钠素、肾素-醛固酮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上气道周围软组织异常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