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职业病防治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三氯乙烯职业中毒伴发过敏性皮炎的调查

三氯乙烯职业中毒伴发过敏性皮炎的调查

疾病控制杂志 1999年第4期第3卷 讲座与综述

作者:黄乐仰 熊 俊

单位:东莞市卫生防疫站, 广东 东莞 523000

  关键词: 职业中毒;变态反应;三氯乙烯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135.1

  【文章编号】 1008-6013(1999)04-0335-01

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allergy in TCE hamming courses

HUANG Le-yang, XIONG Jun

  1995~1998年我市先后发生18例(14起),三氯乙烯中毒伴过敏性皮炎,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来源

  临床资料由东莞市职业病诊断组提供;现场调查由东莞市卫生防疫站劳动卫生科完成。

  2 发病情况

  18例患者发生于1995年12月至1998年6月,其中1995年4例,1996年8例,1997年4例,1998年2例;年龄为16~28岁;女性8例,男10例。散发于14个厂,其中以电子厂和五金厂最多(占55.6%)。发生的工种有洗净或洗抹(12例),插件、组装、除腊、喷漆、撕胶纸和技术员各1例。患者均有三氯乙烯接触史,接触时间为15~40天(17例,占94.4%),另一例为110天。主要临床表现是全身出现红色、大小不一的点状皮疹,出现顺序面部、上肢、躯干、下肢,继而发展为红斑、斑丘疹,呈多型性并融合成片,7~15天后逐步消退并留下色素沉着。少数病例(4例)呈剥脱性皮炎变化。

  3 现场调查

  病例的工作场所均有使用三氯乙烯或洗机水,作业面无足够抽风排毒设施,部分厂采用中央空调无有效排气而导致毒物扩散至其他工种。作业工多为手工操作,无有效个防护用品,可同时从呼吸道吸入和皮肤吸收三氯乙烯。18例患者作业现场(事故后)空气中三氯乙烯浓度检测结果为35~565 mg·m-3,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

  4 讨论

  18例患者的发病原因除了产毒工艺通风排毒设施欠缺,无有效个防护用品外,个体敏感所致的变态反应是一不可忽视的因素。

  工业毒物作为变应原(常为半抗原),通过皮肤接触,引发变态反应,常见的变应原文献有大量报道[1],但未见有提及三氯乙烯所致的变态反应,我国GB11505-89《职业性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亦未提及此危险。广东省1993~1997年发生三氯乙烯危害55中,有皮肤损害的45例,占80%[2],从而提出了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新问题和重新修订标准的迫切性。

  过敏性皮炎属迟发性接触过敏反应,其发病过程分为诱导和激发两个阶段,诱导期大致需要5~14天。因此其特点是初次接触致敏物并不引起皮肤反应,在经过一定潜伏期后,再接触致敏物时则很快在接触部位发生炎症反应[3]。本文报道的18例患者,有17例接触时间为15~40天,平均26.2天,比文献所提的诱导期略长,其原因可能是患者多为间断性接触。过敏反应的发生可能和个体质有关。

  三氯乙烯所致过敏性皮炎接触部位并不局限,18例患者的皮疹均由手、面等暴露部位起病后扩展至全身。多数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病情迁延、反复,皮疹继续发展,部分病例呈剥脱性皮炎变化而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死亡1例)。18例患者肝功能有损害的17例。少数病例同时有肾功能损害或心肌炎,虽然其发生率才1%,但因其危害较大,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重点。

  【作者简介】 黄乐仰(1942-),男,主管医师

  熊 俊(1958-),男,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 任引津,丁训杰. 职业病临床实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10.

  [2] 李来至. 有机溶剂中毒防治措施的研究概况(一)[J]. 职业医学,1998,25(4):48.

  [3] 王 兰,刚葆琪. 现代劳动卫生学[M]. 北京:民卫生出版社,1994,252.

(收稿日期 1999-07-15)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某石化企业急性职业中毒调查分析及对策
焦点新闻
·C-erbB-2表达、SPF与乳腺癌的预后关系
·雌、孕激素受体状态与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关系
·化疗对乳癌病人内分泌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550例乳癌生育状况分析
·“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意义
·奥美拉唑致变态反应1例
·舒血宁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
·冠心病影像学综合诊断和优选应用的探讨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