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学书籍 > 其它科目 > 中医学基础
第五节 肿瘤
http://www.piccc.com  2005-3-1 22:54:44 赵建斌]  【字体:

第五节 肿瘤

  概述

  肿瘤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疾病,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威胁很大,在医学领域中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研究课题。肿瘤学是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防治的学科。

  全世界每年死于癌症者700万以上,现在癌症患者约3700万,我国每年新发病100万人,死亡80万人,由于过去许多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得到了控制,人均寿命逐渐延长,诊断技术不断提高,人类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日渐增多,因此在很多国家,目前癌症居死亡原因首位或每二位。

  时至今日,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曾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医药,在癌症的防治研究中,也有其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原因有以下几点:

  1.有一定疗效。许多临床资料表明,一些肿瘤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五年生存率提高。一些晚期患者,常规抗癌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经中医药治疗能减轻痛苦,稳定病情,达到临床缓解或延长生存期之目的,有的还能达到临床治愈,恢复正常生活与劳动能力。

  2.在广大农村,边远地区,特别是某些瘤种(如肝癌),大量晚期癌症患者,事实上,中医药是他们的主要治疗手段。

  3.肿瘤可以说是一种多病因,多阶段的全身性疾病,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的原则,可以为抗癌研究提供新思路,祖国医学治疗方法丰富多彩,也可以启发产生新的抗癌方法。

  4.我国资源丰富,已知的抗癌中药约有150余种,为筛选抗癌药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几千年中积累的抗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5.有些中药能显著降低化学致癌物质所致的癌肿发生率,有些有助于克服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治疗的不足和某些副作用,有助于为肿瘤防治研究开拓新领域。

  一、祖国医学对肿瘤病因、病理的认识

  肿瘤的发病原理至今仍未完全研究清楚,祖国医学书籍中论述癌瘤发生的病因病机较多,历代均有论术、认识逐渐深入,概而述之,大致有以下几种立论。

  1.气滞血瘀:气血瘀滞、日久可生癌肿,历代文献指出,乳癌发病与肝脾两伤,气郁凝结有关,故乳腺肿瘤初期多以舒肝理气法治疗,血随气行,血之阻滞凝结多由气行不畅引起,故血瘀多伴气滞,久之则成肿块,《医林改错》中指出:“肝腹结块,必在形之血”,说腹内肿块,多由血瘀所致,故活血化瘀法是治癌主要法则之一。

  2.痰湿聚结:脾主湿,脾虚则水湿失于健运。水湿不运,津液不布,为邪火熬灼,遂凝结为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古人有“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的论述。因此一些皮下肿物不痒,经久不消,多以消痰散结,化痰通络法治疗,而湿毒为患,则以祛湿解毒法治之。

  3.邪毒郁热:外受毒邪入侵,日久均能化热化火,内伤七情,亦能生火,火热伤气,烧灼脏腑,是为邪热火毒。毒蕴于内,日久必发。癌瘤病人多见热郁之证,如邪热嚣张,发为实热之证,表示肿瘤正在发展,属病进之象。如系病久体虚,瘀毒内陷则久治不愈,或形成阴疮恶疽,翻花溃烂,皮肉腐黑,由阳转阴,成为阴毒之邪。故清热解毒,滋阴降火为治阳证癌之大法;而阴毒之邪则需温补托里,扶正祛邪以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4.脏腑失调,气血亏虚;历代医籍指出,脏腑功能失调与肿瘤发病有关。如明代张景岳说:“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的人,多有积聚之病”,又说:“凡治噎膈大法,以脾肾为主,治脾者宜从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在恶性肿瘤病程中,由于病邪日久,耗精伤血,损及元气,面削形瘦,削骨而立,气血双亏。现今晚期肿瘤病人手术割治之后,大伤气阴,正气不支,多出现气阴两伤。正衰则邪盛,机体抗癌能力降低,往往促使癌瘤进一步扩散,这是晚期肿瘤治疗中一大问题,因此扶正祛邪,调理脏腑功能,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个最常用法则。

  二、肿瘤的辩证

  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既看到它对机体的损害所引起的各种病理损害,又要认识到这种病的根本在于癌组织的恶性发展,因此应使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治疗时,随着恶性肿瘤的发展过程,邪正斗争的具体情况,一方面消除病邪及病灶;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人体抗病能力的保护和提高,调动病人机体内在的抗癌能力。

  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局部肿瘤变化,恶性肿瘤的临床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期:

  1.初期:起居饮食如常,无明显自觉症状肿块明显或不明显,无转移迹象,舌苔脉象大多正常,此时正盛邪实,可以及时攻毒邪为主,佐以扶正。

  2.中期:肿瘤已发展到一程度,肿块增大,耗精伤气,饮食日久,倦怠无力,形体日见瘦弱,已显正虚邪盛之象,邪正相持,须攻补兼施。

  3.晚期:癌症已发展至后期,远处转移,肿瘤坚硬如石,面黄肌瘦,形销骨立,显露恶病质。此时正气亏损,如妄施攻法,徒伤正气,故治则以扶正调理,缓解症状痛苦为主,积极调动病人主观能动作用,以顽强的意志与疾病作斗争,同时大力补虚扶正,增强病人抗病能力,控制病情发展,寓攻于补。

  三、中医对癌证的治疗法则。

  在肿瘤治疗中,常用的中医治疗法则有: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扶正培本法,软坚散结法,利湿逐水法等。尤其前三种疗法为最常用。

  1.活血化瘀法用于肿瘤治疗

  第四军医大学实验证明,平消片醇提物在试管内对肉瘤180,艾氏腹水癌,肝癌等有抗瘤苗头,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证实,丹参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明显抑制作用。我国莪术协作组在临床治疗中证实,莪术对宫颈癌及某些恶性肿瘤有明显的近期疗效。山东中医药研究对莪术挥发油抗癌成份进行了动物实验,证明对移植性小鼠肉瘤180有抗瘤作用。遵义医学院进行动物实验表明,莪术有增强动物细胞免疫的主动效应,复方莪术注射液有改善癌症病人微循环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防治研究所观察到莪术油在体外对人食管癌细胞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北京中医院及上海地区临床观察到斑蝥对肝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宫颈癌均有效。上海对斑蝥素进行了动物实验,证明对小鼠腹水型肝癌能延长生命达0.5-2倍;对实体型网状细胞肉瘤的抑制率为47%。此外据各地资料报道,活血化瘀药中全蝎土鳖虫水蛭赤芍川芎红花灵脂当归等一百余味中药,及由此为主组成的一百多个方剂,都有不同程度的抗癌作用。

  2.扶正培本法用于肿瘤的治疗

  扶正培本法就是扶助正气,培植本源的治疗法则。扶正培本法的临床应用,主要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津液或脏腑功能的不平衡、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消除各种虚弱证候,达到强壮身体祛除病邪之目的。癌症患者的虚,可以理解为一切生理、代谢、免疫防卫机能的低下与衰落,癌患者的食欲下降、消瘦、易感染,恶病质等就是具体表现。

  ①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常用中药:黄精紫河车鸡血藤黄芪党参女贞子、五味子淫羊藿

  ②能增强体液免疫作用的常用中药:党参、黄芪、锁阳附子、淫羊藿、菟丝子、黄精、龟板玄参麦冬生地

  ③提高机体抗癌能力的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银耳

  3.清热解毒法用于肿瘤的治疗 

  应用本法治疗肿瘤的该类药物有以下作用:

  ①抗肿瘤作用:如山兰根、苦参、白花舌草等。

  ②提高抗癌药物及放疗、化疗效果,对抗其副作用:如由山兰根、夏枯草、全瓜萎黄芩、白术、丹参、薏苡仁、香橼组成的复方可增强抗癌药物作用。生地、虎杖牛角、玄参等能使因放疗、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明显升高。

胃癌

  胃癌是一种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癌症之首。

  中医学无胃癌病名,但历史文献中类似胃癌临床表现的记载甚多,如《内经》中的“伏梁”(腹中包块有根,下血,使胃中痛、死不治),《金匮要略》中的“胃反”(朝食管吐或暮食朝吐,宿谷难化),《医宗金鉴》的“噎塞”(胃肠热结不散,食不下,呕吐翻胃),等,其症状与本病均有近似之处,此外由于上腹部有固定肿块,故本病又属“积聚”范围。

  一、临床表现

  (一)常见症状:

  1.胃痛: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以心窝部痛最多见,较典型的疼痛无规律性,进食也不缓解。

  2.食欲减退、逐渐消瘦:亦为常见症状,多有食后饱胀、嗳气、逐渐厌食,尤其厌恶肉类食物,并逐渐消瘦而进入恶病质。

  3.恶心呕吐:呕吐的发生多由于癌肿生长导致函门梗阻所引起,食物在胃内停留较久,吐出物常为隔夜宿食,呈腐败臭味。

  4.出血:早期胃癌即可出血,常表现为黑便,晚期出血量大可呕吐咖啡样血液,大便呈柏油样。

  5.其它症状如:腹泻便秘贫血、乏力、低热等症状亦可经常见到,至于晚期胃癌出现转移灶时,可产生相应的各种症状:癌肿破溃或穿孔时,可出现大出血,腹膜炎并发症

  (二)常见体征:

  1.肿块:此为晚期体征,很多胃癌上腹部触及肿块。质坚硬、结节状,多随呼吸上下移块。

  2.转移灶:如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较常见,其次在腋下,盆腔、腹膜及肝、肺等有时也可有淋巴转移,这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较大关系。

  二、病机分析

  胃癌的病理机制概括地说,大致有两点,一为肝经气郁,二为脾胃阳虚。

  情志抑郁肝郁不舒而气滞,气滞必致血行不畅而凝结成瘀;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阳不健,湿浊内生,气滞血瘀与湿聚痰凝,阻结于胃腑而成癌肿。此外,由此主要病机而可进一步导致如郁久而化热,瘀久而血枯,阳虚及阴虚等多种病理机制。

  三、辩证论治

  对早期胃癌,应以手术为主,手术的效果良好,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术后可配合中西药治疗,对于中晚期胃癌,一般条件尚好者可采取手术治疗,无手术指征患者,宜以中医治疗为主,中医治疗胃癌,可分为辩证治疗和专药治疗两种。

  (一)辩证分型论治

  (1)肝胃不和

  主证:胃脘胀痛,嗳气陈腐、或恶心、呕逆、脉弦。治宜疏肝和胃,止痛降逆。

  治疗以消遥散合旋复代赭汤化裁为主方:

  方药:柴胡白芍、当归、白术、黄连半夏枳壳厚朴降香、川栋子、旋复花、代赭石等。

  (2)脾胃虚寒

  主证:胃脘隐痛、喜暧喜按、食入经久复吐出,神疲乏力,肢冷、便溏浮肿、舌淡胖、有齿印、脉沉弦虚。

  治宜益气温中,方选黄氏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药用:

  黄芪、桂枝、白芍、党参、红人参、砂仁、白术、茯芩甘草大枣、半夏、干姜等。

  (3)胃阴虚

  主证:胃脘灼痛、嘈杂、口干、食后痛甚、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宜清养胃阴,方选麦门冬汤,一贯煎治疗。

  方药:

  沙参西洋参、生地、麦冬、半夏

  生批把叶、石斛火麻仁、白芍、炙甘草等。

  (4)瘀血阻络

  主证:胃脘疼痛较剧烈,或如针刺刀割,痛点固定,痞块拒按,大便色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宜活血化瘀,治疗用失笑散加味:方药

  蒲黄、五灵脂、赤白芍、桃仁、当归、丹参、三七等。

  凡血络受伤、证见呕血便血、无论舌脉如何,均宜加仙鹤草侧柏炭血余炭、另外可加服单味大黄粉、每次3克、每日3次以止血,直到潜血阴性为止。

  (5)气血两虚

  主证:胃癌晚期,气血多已衰败,属邪实正衰、除可见胃脘疼痛、肿块坚硬、恶心呕吐等中期所具之证候外,尚可见严重消瘦、神疲倦怠、皮肤枯燥甲错等恶病质征象以及大量呕血便血,甚至腹水等证候。

  治宜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

  方选十全大补汤加减,药用

  人参、黄芪、白术、茯芩、当归、熟地阿胶、何首乌、炙甘草。

  若脾肾阳虚、命火衰微,证见顽固呕吐、食入经久复吐出,时吐清稀涎沫,形寒畏冷、面白气短、或肢体浮肿,舌淡脉沉细者,可加肉桂、附子、干姜以温补脾肾之阳。

  若阴虚,可加女贞子、山萸肉、枸杞子

  若肿块石硬拒按,或有结节、呕血、便血,肌肤甲错、舌暗、脉沉涩而细者,可加茵陈、五灵脂、三七粉、水蛭、延胡以逐瘀通络,活血止痛。

  若痰湿较重者,可去熟地、阿胶、加贝母南星海藻牡蛎、莱服子以化痰散结。

  若有腹水、可加猪芩、大腹皮商陆车前子以利尿逐水。

  (二)专方专药治疗

  1.扶正类方药

  利血汤:生黄芪、太子参、鸡血藤、白术、云苓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每日一剂,水煎早晚服,一般6周一个疗程。经北京中医医院,临床应用观察,有减轻化疗毒副反应,促进食欲作用。

  脾肾方:党参、枸杞、女贞子、菟丝子、白术、补骨脂。水煎每日一剂,由北京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研制,实验证明有减轻化疗毒副反应,增加骨髓造血功能,提升免疫指标等作用。

  地黄汤:生地、党参、黄精、扁豆、黄芪。水煎每日一剂,可连服2月以上,经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临床应用证明,能收到改善自觉症状、控制客观指征,提高体外淋巴细胞转化率、周围白细胞、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血小板等效果。

  六味地黄汤;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芩。北京中药研究所实验研究证明,本方能抑制胃鳞癌的诱发,对荷瘤机体有明显改善作用等,为滋阴固本之良方。

  人参香草片:用于胃癌术后治疗,前3个月每次服5片,每日3次;3个月后,每次服3片,每日3次,连续服药。经浙江地区协作研究实验证明,本方对术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血象、肝功、体重及免疫功能等均有明显改善作用,有助促进术后恢复。

  2.祛邪类方药

  治胃癌方(浙江)

  方一:蜣螂姜半夏、干蟾皮、党参、婆罗子、槐木根皮、炙猬胃、公英石见穿白花蛇舌草。水煎二次分服,每日一剂、治胃癌疼痛并呕吐者。

  方二:土贝母、红木香益欢散、三七粉、桂花子、樟梨子、毕澄茄檀香沉香。水煎二次分服,每日一剂,治胃癌疼痛而胀满者。

  治胃癌方(湖北),方一: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苏梗、白芍、竹茹陈皮

  方二:旋覆花代赭石、党参、半夏、枳壳、黄连。

  方三:龙葵金刚刺白英。若腹胀加茱菔子、鸡内金、降香、丁香;便秘加郁李仁、呕吐不能食者先用方一、方二,呕吐消失后改用方三,均为水煎二次分服,每日一剂。

  加减漏芦汤(山东):漏芦、土茯芩、党参、白术、云苓、丹皮、升麻、黄芩、吴茱萸、生甘草、制半夏。煎三遍去渣,将三煎汇在一起,再浓缩成300毫升,分三次服,同时配服三味散;炒土鳖虫,炒全蝎,红参等量,共研细末,每次冲入汤剂1.5克,随汤药口服。

  3.单、验方

  胃癌糖浆;藤梨根500g,薏苡仁250g,连苗荸荠500g,水煎取药汁,低温浓缩成膏加适量蔗糖搅匀,1次两茶匙,1日2-3次。

  藤虎糖浆:藤梨根、虚杖各500g,水煎浓缩成每毫升含生药1g为度,加适量蜂蜜搅匀,每次30ml,每日2次。

  温抗1号:藤梨根、半枝莲各500g、棉花根,白茅根250g,水煎三次浓缩成膏,低温干燥加适量辅型剂成颗粒散,每包30g,每日早晚各1包。

  复方狼毒膏:北狼毒6g、半枝莲30g、鸡血藤30g、生薏苡仁30g、水煎服,1日1剂。

  牛黄醒消散,牛黄10g、雄黄10g、乳香30g、没药30g、三七粉30g、慈菇30g、砂仁30g、薏苡仁30g、共为细末,装胶囊、每次2粒,每日2-3次,饭后服,温水送下。

  加味西黄散:麝香6g、人工牛黄10g、乳香30g、没药30g、三七粉30g、山慈菇30g、砂仁30g、薏苡仁 30g、党参30g、鸡内金30g、共为细末,装胶囊,每次2粒,每日2-3次,饭后服。

  白花蛇舌草60g、白茅根60g、丹参15g、山楂30g、红花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

  制马钱子(油炸至微黄)500g、甘草60g、糯米300g、共制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晚睡前服七粒,如无抽掣震颤等反应,可每次加1粒,一般递增到15粒左右。

  4.胃癌常用抗癌中草药

  在辩证论治基础上根据出现不同症状加用抗癌中草药,可加强抗癌效果。

  清热解毒类: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拳参天葵子土茯苓、石见穿、香橼、藤梨根、白屈菜、喜树叶(果)、核桃树枝、白英、白芷、石打穿等。

  化痰软坚;夏枯草、生牡蛎、海藻、昆布、山慈菇、土贝母、枯萎、南星、白芥子等。

  活血化瘀:水红花子、桃仁、红花、苏木徐长卿急性子蜂房、五灵脂、丹参、凌霄花八月扎等。

  健脾利湿:苍术、白术、薏苡仁、麦角猪苓获苓、泽泻等。

(赵建斌)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收藏此文】【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编:第十章 经络及针灸-<BR>-第一节 经络腧穴总论
下一编:第四节 大叶性肺炎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