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然疗法 > 民间方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医药国际化诀窍:厂院办到海外
[ 文章来源: 编辑:admin ] 【字体: 】【打印】【关闭

    很多人都认为到国际市场上寻找一席之地是中医药未来发展的道路之一。但是,在从未走过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不容易,需要的不仅是决心和勇气,还需要技巧和谋略。到底怎样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找一席之地呢?记者采访了两个成功的案例,一个是把中药打入他国,一个是在他国办起中医院。听听他们的老总现身说法,也许对那些想走出去却还未能走出去的医院与医药企业能有所启发。

  三九集团:把中药生产搬到日本国土上

  三九集团早在几年前就把发展目光转向了海外。三年前,三九开始进军日本市场。日本的中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比中国的大,差不多在二三十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也比中国大得多。主要是日本政府批了260个汉方药等的处方药和250个汉方的非处方药。

  三九进入日本市场的第一阶段主要采取以健康食品方式,包括与日本最大的连锁企业合作。后来它们发现了东亚制药厂。这个厂有80年历史,在此期间,审报了130多种汉方的非处方药,“这是它最值钱的部分。”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说。

  东亚制药厂因为管理等原因,并没有做大。2002年的营业额约有3000万美元,利润有300万美元。三九通过其香港公司的一系列资本运作最终持有其51%的股权并在今年7月兼并了它。这种兼并结果是其名称改为三九集团东亚制药株式会社。今后它生产的药品将打上三九牌。这就是说,三九通过兼并在日本拥有了130多种汉方非处方药品产品,拥有了一个制药厂。赵新先说,今年10月份后,在日本的主流药厂、药店等都会有三九牌的药品上市。

  这次兼并事件在日本、在中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赵新先这样评价这次兼并的意义:第一,三九打开了世界最保守的市场,完成了中药进入世界市场关键的一步,或者说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在中药历史上,其意义如同“中国足球打进世界杯一样。”

  第二,三九不是用一个中药一个中药申报这种方式打进去的,而是靠资本运营这种当前跨国集团打入国际市场最主要的方式打进去的。

  第三,三九会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向世界医药主流市场进军。在这个平台上进军世界医药市场比用中国这个平台要容易得多,方便得多。

  北京东直门医院:到德国办中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副院长陈立新说,他们之所以在1991年时就把中医院办到德国去,是因为他们看中了这里的中医优势:德国的植物药历史悠久,与中药在某些方面很像似,在植物药的产销方面居世界前列。据当地有关机构调查,52%的德国人使用过中药。中医的针灸在当地小有名气,目前有5万医师从事此项工作,占全德国医生的1/6。此外,中医医疗机构也有不少。

  他们与德国企业合办的魁茨江中医院,是德国第一家中医医院。医院设施完善,环境比较好,处在著名的旅游区。有82张床位,全部采用中医治疗。这是中国以外惟一一家由保险公司全额支付费用的中医院。医院1991年建成后,从没有空过床,最火的时候需要1年半到2年前预定,现在也需要半年。

  10多年间,医院每年要收治1000多个病人,据德国有关部门统计,总体的主证治疗有效率在80%左右,显效率是50%多,出院时的满意率为50%多。一个病人临出院时送一块匾:西医20年没治好我的病,而中医给了我帮助。

  医院10年庆祝仪式搞得很隆重,一些德国知名大学及国内不少团体参加。中国驻德大使说,此医院为中医在欧洲发展的重要基地。德国有关政府官员认为,这是德国与外国合作办医疗机构的成功范例之一。

  就这样,魁茨江中医院在要求非常严格的德国利用合法的方式站稳了脚。

  共同体验:中医药的劣势与优势

  陈立新说,在德国办中医院的10多年中,感受很多,印象深刻的是德方对中药材的进口检查严格,差一点都不行。我们的某一种药材从来没合格过,因为国内对此没有检验。国外对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但我们不太注意,一些重金属严重超标。另外,一些中药的成分不符合药检要求,不让使用。

  从1991到2000年,在德国的魁茨江中医院共被检查了1634种中药材,总合格率为12%;2000年时合格率为37%,2001年检查290多种,合格率为13%。

  对这一点,赵新先也有同样感受。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向日本市场进军的风风雨雨中,最薄弱的环节可能就属原料。而原料的最薄弱之处在于药材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国外对此非常在意,一次不合格可能招致全面封杀。

  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差异及利益冲突,也导致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困难重重。陈立新说,中医学在西方还属于非主流医学,是替代医学,目前在德国,西医仍是主流医学。中医在德国传播的主要障碍有两个,一是医疗保险制度,这项制度有一些细目,必须进入到此细目的才能享受医疗保险费用。目前,有部分医疗保险公司已将针灸纳入了付保项目。最主要的障碍还是经济和医药市场方面的原因,如果针灸能放开,今后中药中成药也有可能放开,这样每年将会挤占9亿欧元的西药市场。

  据陈介绍,2000年7月时德国曾对中医能否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进行过激烈争论,但结果仍是没有纳入医疗保险。针灸收费相对于当地的医疗收费仍是较低的,一些私人医保公司开始鼓励病人采用它,以降低保费。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是两位老总都认为,中医药目前面临很大的机遇,全球中药市场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我国中药在全球市场占5%左右的份额,而且很大一部分是以原材料形式出口,所以中药在国际市场潜力很大。

  政策层面也有好的因素,国外对传统药检法规有所松动。据陈立新介绍,欧洲在2000年时颁布一个草案,规定对中药如果在欧洲有15年以上的使用历史,及满足其他一些条件后,就可以进入欧洲市场。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松动大作文章。

  从总的趋势看,中医的前景是不错的。世界正在启动传统医学,世界贸易组织高级官员曾说要把传统医学作为知识产权协议有关会议的主题,中国应该在这方面做点文章,使中医药相关知识成为WTO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

  海外中医药企业的希望

  中国医药企业如何在海外发展?赵新先的看法是:一、海外发展中医要集团化,但集团化的含义是由企业来做,而不是像目前这样,大多由政府、个人、院校来做。只有企业做才是产业化方式。第二是选择连锁化这种最佳的经营模式和方式。第三就是要服务化。千万不要把药作为主要方式。以为健康服务作为主要方式,门槛很低,也容易被市场接受。第四点是个性化,要有自己的特色。

  陈立新认为,中国中医药市场对外放开后,应考虑如何合理使用技术壁垒保护中医药。

  第二提高我们产品的竞争力。要注意提高中药材质量。另外,要注意统一步调,杜绝内耗,共同发展。一个药品,大家互相降价,造成自身损失。在国外开办医院方面,大家也不要互相不良竞争,给外国人可乘之机,这家价格高,他谈着谈着不谈了,找另外一家中国医院合作。

  再者,注重文化渗透。要想让外国人完完全全理解中医是很难的,中医是与很多文化联系在一起的。目前在德国的一些大学如海德堡大学已开设了一些中医课程及一些道教课程,这是个好苗头。

  加强高等交流。一些德国的中医药会议,都是德国人在讲,很少有中国人参加。他们说针灸不好或者中医药不好,到底是针灸不好还是他们没有掌握此项技术?没有中国人出来讲。所以我们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会技术,懂交流。
摘自:慧聪医药商务网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