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百科 > 中医动态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医处方:“避名”药方隐患几何
[ 文章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admin ] 【字体: 】【打印】【关闭

  烟台的于女士,身患多种慢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在该市一家大型中医院就医。但她自己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次诊断后拿药,已不必亲自交费和排队了:大夫开过药方后,马上就有护士拿去代劳,等把药物送上来后,还会递上一张卡——剩下的药钱都存在里面了,留待以后再用。整个过程中,患者连药方都看不到。

  相对于西药成药,中药门诊要避免患者到别处拿药,着力点必须控制在药方的外流上。在上述这家医院,患者不仅不能经手药方,而且剩余药钱都要留下,近似于豪夺。但这种做法,在不愁病人的大医院尚可,对本来就门庭冷落的小医院和各类诊所,就断断不能如此明目张胆了,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巧取方式——“避名”

  何谓“避名”?从这个例子可以得到形象的说明:不久前,济南市政协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张兆旺教授应有关部门邀请,参加了一次医疗事故的鉴定。在一张导致某孕妇流产的药方中,有一味药名,让这位全国知名的中药剂专家绞尽脑汁也没有判断出是哪味药材。最后当面询问开方医生,才弄清楚:原来是一味极常见的中药材。

  中医医生开药方时,对药材的本来名称避而不用,而采用一个新名称,即为“避名”。这样患者即使拿到药方,到其他药店拿药,也只能空手而归。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种“避名”手法,已在各中医医院及诊所大为流行。

  一位“圈里人”向记者透露:这中间还有高低之分。高明的,是医院医生将价格较高或者较为紧要的部分药材,一一换成新名,编成“避名”单子,在本院药房通行。低劣点的,索性将药名定为几号几号,药房人员对号开药就是了。

  拿到“避名”方子,患者被迫花冤枉钱,对其利益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而同时,这对中医自身的发展,负面作用也不能低估。

  对“避名”方子盛行现象,张兆旺颇为担忧:中医“避名”,不算什么新鲜事物,过去中医医师,为了避免药方外流,往往采取“避名”,长期下来,造成一种药材有多种甚至几十种叫法,以至现在还常出现药材混淆的情况。这种混乱局面,无论对医方还是患者,都会留下无尽隐患。目前,中医行医者为追求眼前利益而采用“避名”手法弊端很多,从长远看,无异于砸自己的饭碗。

  张兆旺进一步提醒说,如果“避名”大行其道,对于中医的现代化遗害无穷,加强相关管理,已是迫不及待。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