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百科 > 资讯博览 > 古代房事养生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房中术的萌芽(三)

性文化发展的本质在于人们对自身性能力、性活动产生较为合乎规律的认识。 这种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不仅表现在性观念方面,而且表现在对性的科学知识的掌握 方面。   有关性的科学知识范围很广,但其核心内容是有关性交的知识,其它方面的知 识可以说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此服务的。这方面的知识在古代中国称为房中术,从 汉朝开始,主要是经过一些道家的提倡,房中术大为流行,但是在秦朝以前,这方 面的性文化似乎初露端倪,处于萌芽状态。   三、《素女经》   但是,在战国时期却有一本房中术著作《素女经》流传下来了。这本书据后人 考证,可能是在战国至两汉之间完成,并在魏晋六朝民间流传修改的。   关于《素女经》的流传至今,也有一段颇为曲折的过程。清人叶德辉在所编《 双梅景閛丛书》中说:   《隋书·经籍志·子部·医家类》有《素女秘道经》一卷,注云:并《玄女经》 又有《素女方》一卷。新旧《唐志》均不著录,惟日本宽其中见在书目有《素女经》 一卷,而无《玄女经》、《素女方》,疑其时合为一书,不复分列也。宽平当中国 唐昭宗时,其时彼国赍书之使,络绎于道途,故五代乱后亡书,彼国皆有传者,此 经虽未有刊本,而载在彼国永观二年丹波康赖所撰《医心方》廿八卷中,首尾贯通, 似是完帙。永观二年为宋太宗雍熙元年,去唐未远,其中所采《玉房秘诀》、《玉 房指要》、《洞玄子》并此经皆言房中之事;又载《养阴》、《养阳》诸篇,大抵 汉、隋两志中,故书旧文,十得八九。   以上叙述的意思是,《素女经》一书,在《隋书》中还提到过,宋以后就没有 见到。但那时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日本在宽平年代的书目中却提到这 本书,而日本的宽平年代正值中国的唐昭宗时代,时为公元889年至904年之 间,看来是那时传至日本的。以后,日本在永观二年,相当于我国宋太宗雍熙元年, 即公元984年,有个叫丹波康赖的人编了《医心方》二十八卷,载有《素女经》, 我们今日所见的《素女经》正是由此而来,这真是“外转内销”   素女是古代文献中一再记载的一位性爱女神,传说她在公元前21世纪的远古 黄帝神话时代就经常和黄帝讨论男女如何性交。有关素女的传说并不完全相同,有 的传说她是个音乐之神,如《史记·封禅书》说:“太帝使素女鼓五十丝瑟。”杨 雄《太玄赋》说:“听素女之清声兮,观宓妃之妙曲。”但是,以后的传说变了, 到了战国时代传说素女擅长于阴阳交合之道,如《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云: “越王迁于吴,当归,而问于范蠡曰:‘何子言之,媾和于天?’范蠡曰:‘此素 女之道,一言即合大王之事。’”到了汉朝,也说她是一个熟悉男女性交之神,如 《论衡·命义》说:“素女对黄帝陈五女之法,非徒伤父母之心,而又贼男女之性。 ”由此可见,素女成为性爱女神,主要出现并流传于战国至两汉之间。   《素女经》有关性的理论观点主要有:   第一,强调性交和人的身体强弱是相互影响的。《素女经》开宗明义第一段就 是:“黄帝问素女曰:‘吾气衰而不和,心内不乐,身常恐危,将如之何?’素女 曰:‘凡人之所以衰微者,皆伤于阴阳交接之道尔。夫女之胜于男,犹水之胜火, 知行之如破釜鼎能和五味,以成羹臛,能知阴阳之道,悉成五乐。不知之者,身命 将夭,何得欢乐,可不慎哉!”这就是说,讲求正确的性交很重要,如果做得不得 法,会使人身体衰弱,甚至丧失性命,对此真要慎重。   第二,提出了初步的优生道理,强调“爱乐”两性交合的目的,也是为了要生 育“贤良而长寿”的子女。首先提出“避九殃”,即在九种情况下不应性交,其内 容已如本书上一章《性禁忌》一节所述。这“九殃”中,第九种禁忌是认为酗酒之 后不宜性交,否则生子多残病,是有科学道理的,其它“八殃”只是反映了古人对 性交禁忌的风俗观。《素女经》中提出的“房中禁忌”还有“新远行,疲倦,大喜 怒,皆不可合阴阳;至丈夫衰忌之年,不可望施精”,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三,提出了如何易于怀孕。“素女曰:‘求子法,自有常体:清心远虑,安 定其馎E 袍,垂虚斋戒,以妇人月经后三日,夜半之后,鸡鸣之前,衿戏令女盛动, 乃往从之,适其道理,同其快乐,却身施泻,勿过远至麦齿(指阴道内一寸处), 远则过子门,不入子户,若依道术,有子贤良而老寿也。”   第四,提出了后世道家大力倡导的所谓“延年益寿”之法,即巩固精关、“莫 数泻精”。《素女经》中叙述:“黄帝问:‘愿问动而不施,其效何如?’素女曰: ‘一动不泻,则其力强;再动不泻,耳目聪明;三动不泻,众病消已;四动不泻, 五神咸安;五动不泻,血脉充长;六动不泻,腰背坚强;七动不泻,尻股益力;八 动不泻,身体生光;九动不泻,寿命未失;十动不泻,通于神明。”这里,强调了 男子性交而不射精的许多大好处,甚至提出十动不泻可“通于神明”,但是,这种 理论与做法,并不为现代科学所提倡。   第五,《素女经》有些方面还涉及性心理,强调男子在性交时应有自信心,要 破除现代性科学所提出的“操作焦虑”。(“操作焦虑”指性交时一些不必要的担 心与怀疑,如怀疑自己性功能有没有问题,能否令对方满意,是否伤身体,自己的 阴茎是否太小,等等。这种“焦虑”多无根据。这种消极心理会影响性功能的发挥。 )“素女曰:御敌家,当视敌如瓦石,自视若如金玉,若其精动,当疾去其乡,御 女当如朽索御奔马,如临深坑下有刃,恐堕其中,若能爱精,命亦不穷也。”这里 在进一步提出男子应“爱精”的同时,提出应有一股强悍之气,“视敌如瓦石”, 坚决而勇往直前,这种思想值得注意。对于人类来说,初民几乎完全没有什么“操 作焦虑”,但以后性文化越发展,性交禁忌与心理上的怀疑与顾虑就可能越多,对 有些不必要的顾虑实应破除,这是现代性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两千多 年前的《素女经》中已有涉及了。   第六,提出了性交应使男女双方同享快感,共同受益,这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思 想。《素女经》强调男女双方必先有“爱乐”然后行,做到“相感而相应”,所以 说:“阴阳者相感而应耳,故阳不得阴则不喜,阴不得阳则不起。”最忌讳的是: “男欲接而女不乐,女欲接而男不欲,二心不和,精气不感,加以猝上暴下,爱乐 未施。”因此提倡:“男欲求女,女欲求男,情意合同,俱有悦心。”这些观点之 所以了不起,不仅因为这是一种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规律的反映,尤其是因为它 体现出一种男女平等的思想,承认女性的性权利,在性交时男方必须考虑与照顾女 方,要“情意合同,俱有爱心”,而不能只顾自己一时之快。这种思想在男子统治 与压迫女子的社会条件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当代世界性学权威、美国的约翰逊与 玛斯特斯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性交性反应的四周期(即兴奋期、持续期、 性高潮期、消退期。完美的夫妻性生活必须经历这四个阶段,缺一不可。)理论, 其中应该有“性前嬉”,使夫妻双方同时达到性兴奋,然后再进入性交;在性交过 程中,双方(主要是男方)应尽量争取使双方的性高潮同步等;这些基本思想在中 国两千多年前的《素女经》中已见端倪了。   第七,提出了性交媾率问题。“黄帝问素女曰:‘道要不欲失精,宜爱液者也, 即欲求子,何可不泻?’素女曰:‘人有强弱,年有老壮,各随其气力,不欲强快, 强快即有所损,故男子十五,盛者可一日再施,瘦者可一日一施。年二十,盛者日 再施,羸者可一日一施;年三十,盛者可一日一施,劣者二日一施;四十,盛者三 日一施,虚者四日一施;五十,盛者可五日一施,虚者可十日一施;六十,盛者十 日一施,虚者二十日一施;七十,盛者可三十日一施,虚者不泻。”《素女经》对 男子性交时的泻精次数,也有一些提法:“素女法: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年卅 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廿一日一泄;年六十者,即毕,闭精 勿复更泄也,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凡人气力,自相有强盛过人,亦不可抑忍, 久而不泄,致生痈疽;若年过六十,而有数旬不得交换,意中平平者,可闭精勿泄 也。”以上这些论述都没有把问题看得绝对化,而是以年龄和身体强弱为转移,这 是正确的。即使提出男子要惜精如玉,也要视年龄、体质而定,也没有绝对化。这 些观点对汉、唐时民间的性认识、性习俗影响很大,唐代白行简的《天地阴阳交欢 大乐赋》可能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第八,提出了性交的不同体位和方法,即所谓“九法”。它是模仿动物的姿势 与动作而定名的,如龙翻、虎步、猿搏、蝉附、龟腾、凤翔、兔吮毫、鱼接鳞、鹤 交颈。后世有不少性雕塑反映了以上内容。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到,《素女经》中包含不少朴素的、可贵的性科学理论观点, 是我国汉、唐以前性科学理论的总结,它产生在两千多年前,诚属不易。它对后世 影响很大,隋、唐之际民间有在结婚时男女双方共读《素女经》的风俗,似乎它又 起到了婚前性教育教科书的作用。清人叶德辉在《双梅景閛丛书》的《新刊素女经 序》中说:“今远西言卫生学者,皆于饮食男女之故,推究隐微,译出新书,如生 殖器、男女交合、新论婚姻卫生学,无知之夫诧为鸿宝,殊不知中国圣帝神君之胄, 此学已讲求于四千年以前。”这是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的。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