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百科 > 资讯博览 > 名医名著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倡导中西医结合的先驱

四川 欧阳军 施今墨(1881-1969年),原名施毓黔,浙江萧山县人,13岁时跟随其舅舅李可亭先生学医,遍研古代医学名著。20岁 后跟随黄兴奔走革命,以后宦海浮沉,遂弃政专以医为业。从1912年起正式从医,并更名今墨,申明要以墨子“兼爱”的 思想,施医于民,同时在医术上要勇于革命,使自己成为当代的医学绳墨。 施先生习古而不泥古,志在创造与革新。民国初年,他即第一个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提出“中医科学化,中药工业 化”的口号,创立既继承医学传统又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祖国新医学,成为他学术思想的核心。他明确指出“吾以为 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学之生理、病理以相互佐证,实无别途。”他认为中西医病名应该统一。早在20年代,他诊病 就用西医病名,结合中医辨证;并应用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协助诊断,这在当时确属罕见。他所配制的成药,也打 破千百年的传统,采用现代医学名称。如气管炎丸神经衰弱丸、高血压速降丸、强心丸、感冒丹等,疗效显著。 施今墨最初是在北京宣武门里茄子胡同(今新华社址一带)挂牌应诊,很快就誉满京师。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重,请中西 名医会诊,施先生也在其中。这年他还兼任了冯玉祥军队的医学顾问。1930年他赴西安为杨虎城将军治疗重疾,药到病 除,一时传为佳话。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由于西医传人以及西医的开业与办学,对中医形成了包围与排挤的形势。在中医内部,庸医误人, 封建迷信色彩也很严重,于是在1923年之后,“取消中医”之声渐起,国民党政府对中医更加排斥。那时国民党政府没有 设立任何领导中医的机构,也没有公立的中医学院或研究所。而且,中医开业不能向卫生机关注册立案,却要到警察局立 案,中医地位岌岌可危。 1929年,国民党政府竟正式通过取消中医的决议案。对此,中医界人士无不义愤填膺。施先生拍案而起,在报纸上发 表文章,宣传中医中药也是一门科学,应与西医并存,取长补短,呼吁各界人士支持中医界的斗争。他们成立了中医工 会,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专程赴南京坚决要求政府收回其错误决定。 当时,汪精卫是最主张取消中医的,有些国民党元老找他代为中医吁请,都未奏效。不料,这时他的岳母患痢疾,遍 请西医都不中用。于是,有人荐举施今墨,汪精卫无可奈何,只好同意。施先生应诊时,沉着冷静,望闻问切,一一周 全。三剂药服后,老太太的病果然好了。当时汪精卫要题匾惠赠时,先生谢绝,并且当面陈词,吁请扶持中医事业的发 展。 由于施先生以及中医界其他人士的努力,在全国舆论的支持下,终于使国民党当局收回成命,“取消中医”之说终于 消声匿迹,并迫使国民党政府批准设立中央国医馆,先生就任副馆长。起初施先生希望能有所作为,但国医馆经费拮据, 形同虚设,他便宣布辞职。后来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中医条例,规定了中医考核的办法和立案手续。1934年进行第一次考 核,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和汪逢春为主考官,北京“四大名医”之说即始于此。 施先生医德尤其高尚,他对待病人,不分贫富贵贱,职位高低,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穷苦人还免费应诊和赠药。他 常说:“医者,医病者也,对富贵者阿谀取媚,对贫贱者横眉轻慢,小人之举也。”施先生从不摆名医架子。他每天看病 百余人,晚间便书写随笔,对诊断、处方回忆思索,发现有不当之处,必派人寻找,改正之后才肯罢休。晚年也是如此。 所以,他常在失眠时,披衣而起,看书写字,怡然自得。84岁时,他曾赋诗:“人因不眠苦愁添,我自欣慰愿失眠。昼夜 无分寻乐事,余生岁月倍流年。” 施先生擅长治疗肠胃和妇科病,晚年研究冠心病及防治老年病,对糖尿病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解放前曾出版《祝选 施今墨医案》,解放后又进行增订,晚年并自编《施今墨临床经验集》一书。 施先生是全国政协一、二、三届委员,并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中医学会顾问等职。曾多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和周总理关怀照顾,施先生生前建议设立中医学院,提倡中西医结合,主张中医进医院会诊,这些建议均先后被采纳,付 诸实施。 1969年春,先生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曾口述几千字的改革中医建议书,呈送毛主席、周总理。他还艰难地从病床上爬 起来,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大恩不言报,大德不可忘。取信两君子,生死有余光”等诗句,嘱家人在他去世后,献给周总 理和邓颖超同志。8月22日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88岁。施先生临终前曾留下遗嘱,将遗体献出解剖,供医学研究之 用,就这样施先生将他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施今墨先生的名字和他创建的中西医结合事业将永放光辉! 摘自《家庭中医药》杂志 (编辑李国坤)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