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百科 > 资讯博览 > 名医名著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金匮要略》内伤杂病

《金匮要略》被视为医方之祖,治杂病之源。现将笔者对《金匮》中温热药运用机理的体会,结合临床,归纳如下。 1.从治病求本来思考 《金匮》以论治内伤杂病为主。内伤杂病多因久病迁延、失治、误治或禀赋不足或饮食起居失节、情志不遂导致正气虚乏,真元亏损,阴阳失衡而产生。《金匮》重视“治病必求其本”这一平调阴阳的治疗思想。遵循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之理,以大量“温补脾肾”之药立法。书中150首方剂中明确有通阳、行阳、温阳、回阳、调和阴阳、双补阴阳等功效的方剂,占总数的34.3%。在其余方中兼有以上作用的配伍入药比比皆是。例如在论治痰饮病中就明确提出“当以温药和之”。因为饮为阴邪,非阳不化,饮既停留,又非阳不运。从本论治,健脾、温肾为两大常法。如芩桂术甘汤健脾利水,振奋中阳,使积饮消失,新饮不生;肾气丸温肾化气,振奋元阳,使水有所主,饮有去路。此法临床运用于心、肺、消化系统的多种慢性病证,凡辨证恰当,很有实际意义。 虚劳为病,虽然病因涉及广泛,但是《金匮》在论五脏虚损上强调脾肾的作用。在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因为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阴真阳之所寄;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精液的源泉,所以调理脾肾是治虚劳的根本方法。其“建中”法以甘温培补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充裕,阴阳协和。此即是“阳生阴长,阴平阳秘”之理。肾气丸有养阴助阳、纳气归肾的作用。虽属阴阳并补,但究其实质仍取之于阳生阴长、“益火之源”之理。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以甘温建中、肾气丸以温阳补肾外,桂枝龙骨牡蛎汤亦属调和阴阳、交通心肾之剂,多适用于阴阳两虚证而偏重于扶阳方面。 2.从气血津液的调整来思考 人体的气血津液变化,中医多从阴阳升降出入来论。《金匮》以药食气味阴阳升降的不同作用及“宜针引阳气”等针刺方法,针对人体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确立了温(通)阳化气、利水、化湿、利湿、化饮、化瘀、行气、下气、温通血脉、温经活血、止血、宜(发)通阳气、升陷举阳等理法方药。 如调理气血中,血痹病机为风寒之邪阻遏阳气,血行不畅所致。轻者“宜针引阳气”,重者用黄芪五物汤通阳,使阳气流通,血脉亦通,肢体局部麻木或疼痛等症随之而解。临床所见面瘫、末神经炎、中风等运用以上两法每每都可获效。 在调津液中,运用尤为突出的是水气病。水得阳则化为气,气得阴则化为水,水气之变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三脏共主通调水道。三脏气化失常,不能化水制水,导致水液停滞,渐成水肿。以病机得名曰“水气”。水气病的治则;病在表,腰以上肿甚,当发其汗。法有宣发阳气、宣通阳气;腰以下肿甚,当利小便,法有温阳利水、温阳化湿、利湿;病在里,水郁成实者,法有通阳行水下气;“血不利则为水”者又有逐瘀行水……等等。结合消渴病中栝萎瞿麦丸方证,又体现了寒凉温燥、淡渗补益同冶一炉。单从《金匮》调水气津液看,既可见病情复杂多变,又深深领会到仲景宗师思维的严谨周全。临床中曾有一位高度水肿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因大量服用糖皮质激素后,肾病未愈又引发了高血糖,治疗时逐步撤激素并根据患者水胜血负、水寒不能化气之象,将栝萎瞿麦丸方改用汤剂服之,少腹原有冷痛立即缓解,高度水肿及大量蛋白尿也日渐改善,以后用肾气丸加减巩固疗效历经年余两病愈。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