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百科 > 资讯博览 > 名医名著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

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不但博览医典,精于医术,更注重医德的修养,堪称我国古代医家之楷模。 1.待病人,如至亲 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首先必须认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作是人命关天的职业,应十分珍惜人的生命。孙思邈说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生,德逾于此。”所以他连自己编写的书,也冠以“千金”之名,日《千金要方》。他认为,医生为病人诊治疾病,一定要安神定志,无私欲,不贪求。首先医生要有慈善怜悯之心,决心拯救百姓痛苦。对待求治的病人,应同等看待,不分贫富贵贱、老幼美丑、仇人亲人、关系亲密或疏远、是汉族或少数民族、愚笨或聪明。他提出这些观点,在当时的时代,是极其可贵的。孙思邈还要求医生诊治病人时,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己的祸福得失,顾惜自己的身家性命。要“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不回避艰险、昼夜、严寒、酷暑、饥渴疲劳。一心一意地去解救而不要产生卖弄本领、自我耀耀的心思。可见,这和我们当今说的“将心比心”、“视病人如亲人”,何等相似1他认为达到此境界即可称为“苍生大医”,反之则为“含灵巨贼”。假如有患疮疡、泻痢、人们都厌恶看到的病人,医生也只应有哀怜、忧苦的想法,而不能产生一丝不快之意。凡此种种,我们有理由认为,孙恩邈的思想,为后世医家建树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博医源,宜精勤 孙思邈主张一个好的医生,必须德才兼备。如只有良好的医德素养,而无过硬的医疗技术,那也只不过是一席空谈,遇到病人也爱莫能助。他认为,国君和双亲生病,不能为他们治疗就是不忠不孝的表现。让弟子重视科举考试,走当官的途径,而把医术放置一边不加谈论,这就违背了圣贤的本意。所以孙思邈本人,在少年求学时代,就十分崇尚医学经典,直到“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只要知道有哪一方面比他高明的人,他都不远千里,虚心求教。此外,他广泛搜集各种医经,删繁求简,留送庶民百姓。他深知,济世救人的“方药本草,不可不学”,深知现在的疾病有内在病因相同,但外在症状不同的;也有内在疾病不同而症状表现相同的。所以五脏六腑精气的充盛或虚损,血脉营卫的通畅或瘀塞,本来不是只凭耳目能察辨清楚的,必须先诊察脉象来判断。可是寸关尺的脉象,有浮沉弦紧的浊杂;穴位气血的运行流注,有高低深浅的差别;肌肤筋骨有簿厚强弱的不同。对如此精微的医学道理,不能用极粗略肤浅的想法去推究,否则将会造成实证却补益它、虚证却耗损它、泄泻却通利它、壅塞却固涩它、寒症却用寒凉药、热证却用温热药的现象,其结果是大大加重患者的病情,而医生却还天真地希望恢复他们的生气。所以孙思邈告诫学医的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 3.轻财物,为本分 人是有感情的,医生凭自己的医术,精心为病人治病,使病人尽快痊愈,恢复健康,按理是医生的职责。但病人往往出于内心感激,以种种方式表示谢意。对此,医生应正确对待。孙思邈主张:医生到病人家出诊,即使华丽的丝织品满目皆是,也不要左右张望;美妙动听的乐曲声充耳,也不能似有沉醉欣喜之感;佳肴美食频繁进献,也不能显露贪食之状;美酒一并摆放眼前,也要视而不见。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人生病忧伤,全家都闷闷不乐,更何况病人在痛苦时刻盼着缓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生还安然自得地欢快取乐,傲慢地自鸣得意,这不仅是人和神都认为可耻的行为,更是医德所不容许的举动。医生不能倚仗自己的职业专长,去一心谋取钱财,而只能胸怀拯救病患苦难的心思。这应视为医生的本分。 4.对同行,忌诋毁 我国地域宽广,地理环境和气候差异大,沮国医学自古就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孙思邈清醒地认识到这点,主张医生之间、各流派之间,应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取长补短。这种医德观点,对于我国当前,既有西医又有中医、民族医,还有不同类别的特色专科并存的现状,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孙思邈认为,做医生的准则,不可嘲弄取乐,高声谈笑,搬弄是非去非议他人,炫耀自己声名,诽谤其他医生,夸耀自己的德行。偶尔治愈一个病人,就昂首仰面,傲慢地自我赞许吹嘘,认为天下无双,他批评此为“医入之膏盲也”。 总之,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对医德的建树,是不可磨灭的。他所倡导的,作为行医者,既要有高尚的医德,更要有精湛的医术,精心善待病家,正确面对同行,与现代医德并不矛盾。当今医界,如能效仿,并发扬光大,医德医风可望更佳。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