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百科 > 资讯博览 > 名医名著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现代]谢海洲中医药学家

一辆军用吉普车沿着古丝绸之路向西北疾驰。时值伏天酷暑,气温高达40多度,茫茫戈壁沙漠,干燥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可坐在司机旁边的那位来自北京的老人却谈笑风生,还不时地透过车窗欣赏祖国西部大沙漠的自然风光。人们惊佩这位老人的健康体魄和充沛精力,纷纷向他请教养生长寿秘诀。他就是年届八旬的中国一代名医谢海洲教授。幼承家传立志从医谢海洲出生于山海关—个有名望的中医药世家。他的曾祖父谢香圃虽出身儒家,却不为良相而以良医为终生职业。他的祖父谢子厚也曾考过秀才。但最终还是弃仕从医。他的父亲谢拱辰、母亲靳洁如、叔父谢天栋也均系当地名医。谢海洲生长在这样…个家庭,耳濡目染的就是看病、问药,因此孩提时代的他便能吟诵《药性赋》、《汤头歌决》及《内经知要》等医学著作。他的祖父藏有大部头的医著三部:”—为《医宗金鉴》(自清代至民国,为民间医学教科书,官家以此为蓝本,做为考题之依据);二为《陈修园医学二十四种》(陈氏文学功底深厚,所著医学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另一部为大家熟知的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这些经典医著对谢海洲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熟读,而且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某些篇章。 由于父亲早逝,谢海洲随母亲来到北京。母亲在教会医院工作。他考入汇文中学,高中毕业后留校教语文。但他仍志于医学,任教同时考入北大农学院学习期间,自学同仁会和上海博学会的西医书,并拜在本草学专家赵 黄先生门下,又得识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教师徐衡之、章次公先生。这些学识渊博的老前辈,对谢海洲帮助很大,使他受益良多。1947年,谢海洲投考中医,通过鉴定合格,终于夙愿得偿,从此开始丁他治病救人的生涯。 熟读经典 笃学本草 谢海洲先生对中医经典著作读得很多。不仅熟读,而且重点篇章能够背诵。至于背书,不单是记忆,还有加深理解的作用。学习方歌、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用时才能得心应手,临床时初有方,后无方,最后又有方,这种意境都是背诵、lz忆、实践、提高的过程。《金匮要略》一共400条。谢光生至今都能朗朗上口。 更值得一提的是,谢先生几十年如—日从未间断过对本草学的研究。谢先生不仅研究本草,酷爱本草,更重视实地考察。30年代后期,他就曾与赵 黄先生多次到河北祁州(今安国市)药材市场和辽宁营口人参市场,也曾到过四大怀药产区,到杭州笕桥了解生地的栽培,到四川绵阳考察大面积栽培麦冬,到灌县考察种植川芎。他每到一处都能做到眼到、口到、笔到,并总结经验。写成考察文章,此外、他还先后到重庆佟君阁药厂、杭州胡庆余堂、苏州雷允上、上海蔡同德堂、北京同仁堂等老药厂了解中药的炮制、丸散膏丹的配制。谢先生长期对本草的研究,不仅扩展了中草药研究的深度、广度,而且也提高了自身的中药理论水平,更为临床提供了有利条件。 勤于临床 辨治重法 谢海洲先生从医六十载,对清热解毒、活血化癌、扶正培本三大治则做过很深入的研究,对诊治各种疑难杂病更是积累了丰富而又独到的经验,尤其对神志病、瘅证、痿病、中风;血液病及癌症更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 谢先生对中医治法的—些问题,曾作过这样的阐述、他说,对疾病进行辨证之后,确立治法、用药,是诊治疾病的基本过程,确立治法为理法方药中承先启后的重要—环。无正确的辨证,即无有效的治疗;但若无正确的论治,虽则辨证无误,亦属徒劳无功。总之是立法一错,方药全误。 谢先生在组方时,强调处理好散与收、温与清、攻与补、升与降、静与动五个辨证关系。他认为这五个关系相互渗透,互相联系,其间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可补君臣佐使之不足。 由于谢先生多年从事本草学的研究,深明药性,所以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能将”些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不为传统用药的习惯所局限。 谢先生对临床选药也极为讲究,他说,选药务使精当,要反复推敲,如能切中病情,制方在于常法之中,选药要有独到之处。曾见他在应用活血化瘀法时。将伤科常用的刘寄奴鬼箭羽苏木泽兰等用于内科,效果颇佳。 谢先生对于一些古代方剂的临床运用,更能不依常规,别开法门。从而大大扩充了其原有的主治功能。外用方锡类散是治疗口舌生疮、咽喉糜烂之疾的。而谢先生在分析了其药物组成后,认为此方不仅可以外用,也可口服。内服当有解毒去腐、收敛生肌之功效。他将此药用于慢性结肠炎的治疗获得了成功,继而他又将其广泛试用于各种肠道炎症的治疗,也领有成效。 谢先生不但善用古方,而且善创新方,常能对一些疑难病症详加研讨,探其证治规律,斟酌有效处方,做到临证之时有法可循,有方可施。经多年的潜心钻研、他研创的“补肾养脑汤”、“补肾生髓汤”、“脑震荡后遗症方”等对治疗骨髓空洞症、大脑发育不全、老年性痴呆、神经官能症及脑外伤后遗症均有很好的疗效。 养生有道 健康长寿 曾有很多人向谢海洲先生请教养生之道。谢先生认为—个人生活有规律,注重事业,恬愉乐俗,不慕名利就能健康长寿。至于养生方法可以概括为体育锻炼、饮食调养、怡乐豁达、预防疾病、劳逸适度。谢先生注意体育锻炼、少年时练长拳短打,年长后又开始练太极拳。他说,生命在了运动,合理适当的运动能使人体保持旺盛的活力。祖国医学认为,一日之中,人体的阴阳气血是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或交接更替之中。人卧则血归于肝,而清晨,即所谓平且之时,是阴阳交接、阳气逐渐升发旺盛之际,通过一夜的睡眠休息、疲劳得到恢复。这个时候运动,可促进气血流通,振奋人体阳气、会使人感到精神饱满。运动还能促进胃肠蠕动功能,增加食欲。 对待饮食,谢先生认为不应过多限制。粗茶淡饭、山珍海味。无不适者皆可食,但不宜过多食荤。要坚持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也不必囿于—日三餐,只要适合自身生理特点进食即可。老年人由于肠胃消化功能减弱,宜食稀软且易于消化的食物。谢先生极力提倡北方农村晚饭喝粥的习惯,尤其称道小米粥。这是因为中医所说的谷麦有养胃、和胃的作用。老年人活动量小,对盐的要求相应减少、不嗜咸有益延年。 谢先生有饮茶习惯。他说,茶可助消化、化油腻。但他从不吸烟,不饮酒。可他不反对适量饮酒,他认为适量饮酒对健康是有好处的。 谢先生待人宽厚,不斤斤计较,不急功近利,不慕荣利、安贫乐道。以财为“草”,以身为“宝”,正所谓“廉者常乐无求”。 对待疾病,谢先生认为,既不能满不在平,又不应将其当成思想包袱。特别是老年入容易患病,更由于体质的关系,往往对疾病的反应不那么敏感,临床表现也不典型。因此遇有身体不适时,应及时检查.否则很可能延误诊治。 谢先生每天睡眠约10个小时,包括午睡1小时。他从不失眠。为保护视力,他晚上不看书,不写作,需要写东西,全在白天进行、且只写两个小时,不超过两千字。《内经》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就说明人体劳逸要适度。老年人不应年纪大了而一味强调静养,还需找些事情做做,如养乌、种花、写字、画画,特别是练习书法。谢海洲先生为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内著名的中医药学家,虽年事已高,仍担任着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1990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谢先生在学术方面著作颇丰。他还应邀多次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比利时、荷兰、美国讲学及进行学术交流,可谓蜚声海内外。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