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耳石症”中药治疗医案举隅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0-05-1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辨治体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称“耳石症”,是临床常见的眩晕病种之一,是一种因头位改变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的特点。西医治疗首先采用管石复位,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等治疗,虽然显效,但复位后残余症状消退较缓,而且易复发。通过对本病的不断认识,笔者运用中医理论指导,探索用中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1医案举隅
案例1:患者,女,54岁,2018年1月14日初诊。主诉:眩晕3个月,加重1周。患者于2017年10月某日突发眩晕呕吐,到某三级甲等医院检查治疗,诊为“耳石症”,住院治疗10余日,好转出院,但仍有头重,走路不稳。1周前眩晕加重,在家输液(药物不详)效果不显而求诊。刻下症:卧时眩晕,右翻身时眩晕重,持续约1min眩晕消失,站立时无眩晕耳鸣,前额头胀疼痛,颈项不适,入睡困难,纳可,二便正常,舌红,齿痕舌,苔薄,脉沉弦。西医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诊断:眩晕;证属肝阳上亢,风火相煽。处方:天麻12g,钩藤20g(后下),煅石决明30g(先煎),栀子10g,黄芩片10g,首乌藤20g,怀牛膝10g,盐杜仲10g,干益母草15g,桑寄生10g,茯神10g,葛根15g,7剂(以上为颗粒剂)。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开水冲服。2018年1月21日二诊:患者眩晕消失,头脑清醒,颈项好转,前额略头痛,凌晨2点醒后不易入睡,舌淡紫,苔白,脉沉弦。药已对症,上方加白术10g,丹参20g,化瘀祛湿,7剂,用法同前。后随访诸症消失,未再复发。
 
按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本例患者眩晕头痛且胀、耳鸣失眠、脉弦,符合肝阳上亢、风火相煽病机,故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之。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息风,为君;石决明,咸寒,质重,平肝潜阳,并能除热明目,可加强平肝息风之力;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共为臣药;杜仲、桑寄生补肝肾以治本;栀子黄芩清肝降火,折其阳亢;益母草活血利水;茯神首乌藤宁心安神葛根解肌止痉。诸药合用而效果显著。
 
案例2:患者,女,45岁,2018年3月21日初诊。主诉:眩晕呕吐5d。患者曾于2017年7月出现眩晕,在某医院检查治疗月余,症状消失。5d前晨起时,不明原因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出虚汗,恐惧紧张,至某医院静脉输液治疗4d,仍眩晕而来诊。刻下症:躺下时略微眩晕,右侧翻身时眩晕较重,约2min后眩晕消失,左侧翻身眩晕轻,伴有恶心、出汗、心慌,不敢右侧卧;站立时无眩晕,伴恶心,头重脚轻、头昏,肢沉乏力,活动出汗,纳差,失眠差、梦多,二便正常;月经提前、量少、色淡,白带色白、量多。舌淡红,齿痕舌,苔白厚腻,脉弦缓。西医诊断:良性阵发性置性眩晕。中医诊断:眩晕,证属气虚兼痰湿上蒙。方选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清半夏12g,白茯苓20g,陈皮12g,生白术10g,天麻12g,黄芪20g,红参10g,干姜6g,黄柏6g,六神曲10g,麸炒苍术10g,甘草片6g,泽泻10g,5剂(以上为颗粒剂)。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开水冲服。2018年3月27日二诊:患者服药后眩晕消失,头重头昏、肢沉乏力、活动出汗、纳差、失眠差、梦多均明显减轻,白带减少,舌淡红,齿痕,苔薄腻,脉弦缓。药已对症,效不更方,取5剂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灵枢·口问》云:“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朱丹溪谓:“无痰则不能作眩。”此患者为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而痰湿内生,虚风夹痰,上扰清窍而作。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脾胃论》,原为痰厥头痛而设,其症状有眼黑头眩,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恶心烦闷,吐逆、兀兀不止,气短促上喘无力,不欲言,身重如山等,这些描述类似“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之时症状。故选择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而未选程钟龄半夏白术天麻汤,重在补元气,健脾,化痰湿,定虚风。方中红参、黄芪白术补元气,养脾胃;半夏茯苓、泽泻、干姜苍术化痰饮,祛寒湿;天麻定风止晕;陈皮、神曲理脾化痰,消滞;黄柏降内伏之虚火。患者服后眩晕息停,诸证渐逝。
 
2体会
以上两例患者属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其临床表现符合“水平半规管”管石诊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与“肝”“风”相关,多因劳倦内伤、情志失调、头部外伤所致;病理以气血亏虚、痰湿、肝阳上亢、瘀血常见;临床气虚,痰湿内阻,虚风上扰多见;肝阳上亢次之;瘀血少见;多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在眩晕诊断方面,中医对于眩晕发生时间、因何而发、有无规律性、眩晕的程度、诱发加重的因素等描述稍欠详细,在诊断时可以参照现代医学“眩晕”的诊断方法,有助于初学者及临床医生更好地掌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及治疗。治疗时,根据疾病的标本、轻重、缓急,或治标或治本或标本兼治。治疗谨守病机疾病以益气补血、滋肾养肝、健脾化痰为主,兼以息风。但应注意,本病易于跌倒,嘱患者注意头位变化,特别是低头、仰头易诱发眩晕,患病期间应避免开车、骑车、高空作业。此外,应避免劳累过度,注意休息,保证睡眠,调节情志,也可练习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调节身体,促进康复,减少复发。总之,中医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从预防、治疗到调养均有明显优势,应该大力推广。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杨兰芳 赵洪岳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医院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萌水镇中心卫生院
Tag标签: 眩晕(81)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