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治疗眩晕,耳鸣和下肢慢性溃疡医案三则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1-08-18
路志正学术以经典为宗,学兼各家,既不泥古,亦不废今,宗《伤寒论》而不囿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泥于四时温病,治伤寒、温病于一炉,而对清代叶、薛、吴、王等诸家的温病学说尤为服膺,并颇有心得。对汉以下的学术流派也勤求博采,撷英咀华,毫无偏见。尤其受李东垣、叶天士影响最深,最重脾胃,结合当今社会和人们的饮食起居情况,提出了湿邪常在,不独南方多见,北方亦多湿邪的观点。反对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主张对历代名家医著和临证经验,要融会贯通,验之临床,并加以发展,反对脱离实际,奢谈理论。临床诊病细致入微,常常灵活运用各家学说经验治疗各科疑难杂病。临证诊病常参天时地理,人事体质,诸种因素,全面斟酌,辨证求因,治病求本,处方用药,果敢审慎,殚精竭虑,务求其当。
 
路志正认为,祖国医学之所以是个伟大宝库,不仅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医疗经验,被数十万中医药人员所掌握,为广大人民防病保健工作服务,且有浩如烟海的医药书籍,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而蒙古、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医,更是别具一格,各有特色,为少数民族的医疗保健事业作出了贡献。一些散在于民间的有效疗法,确是丰富多彩,值得挖掘、整理和研究,加以提高,不应等闲视之。路志正重视民间单方和验方,灵活运用单验方治疗各科疑难病症,并且多有发挥,拓宽了临床治疗思路,扩展了民间单验方的应用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值得效法和学习。
 
本文选取路志正治疗眩晕耳鸣和下肢慢性溃疡医案三则,供大家参考。

路志正治疗眩晕,耳鸣和下肢慢性溃疡医案三则
 
眩晕
 
沈某某,男,61岁。1977年10月4日初诊。患者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因饮食不节,致胃痛发作,手按则痛止。数日来头痛,颈项板硬,眩晕耳鸣,血压120/188mmHg(平时血压多稳定于100/160mmHg),畏寒,四肢不温,肩背酸楚,腰膝酸软无力,大便偏溏。脉来虚弦无力,尺弱,舌质淡,苔薄白。此乃肾阳衰惫,阴寒内盛所致。病势重笃,急宜温补元阳,佐以潜镇之品,以敛浮阳。但阴阳互根,故稍加滋补肝肾之品。
 
方药:淡附片6g,肉桂3g,细辛3g,怀山药15g,牛膝12g,当归12g,白芍10g,天麻9g,地龙12g,生牡蛎(先煎)30g,代赭石(先煎)15g,葛根15g。5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三诊病情无较大变化,据病情稍有变化,稍做加减:加黄芪白术丹参当归、生熟地、何首乌。共服10剂,痊愈。
 
按 张景岳提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并有“无虚不作眩”之说。本例畏寒,四肢逆冷,皆为阳虚之侯。少阴阳虚,则其府太阳经经气亦不足。《黄帝内经》有“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注:上实指邪气实)之论。阳气不得布于肩、背、头项,阴寒滋盛,寒性收引,故见颈项强硬,肩背酸楚之症。肾阳不足,诸阳不能上诸清窍,而有眩晕头痛耳聋耳鸣之苦。阳不交阴则失眠,火不暖土则便溏,腰膝酸软则为下元不足之明证。所以首用桂、附大补元阳,归、芍补血养阴通络,佐桂、附补火而不燥;山药补脾以推动后天气血之化源来填精化气;地龙天麻散风通络、定晕除眩;代赭石、生牡蛎镇敛浮阳;牛膝引药下行,葛根升发清阳之气,二药一升一降,令上下气机条达;更有细辛温通太、少之经气,令群药布达周身,共奏抑阴扶阳归于平衡,而眩晕自定。至于本症患者血压本当低,但物极必反,可见到血压升高,在肾阳得复后,上下内外气机调畅,血压自然随之转为正常。入夜怕冷,四肢欠温,乃脾肾阳虚,卫阳不振之象,因而三诊时即仿叶天士“建立中宫,以维营卫”之法,增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增丹参当归补血和血,更加生熟地、何首乌以从阴中求阳。“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后以丸药调理巩固。
 
耳鸣
 
赵某,男,48岁,2013年8月10日初诊。耳鸣如潮5个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自觉耳中憋闷,黏腻感,体胖,伴头晕,痰多,口干苦,大便黏腻不爽,舌苔黄腻,脉滑。
 
诊断:(湿热蕴结,上蒙清窍型)耳鸣
 
治则:清热利湿,化痰开窍。
 
方药:黄连10g,黄芩10g,竹茹12g,枳壳12g,茯苓20g,陈皮10g,法半夏10g,胆南星9g,菖蒲15g,郁金12g,荷叶10g,蔓荆子10g,滑石10g,通草10g。10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耳鸣稍减,上方加天麻10g,葛根15g,继服10剂。
 
三诊:耳鸣声音减小,诸证减轻,继服上方10剂。
 
四诊:耳鸣明显减轻,时有反复,继服10剂。
 
五诊:耳鸣基本消失,诸症皆愈,继服上方7剂善后,随诊2月,未复发。
 
按 《温热论》曰:“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湿为阴邪,重浊黏腻。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湿热相搏,胶结难解,热蒸湿动,蒙蔽于上,壅塞清窍,可见耳鸣如潮,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治宜清热利湿,化痰开窍。该患者湿热蕴结,上蒙耳窍,发为耳鸣,湿热黏腻,反复发作,方用黄连温胆汤加荷叶蔓荆子升阳通窍;滑石、通草引湿热从小便而出,则耳鸣得愈。
 
下肢慢性溃疡案
 
王某某,男,61岁,农民,2000年10月9日初诊。患者双下肢青筋迂曲20余年,右小腿破溃不愈2年余。患者20余年前开始发现双下肢青筋迂曲扩张,无明显不适,未予重视,病情逐渐加重,出现青筋迂曲成团,久站后出现下肢肿胀、酸痛,容易劳累,并逐渐出现小腿皮肤变紫暗,有时伴有瘙痒。2年前右小腿下段内侧出现瘙痒加重,继而出现糜烂,并破溃成疮。曾在当地间断口服和外用药物治疗,伤口进一步扩大,伴有疼痛,故来诊。现症见双下肢多处浅静脉迂曲扩张,扩张明显,局部呈瘤样变。右小腿中下段皮肤色素沉着,薄而发亮,内侧破溃,面积约10cm×6cm大小,渗液较多,味臭秽,疮面肉芽不鲜,触痛明显,周围皮肤色红,皮温稍高,呈轻度指凹性水肿。舌质偏红,苔厚略黄,脉弦。此病由下肢静脉曲张引起,患者病程长,多处医治无效,内服、外用的药物较多,现采用外治为主,给予蜂蜜纱布条覆盖伤口,外用无菌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嘱其减少活动,小腿外缠弹力绷带,配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中药内服。经用蜂蜜纱条换药2周,患者伤口周围红肿消失,肉芽生长较好,触痛基本消失,周围皮缘可见内收趋势。治疗5周,患者伤口愈合。
 
按 下肢慢性溃疡主要包括创伤性溃疡、下肢静脉性溃疡、压迫性溃疡以及糖尿病溃疡,俗称“老烂腿”,中医学称之为“臁疮”或“裙边疮”。多由下肢静脉曲张或血栓性静脉炎引起,病程多迁延不愈,患者素体禀赋不足,血脉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产热生毒,侵及下肢,留滞不去,日久化腐成脓。毒伤血络,气血瘀阻,肌肤失养,则皮肤紫黑肿胀,肌肤甲错,发为臁疮。《外科证治全书》云:“此病生于两胫内外臁骨,外臁属足三阳,湿热下注,外邪搏聚易治。内臁属足三阴亏虚,虚邪缠绵难治,初起先痒后痛,红肿成片……日久腐烂,脓水淋漓,内热倦怠,或病内出血不止,或疮色紫暗。”蜂蜜甘、平,具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的功效。《中华本草》载蜂蜜“对创面有收敛、营养和促进愈合作用”。蜂蜜中除含有葡萄糖、果糖、水分外,还含有各种糖类、酶类、维生素类等成分,其不但本身无菌,而且还可以抑制革兰氏阴性或阳性细菌生长,另外,蜂蜜还有很强的吸湿作用,可减轻伤面肉芽的水肿及构成黏膜屏障,防止伤口被细菌侵犯及体液的丢失。
 
总之,疑难杂症并非不治之症,只是难辨难治而已,绝大部分是可防可治的。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明代医家张景岳曾说:“医不贵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之难也,斯非常医所能疗。”在临床上笔者也常遇到,某些自己久治无效的疑难病症,经路志正点拨一二,往往随手而瘥,持之以恒,方能有所进益。(高社光)

猜你感兴趣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