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魁山从事针灸教育与临床70余年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8-15
本年8月18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将隆重召开“郑魁山百年诞辰留念大会暨传统针法国际研讨会”,以留念我国当代针坛一代宗师郑魁山。值此之际,回忆郑魁山汹涌澎湃的终身。
 
箕裘世绍郑家针
 
1918年12月4日,郑魁山出生于直隶保定府安国县(今河北省安国市)北娄村的一个针灸世家,其时恰逢其父郑毓琳的针灸馆开业不久,郑毓琳给爱子取名福永,字韶元。
 
郑毓琳是郑氏针法的第三代传人,初随叔祖郑云祥及父亲郑老勋学针,后拜舅父曹顺德及博野县道医霍老顺学习针法及功法,22岁开端行医,屡起沉疴,声名远播。郑魁山自幼聪慧,潜移默化,对针灸产生了浓厚兴趣。郑魁山6岁起便在父亲指导下认识穴道、操练针灸基本功,稍长入门东村私塾学习四书五经,16岁开端随父亲研读《内经》《难经》《易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中医经典。学习之余,郑魁山还依照父亲教训,对古医籍里的针刺方法逐一实操操练,寒暑不辍。
 
经过四年的勤学苦练,郑魁山已熟练把握了烧山火、透天凉、飞经走气四神刺(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赤凤迎源、苍龟探穴)、子午捣臼、龙虎交兵等古典针法及喜鹊登梅、二龙戏珠、金钩垂钓等祖传绝技,并能在临床中做到寒热应手、气至病所。同时,对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等也作了深化学习。经过对这些针灸中心技术的把握,郑魁山已具备了针灸医师的坚实根底。
 
20岁那年,父亲为郑魁山举行了班师仪式,亲朋好友齐聚一堂,父亲郑重地送他一盏马灯和一把雨伞,并傲然相诫:“往后行医,不管刮风下雨,天黑路远,病家有求必应。”郑魁山噙泪点头,这是对父亲的感恩,更是对针灸作业的庄严许诺。
 
效如桴落鼓出音
 
1939年,八路军120师前进冀中抗日,吕正操将军率部驻扎安国,郑氏父子活跃响应号召,捐赠1000大洋、18匹战马支撑抗日。日寇闻讯后拘捕了郑魁山并用刺刀挑伤了他的脚筋。后得中共地下党李焕文同志解救,郑魁山才得以脱险。随即,父亲郑毓琳带郑魁山赴北平避事疗伤,伤愈后父子俩边打工边行医,后落户北平。
 
1947年10月,郑魁山经过了中医师资格考试,开端在北平正式行医。1950年,在西单旧刑部街奉天会馆邻近开办郑氏针灸诊所,因效果出众,声名鹊起。在那个汽车为数不多的时代,郑氏诊所门前却常常堵车,政府不得不出动专门交警指挥交通,并和谐奉天会馆将其大院特批为郑氏诊所停车场。这在当年成了京城的一道罕见景色。
 
新我国建立后,一些经历过战事的干部也时常到郑氏诊所看病疗伤。1951年11月,时任中心组织部办公厅副主任的张文豹患眼底出血而失明,医治3个月无效,后经人介绍求诊于郑魁山,郑氏父子首要运用“过眼热”方法针刺风池穴,每次保证眼底热三天,半月收效,三个月完全康复。张文豹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作为患者,我领教过他们高明的医术,作为朋友,我祝贺他们取得的效果。”
 
1956年,在卫生部的安排下,郑魁山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展开视网膜出血及视神经萎缩研讨。经其医治的91例患者,有用率高达90.2%,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专家亲眼目击郑氏针法之奇特后说:“用针灸热补法使患者眼底内发热,通络化瘀生新,既安全可靠又节省费用,比西医的发热疗法效果高,应当必定。”20世纪七八十时代,链霉素中毒性耳聋让西医束手无策。郑魁山选用温通针法针刺风池、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穴治好数十人。1987年11月,在国际针联榜首届针灸学术大会上,郑魁山宣读的《针刺医治链霉素中毒性耳聋14例临床调查》震惊了整个会场。
 
一代针王传绝技
 
1954年10月,郑氏父子受卫生部调遣,参加卫生部中医研讨院的创立作业,郑毓琳任针灸研讨所第三研讨室主任,郑魁山任详细担任人,首要担任我国传统针法研讨。同年,郑氏父子又一同受聘到政务院医务室,专给中心首长及外宾诊治疾病。一次为周恩来总理看病后,总理留他们父子共进晚餐,饭后邓颖超陪他们泛舟中南海,并称誉说:“你们父子俩不管对大众,仍是给中心领导看病,都是风雨无阻,这种为公民效劳的精神,令人敬仰,希望你们持续尽力,取得更大成绩。”
 
在给多国首脑治好恶疾后,毛泽东主席盛赞郑毓琳先生,并指示卫生部给郑毓琳先生遴派学徒,先后有李志明、王德深、张缙、王岱等十余人投于郑氏门下,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新我国针灸作业的中坚力量。
 
在卫生部的安排下,1956年郑魁山在中医研讨院开办了苏联、越南、朝鲜等国际针灸班,培养了500多名针灸人才。1960年,郑魁山调任中医研讨院西苑医院针灸科主任,临床及带教作业非常繁忙,为西苑医院针灸科的前期建造奠定了坚实根底。同年,郑魁山与协和医院、北大医院等10家医院协作研讨经络的实质,“经络便是气的循行通道”的观念为后续学者的研讨指明晰方向。由于郑氏父子对针灸学的突出贡献,自1956年的国庆节起,周恩来总理都约请他们到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观礼。
 
1968年,郑魁山调任中医研讨院广安门中医院作业。1970年2月,郑魁山被打成右派,下放至甘肃成县。在成县的12年里,郑魁山荣辱不惊,时间没有忘掉医者的本分,始终把公民健康放在榜首位。他白日在医院看病,晚上回到家里还会有患者找上门来,他从不回绝。当他看到每天都有很多患小儿麻痹症的农村孩子就诊时,忧心忡忡,寝食不安,所以深化调查、刻苦钻研,大胆地开创了以穴道埋线新疗法医治小儿麻痹症的先河,有用率高达99.5%,此效果不只给同乡节省了费用,更抢救了无数个苦楚的孩子。也就是在这样繁忙困苦的时期里,他和夫人孟昭敏一同手把手地把针法绝技传给了每一个子女,其子郑俊江等也不辱父命,后来成为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教育的骨干力量,持续传达着我国针灸,宏扬着郑氏针法。
 
1982年2月,郑魁山被调入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任针灸教研室主任。1984年,郑魁山和其他同路一同创立了针灸系并任系主任。随后,郑魁山又被评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作业指导老师、甘肃省首届名中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用者。
 
在甘肃中医学院作业的28年中,郑魁山与其长子郑俊江一同带教的学徒、研讨生、学生,难计其数。期间,在卫生部和教育部的安排下,郑魁山带教了来自日本、美国等十余个国家的留学生合计1000余人。
 
1991年10月,郑魁山在北京到会了国际针联国际针法灸法现场交流会,当场演示了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绝技,令全部与会代表拍案叫绝。会议期间,日本我国医疗遍及协会会长横山瑞生、东京后藤学园园长后藤修司、我国室长兵头明、东瀛学术出版社社长山本胜旷等19人及美国部分针灸学者,都请郑魁山给他们扎针,亲身领会我国传统针法的微妙,成果个个心悦诚服,齐口盛赞我国无愧于“针灸故土”的称号。
 
郑魁山从事针灸教育与临床70余年,可谓真正的针灸临床家和教育家。他完善了“热补凉泻法”,创始“温通针法”,概括总结出了“汗、下、清、吐、温、和、消、补”针灸看病八法,补充子午流注针法穴道至24个。他编写专著6部,撰写论文60余篇,为后人留下了探寻古典针法的宝贵财富。郑魁山还带领他的研讨生用现代科学实验验证了传统针法的有用性和可靠性,所宣布论文屡次获奖。在繁重的教育、写作任务之下,郑魁山仍坚持每周出三次门诊,20余年中治好患者近15万人,人们敬称其为“西北针王”。1995年,经我国科协和甘肃省民政厅批准,甘肃郑氏针法研讨会建立,郑魁山任会长。
 
千年奥妙此中寻
 
第二届国际针联主席、我国中医研讨院原副院长王雪苔在给郑氏针法的题词中写道:“几代真传成集锦,千年奥妙此中寻”,这充分必定了以郑魁山为代表的郑氏针法,它所传承的不只是针法、针术,更是针道精魂。郑氏针法以《内经》《难经》为圭臬,以元明学说作旁参,体系完善地承继和宏扬了古典传统针法,在这个针术纷杂的时代尤显厚重与宝贵。
 
我国传统针灸学是建立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知根底之上的, 以阴阳二元论的思想对事物的运转规则加以证明和阐述,所以就有了形与气的分别。而详细到传统针法,所注重的便是对气的感知与驾御。不管是师承郑氏者,仍是阅览郑氏著述者,均知郑氏针法是以“气”为中心,以阴阳为总纲,以和合为主旨,以补泻为法门,临证之际在辨证根底上,经过方法的精微操作,到达损盛补虚的意图,使人体复归和合之态。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为针刺榜首要务。郑魁山依据“气为神之根,神为气之苗,神情相倚”的理论,秉承“气至即为神临,守气便是守神”的主旨,提出“针由气导,气乃神赋”的观念,在整个针刺过程中运用方法随气而用巧,以到达调气、驭气之意图,进而到达调神、治神的意图。这种以气通神、神情本一的认知,使《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上守神” 的规范落地生根,同时也是对“神者正气也”(《小针解》)的详细实施与现实注解。
 
不管是《内经》《难经》,仍是元明诸家,都有针下生寒热的记载,尤以“烧山火”和“透天凉” 为最,世称绝学,而这全部在郑氏一门却得以实在全面地传承与开展。郑魁山非常注重押手的运用和左右手有机合作,并在气至病所根底上守气、驭气,完成对气的出入转化,寒热随生,这与《内经》“气实则热,气虚则寒”的论说是相合的。
 
郑魁山一向注重功法的操练,着重功夫在针外。练功就是练气,经过练气能够有用感知经气,进而施针调气,到达“刺之要,气至而有用;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针法境地。郑氏针法承载着上古针法的气息,传递着下针有神的信念,肩负着针法复兴的任务。以郑魁山为代表的郑氏几代传人,以他们高度自觉的历史责任感和任务感,为我国传统针法做了最刚强的看护,让咱们有幸目击传统针法之一方净土。
 
值郑魁山先生百年诞辰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咱们对他的敬重和感恩之情。(田大哲 赵泾屹 刘骏驰)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