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时六气理论探讨新安医家程玠论治四时咳嗽特色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0-02-10
基于《黄帝内经》四时六气理论探讨新安医家程玠论治四时咳嗽特色
 
程玠(生卒年不详),字文玉,又字松崖,号丹崖,新安(今安徽歙县槐塘)人。早岁习儒,明朝成化甲辰(公元1484年)得中进士,由其性好岐黄,亦受其兄程琎影响,遂立志学医,终成一方名医,撰有《松崖医径》(以下简称《医径》)、《眼科应验良方》、《伤寒集》等书。以其传世的著作分析,当以《医径》为其代表作,《医径》共分上下2卷,原刻本已失,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朝万历庚子(1600年)刻本。程开社曾序曰:“盖径者,径约直捷之谓也。取途便而奏效速,用力微而成功博”,誉该书为“初学之指南”“穷本探源之捷径”。后世对其评价亦是颇高,实属该书内容丰富,临证心悟,见解独到。
 
程玠对“四时六气”理论治疗咳嗽认识
1. 对“四时六气”理论的认识
所谓“四时六气”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风温春化同,热曛昏火夏化同,胜与复同,燥清烟露秋化同,云雨昏暝埃长夏化同,寒气霜雪冰冬化同,此天地五运六气之化”。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人与自然有相应的关联,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亦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依赖天地的气化而生存,也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的法度才能成长。相应地,人体的阴阳消长、气血运行等方面也发生着改变,如《素问·水热穴论》云:“春肝气始生,夏阳气流溢,秋阳气在合,阴气始生,冬阳气衰少,阴气坚盛”。
 
2. 对四时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医径》曰:“咳嗽者,须分春、夏、秋、冬,并阴虚火动,劳咳风痰治之。春是春生之气,夏是夏火炎上,最重。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感”。咳嗽为肺系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肺为相傅之官,朝百脉以调四脏,开窍于鼻,然“肺气通于鼻”,鼻纳四时之气入肺,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气通于肺”,故咳嗽受到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深刻[1]。
 
3.对四时咳嗽治疗的认识
《医学正传》云:“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程玠处江南之徽州地区,此地多痰湿,故常以二陈汤为基础方,并根据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而因时用药,如春季多风、夏季多火热、秋季多湿、冬季多寒。
 
程玠治疗咳嗽经验探析
1.疗春咳,祛风平肝
春多风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是以时处万物启陈,阳气初生之际。然《素问·生气通天论》亦曰:“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是故阳初发则阳不密,卫阳不固表,则易受风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筋,若肝不宁,筋则不安,继则四肢颤动。《素问·风论》曰:“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故春乃肝所主,治以祛风平肝。程玠治春咳依《素问·至真要大论》中“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理论行化痰、肃肺、祛风、平肝之法,如,“春咳,二陈汤加五味子白芍药、杏仁柴胡黄芩、姜水煎服”。咳嗽病理因素多以痰为主,痰涎阻于气道,气道壅塞、气逆于上而致咳嗽,因此祛痰是治疗咳嗽的主要原则。二陈汤为治痰祖方、基础方,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可用于咳嗽[2]。杏仁和姜水助半夏降逆,姜水又制解半夏之毒;五味子味甘酸,合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伤正,且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3];然酸入肝,又合白芍以柔肝;另加柴胡以平肝风,黄芩味苦寒,用以制半夏陈皮温燥伤肺之害,又可入肺经以止咳;诸药共奏疗春咳之效。
 
2. 治夏咳,祛火敛津
夏多火热之邪,《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咳,唾血,病本于肺”,其时又常夹暑邪以犯,《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暑咳即为暑热袭肺引起的咳嗽,暑邪伤人多直入阳明而多见于气分证。暑中有火,火旺克金则肺气上逆。《素问·至真要大论》给出病机:“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寒热咳喘”,并言其治:“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长夏亦多湿邪,脾当旺之,程玠强调应掌握“反常之变证,不定之活法”,若暑咳不因暑而因湿,则其病不在肺而在脾,宜用加味二陈法治疗[4],如“夏咳,二陈汤加黄芩五味子黄柏知母”。程玠运用二陈汤以祛痰湿之邪,黄芩苦寒以平肺中火热;五味子酸甘温,酸以生津,亦敛肺气;知母苦甘寒,合五味子以润肺,并制半夏陈皮之温燥;黄柏苦寒,入肾、膀胱经,可清热燥湿,引热下泻,退阴虚火热之证效佳[5]。雷少逸认为津液已伤,肺肾并亏,当用“金水相生法”,药用东洋参、麦冬五味子知母、元参、炙甘草等滋补肺肾,使金能生水,水能润金,而阴虚久咳得治[6]。虽然黄柏没有生津作用,但是合五味子乌梅以生津清热,以抑肾火上炎灼肺。
 
3. 治秋咳,清肺除湿
秋之主气虽为燥,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金太过,燥气流行……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甚则喘咳逆气”,但亦有《素问·生气通天论》的“秋伤于湿,上逆而咳”之说,并因此分出“秋湿”及“秋燥”的不同,秋燥与秋湿因时、因地、因人在临床上同时并行[7]。程玠所处的新安是毗邻长江的雨水充沛之地,在中原之内亦居中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中央生湿,湿生土”。湿困脾,土无以生金,则咳[8]。王冰认为:“湿,谓地湿气也。秋湿即旺,冬水复旺,水来乘肺,故咳逆病生,湿气内攻于脏腑而咳逆,外散于筋脉则痿弱”。《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程玠因此论治“秋咳,二陈汤加苍术白术五味子黄芩杏仁”,主方加减二陈汤燥湿化痰[9]。方中治以苦温之苍术白术燥湿健脾,脾健则生金;佐以甘酸五味子以制枯燥伤津太过;以甘淡茯苓泄之,与辛温之半夏配伍,体现了朱丹溪“燥湿渗湿则不生痰”之理;苦降之杏仁降气止咳;用苦寒之黄芩以制温燥苍术白术半夏等药,即可清热止咳燥湿[10]。何以为法?《素问·异法方宜论》载:“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4. 治冬咳,解表散寒
冬季寒邪肆虐,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描述的“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体现了冬季寒之现象,反映冬季多寒。《素问·咳论》述:“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也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若是接触风寒咳嗽的表邪,此时疾病主要以咳嗽为主,痰量较多,咽喉不适,此时治疗咳嗽的关键在于清除肺寒痰湿。咳嗽症状易反复发作,但不能过早地敛肺止咳,否则可能伤及肺,导致肺气不宣、气道不畅、久咳不愈。通常使用祛痰方药或宣肺方药加减配伍[11]。《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程玠基于此辨治“冬咳,二陈汤加桂枝、苏叶、细辛杏仁麻黄”,主方二陈汤除湿,去春咳方、夏咳方、秋咳方之五味子,以防止过早敛肺止咳,用辛温之麻黄桂枝、苏叶、细辛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杏仁利肺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复肺气宣降之权而止咳,又使邪气去而肺气和。
 
小结
程玠之治四时咳,基于《黄帝内经》四时六气理论及三因学说论治,药精而方简。因于四时六气:春多风,夏多火热暑,秋有燥湿之分,冬多寒邪,结合《黄帝内经》“三因学说”,因地处于“中央”则生湿,因人多湿邪,故以二陈汤为基本方以化湿,因时有“四时六气”理论以辨治加减化裁。在特定的“三因”环境下,程玠给出了疗春咳以祛风平肝、治夏咳以祛火敛津、治秋咳以清肺除湿、治冬咳以解表散寒的思想。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黄莉 尹志勇 杨勤军 纵艳平 郭锦晨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