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成为了“世界针灸”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4-09-11
刘保延,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

“中医针灸”已经成为了“世界针灸”。而走向世界的针灸同时也向针灸发源地中医针灸界提出严峻挑战。

挑战一:针灸疗效“缺少研究数据”。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建议采取“两法并举,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一要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按国际公认的规则,尽可能对已成熟的诊疗方案或疗效明确的针灸疗法开展验证性研究。要建立合适的研究假说与合适有效的对照,选择能体现针灸疗效、国际公认的评价指标,在符合伦理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选用解释性随机对照设计、采取中央随机、严格控制质量和数据管理,减少偏倚和病例脱落。

同时要提高研究透明化,研究报告要符合国际上公认的发表规范。这样的研究可以提高针灸的公认度,为产生高质量的临床实践指南提供支撑。如我国专家开展的偏头痛、得气对面瘫的影响以及针刺镇痛机制等研究,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要积极推进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其核心是在保持针灸个体诊疗的同时,利用临床实际的诊疗数据进行研究。此类研究在国际上也刚刚起步,可以借鉴“病历登记注册研究”、“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实用性对照研究”以及单个病例的Meta分析研究设计方法,借助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根据针灸特点,创新研究方法,使针灸彻底摆脱“缺乏数据”的困扰。

两类研究从本质上看是简单范式与复杂范式的区分,但二者除了关键技术不同外,更重要的是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与方法论不同。我国有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这为我国产生大量针灸临床证据发挥主导作用奠定了根本的基础。

挑战二:传统针灸理论体系不能满足临床发展的需求。目前,针灸理论体系核心内容源于《黄帝内经》,到了近代受到“大方脉”理论的束缚,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大大减弱,而大量试验研究的结果,又很少回归并补充到针灸理论体系中。

随着“世界针灸”的发展,一些源于现代生物医学的研究结果也没能被吸纳入针灸理论体系,致使国际上已经有了“西方针灸”等理论萌芽,所以源于古典、基于临床、吸纳现代、包容开放,完善针灸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中医针灸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挑战三:国内针灸服务模式制约了针灸的治疗范围。目前,在医疗机构以疾病来分科中,针灸以疗法分科而形成的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大多数适宜病种接受针灸诊治的巨大限制和制约;同时,随着医学目的调整,在健康保障,治未病中发挥针灸无副作用、耐受性不明显、可以较长时间使用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创新机制改变服务模式,也成为发展的当务之急。对此中国针灸应做出表率和示范。

Tag标签: 针灸(63)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