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简牍对“针灸疗法”及针灸之“针”的记载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05-27
居延简牍中对“针灸疗法”、特别是对“针刺疗法”的原始真实文字的记载,是目前现有秦汉戍边简牍文献中的首次记载,所具有的文物性及史学性,在祖国针灸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居延简牍包括《居延汉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等,其中有许多医药内容,本文仅就“针灸疗法”的简牍,从文献记载内容加以探讨。
 
居延简牍举例
 
《居延汉简》
 
简一五九·九A(乙壹壹伍版)。出土于额济纳河流域的破城子。
 
久脞①刺廿②鍼③

居延简牍
 
注:
 
①久脞:长期损伤、劳损、患病致臀部痿躄。
 
脞:为后起形声字特别是作为转注字。兼具名词、动词、动词性名词三重性。脞作为名词指臀部。此应为动词性名词,即指臀部损伤,患病即臀部痿躄。
 
②廿:二十。《说文解字》:“廿,二十并也。”
 
③鍼:同箴,异体字。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鍼,古箴鍼通用。”
 
《居延新简》
 
简E.P.T56:339,出土地点:额济纳河流域的破城子。
 
正月壬午病左足癃①囗刺②
 
注:
 
①足癃:足躄,足筋脉损伤而致足不能行。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癃,罷病也。病當作癃。罷者,廢置之意。凡廢置不能事事曰罷癃。”《黄帝内经·热病》:“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张介宾注:“筋躄者,足不能行也。”
 
②刺:针刺。
 
《肩水金关汉简》
 
第一卷73EJT5:70, 出土地点:肩水金关遗址。
 
欲發□四□□□□之此藥已□①十箴②欬③良已識④
 
注:
 
①□:刺。
 
②箴:针,古今字。针为箴之演化字,即俗字。
 
③欬:咳,异体字。《武威汉代医简》简3:“治久欬上气。”
 
④識:识的繁简字,病愈义。
 
本简内容为:已服用药物,刺十针,对咳有良效,患者已病愈。
 
第一卷73EJT5:78,出土地点:肩水金关遗址。
 
□□□□久①五椎②下兩束③
 
注:
 
①久:灸。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灸,古文作久。”久即灸之初字也,灸为后起形声字及转注字。
 
②五椎:指第五胸椎。五椎下:神道穴及两旁心腧穴。《黄帝内经·刺热篇》:“五椎下间主肝热。”《针灸甲乙经》:“神道,在第五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
 
③兩束:两壮。《针灸甲乙经》:“灸三壮。”
 
本简意义非常,居延简牍中只有此简记载了灸法的运用。灸法的理论形成和临床应用在秦汉时期已趋成熟,成书年代早于《黄帝内经·经脉篇》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专门记载和论述,当然灸法在西北戍边队伍中亦得到了普及和运用。
 
《敦煌汉简》
 
简557,原始编号:79.D.M.T6:77。出土地点:马圈湾。
 
出葴①廿枚
 
注:
 
①葴:“箴”,通假字。后作“针”。
 
《武威汉代医简》
 
简19-21 出土地点:旱滩坡。
 
满愈出箴寒气在胃莞①腹懑②□□□□留箴病者呼四五十乃出箴次刾膝下五寸分间荣深三分留箴如炊一升米顷出箴名曰三里次刾③项从上下十一椎侠椎两刾荣深四分留百廿息乃出箴名曰肺腧④刾后三日病愈平复
 
注:
 
①莞:脘,假借字。
 
②懑:满,异体字。
 
③刾:刺,讹体字。《居延汉简》简975:“願封刾。”
 
④肺腧:脾俞,即肺为脾之讹。简中“十一椎侠椎两刾”所曰“肺腧”,实乃“脾俞”,《黄帝内经·背腧》:“脾腧在十一焦之间。”
 
《武威汉代医简》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考证:“初步推断的成文年代当属东汉早期。”故《武威汉代医简》晚于《敦煌汉简》和《居延汉简》。
 
居延简牍中记载的针灸内容
 
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厲鍼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说明早在春秋战国的扁鹊时期就得以将针刺疗法运用于临床之中。《黄帝内经·灵枢》产生于秦汉时期,但遗憾的是现今所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黄帝内经·灵枢》均不是当时作者之亲笔。《张家山汉墓竹简·脉书》和《五十二病方·脉法》对灸法和砭法均有相同的记载,如“气上而不下,则视有过之脈,当環而久(灸)之”“病甚,阳上于环二寸而益为之一久(灸)”“砭有四害,一日農(膿)深而砭浅,胃(謂)之不遝;二日農(膿)浅而砭深,胃之泰(太)过;三日農(膿)大而砭小,胃(謂)之澰(斂),澰(斂)者恶不畢;四日農(膿)小而砭大,胃(謂)之泛,泛者傷良肉殹”。另《五十二病方》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对灸法做了系统理论性的论述。《张家山汉墓竹简》和《五十二病方》二书对“灸法”和“砭法”虽然做了完备的论述,但均无对“针刺疗法”及针灸之“针”的记载。
 
《居延汉简》“久脞刺廿鍼”中的“脞”即指人体臀部,故此简可释为臀部经长期患病后出现痿躄,唯有刺二十针,方可疗效显著。《居延新简》“病左足癃囗刺”是谓足筋脉损伤软弱无力而致足不能行之足躄,当用针刺治疗方可对症。《肩水金关汉简》“欲發□四□□□□之此藥已□十箴欬良已識。”隐含信息有三:其一将针刺疗法运用于咳病的治疗;其二确定针刺咳病具有良好疗效;其三针刺咳病在临床实践中病人已获痊愈。以上三简让今天的我们感叹早在西汉时期的西北居延戍边队伍中,已将针刺疗法运用于久脞、足癃疑难病及咳等内科杂病的临床治疗,同时印证了居延戍边队伍中针刺医学发展水平之高及针刺技术之成熟。
 
《敦煌汉简》“出葴廿枚”中记载的“针”,作为针刺之“针”佐证了“针刺疗法”与针刺之“针”的共同存在。《武威汉代医简》“满愈出箴寒气在胃莞腹懑□□□□留箴病者呼四五十乃出箴次刾膝下五寸分间荣深三分留箴如炊一升米顷出箴名曰三里次刾项从上下十一椎侠椎两刾荣深四分留百廿息乃出箴名曰肺腧刾后三日病愈平复”。简中所述留箴、出箴、选穴部位、针刺深度都有一定的规矩。如“满愈出箴”“呼四五十乃出箴”“留箴如炊一升米顷出箴”“留百廿息乃出箴”;“寒气在胃莞腹懑□□□□留箴”;“刾膝下五寸分间荣深三分名曰三里”“刾项从上下十一椎侠椎两刾荣深四分名曰脾腧”。简中出现了“三里”“脾腧”穴位,更加佐证了“针刺理论”及“针刺疗法”在汉代西北地区的民间及屯戍队伍中已经发展成熟。
 
总之,以上诸简的书写年代均起始于西汉武、宣二帝时期,截止于东汉光武帝时期,故可基本确定为西汉时期的简牍。从目前现有出土的秦汉简牍文物中,居延简牍中《居延汉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是现有秦汉戍边简牍文献中首次对“针刺疗法”作出记载的珍贵“文字文物”。它所具有的文物性及史学性对我国针刺医学史来说意义重大,理应在针刺医学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肩水金关汉简》中“久五椎下兩束”记载了“灸法”的运用,虽然只此一简但意义非常,说明“灸法”的理论形成和临床应用在秦汉时期已趋成熟。以上四简共同真实地再现了“针灸疗法”在西北戍边队伍中的存在,同时说明早在西汉时期“针灸医学”发展水平之高及“针刺疗法”“灸法”在西北居延屯戍队伍中的成熟运用。(孙其斌)
Tag标签: 针灸(63)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