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热敏灸是经络证治的承接与延伸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5-26
经络证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之一, 是 以经络学说为主要依据的辨证论治方法, 用于指导 中医临床各科, 尤其是针灸的辨证施治 [1] 。 热敏灸是 中医灸法的新特色, 通过探感定位法探寻体表热敏 点 (疾病反应点) 以指导临床施灸治疗疾病。

经络辨证,按经论治:从经络寻找疾病反应 部位或反应点

《黄帝内经·海论》有云: “内属于府藏, 外络于 支节” , 这就是说人体的四肢百骸、 五脏六腑、 内外 表里皆依赖于经络系统的沟通维系、 协调统一, 构 成一个整体。 经络学说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 春秋战国时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脉书·十一 脉》 , 而至西汉时期走向成熟, 《黄帝内经》 (以下 简称《内经》 )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如《足臂十一 脉灸经》中对经络的描述 “足少阳脉: 出于踝前, 枝 于骨间, 上贯膝外廉, 出于股外廉, 出胁; 枝之肩薄 (膊) 。 其直者, 贯腋, 出于项、 耳, 出啿, 出目外眦。 其病: 病足小指次指废, 胻外廉痛, 胻寒, 膝外廉痛, 股外廉痛, 髀外廉痛, 胁痛, □痛产(生) 马, 缺盆 痛, 瘘, 聋, 腨痛, 耳前痛, 目外眦痛, 胁外肿。 诸病此物者, 皆灸少阳脉” 。 又如《灵枢 · 邪气脏腑病形》 云: “身之中于风也, 不必动脏。 故邪入于阴经, 则其 脏气实, 邪气入而不能客, 故还之于腑。 故中阳则溜 于经, 中阴则溜于腑” 。 “面热者, 足阳明病; 鱼络血 者, 手阳明病; 两跗之上脉竖陷者, 足阳明病。 此胃脉 也” 。 从中可知, 经络既有治疗疾病又有反应病症的 功能, 基于此经络证治即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 属络 脏腑、 联系器官、 生理功能、 病候特点等来确定疾病 的经络归属, 从而选择相应的经络治疗方法。

经络证治包括辨证和论治, 辨证是其中的关键, 经络辨证则是根据经络沟通表里, 联系脏腑, 反应 证候的作用特点来诊察疾病的归经。 也就是说, 我 们可以临床证候表现或者直接按病变部位为依据 来辩证, 如《足臂十一脉灸经》云: “臂泰(太) 阴温 (脉) ; 循筋上兼(廉) , 以凑孺内, 出夜(腋)内兼 (廉) , 之心。 其病: 心痛, 心烦而意(噫) 。 诸此物 者, 皆久(灸)臂泰(太)阴温(脉)” 。 既阐述了经 脉循行路线、 经脉病候, 也指出了灸该经可以治疗 相应疾病的方法, 这也可以说是经络辨证理论的 雏形 [2] 。 与此同时, 如何收集经络或经穴作为疾病反 应部位或反应点所表达的信息至关重要, 《灵枢 ·经 脉》有 “饮酒者, 卫气先行皮肤, 先充络脉……脉之 卒然动者, 皆邪气居之, 留于本末; 不动则热, 不坚 则陷且空, 不与众同, 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 《灵 枢 · 五邪》 又有 “ 邪在肺, 则病皮肤痛……背三椎之 傍, 以手疾按之, 快然, 乃刺之” 。 由以上记载可知, 《内经》中对于经络辨证体现出望诊和触诊的经络 诊察思想。 所以, 经络证治实质上就是通过望诊和 触诊等经络诊察方法在经络上探寻疾病反应部位或 反应点从而按经使用不同的刺激手段治疗疾病的过 程。

探感定位,辨敏施灸:从体表探寻热敏点 (疾病反应点)

《灵枢 · 官能》 所述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阴 阳皆虚, 火自当之, 厥而寒甚, 骨廉陷下 , 寒过于膝, 下陵三里。 阴络所过, 得之留止, 寒入于中, 推而行 之, 经陷下者, 火则当之。 结络坚紧, 火之所治” 。 提 示了 “阴阳皆虚” “经陷下” “结络坚紧” 是灸法的适 宜病症, 或者说非针刺的优势病症, 这突显了灸法地 位和价值 [3] 。 而热敏灸是近年来由陈日新教授等经过 多年临床研究所总结出的艾灸新疗法, 主要包括经 络辨证、 探感定位和辨敏施灸三部分。 同样的热敏 灸也是以经络学说为核心而进行经络辨证, 这一阶 段和经络证治中的辨证可以说如出一辙, 无论是按 证候还是按部位归经, 都是按照经络证治中的辨证 思想而实施的。 而热敏灸探感定位法是指热敏灸时 通过患者的主观感受来确定体表出现包含6种不同 灸感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热敏点方法, 主要包括粗定 位和细定位两个步骤 [4] , 如《灵枢 · 五邪》有: “咳动 肩背, 取之膺中外腧, 背三节五节之傍, 以手疾按之, 快然, 乃刺之” 。 《灵枢·背腧》 又有云: “胸中大腧 在杼骨之端, 肺腧在三椎之傍……则欲得而验之, 按其处, 应在中而痛解, 乃其腧也” 。 其中的 “傍” 是 “大约” 之意, 表明《内经》中腧穴的定位都是大 概、 大约的意思, 热敏灸中粗定位也是根据骨度分 寸及体表标志对腧穴进行大概的定位, 在此基础上 通过患者对热敏灸感的描述再进行细定位, 从而准 确地找出体表的热敏点。 同时从上述记载中还可说 明《内经》中对腧穴的原始定义包含 “应” (腧穴的 特殊反应) 的敏化特征 [4] 。 临床上可见到各种各样敏 化的腧穴, 包括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改变, 如皮下条 索、 结节, 按之酸胀、 快然等。 热敏点其实就是对热 敏感的疾病反应点, 借助探感定位法, 通过粗定位和 细定位的步骤以确定热敏点, 这些热敏点在艾热的 刺激下表现出 “小刺激大反应” [4] 的敏化特性, 使患 者自身感觉到透热、 扩热、 传热、 表面不(微)热深 部热、 局部不 (微)热远部热和非热觉 [5] 的6种不同灸 感。 而辨敏施灸是在前面定位的基础上, 以患者的灸 感描述为前提, 按经、 按穴或者非经穴选取适合其 病情的最佳热敏点以达到 “气至病所” 的治疗体验, 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以至 “敏消量足” [6] , 提高临床灸效。 所以说热敏灸是以探感定位法探寻 体表对热敏感的疾病反应点(可以是经穴和非经 穴)再辨敏施灸, 使 “气至病所” 直至 “敏消量足” 的 灸疗过程。

热敏灸是经络证治的承接与延伸

热敏灸作为灸法中的新特色, 从审视腧穴的原 始内涵入手, 在体表(包括经络和非经络区)探寻对 热敏感的疾病反应点, 这实质上和经络证治中强调 通过经络诊察(主要是望诊和触诊)来发现经络或 经穴区上形态结构或功能改变的疾病反应点是一脉 相承的。 在临床辨证施治中, 热敏灸可以说是以经络 证治为指导思想, 从经络辨证 (无论是按证候、 按部 位)到探寻疾病反应点再到最后的按经辨敏施治, 无不显现出经络证治的影子, 不同之处在于探寻反应 点的手段和治疗方法, 经络证治可无需借助任何工 具, 医者仅通过望诊和触诊来发现经络上非正常的 部位, 以此收集所需病理信息。 而热敏灸则是仅仅针对于经络乃至非经络区对热敏感的反应点, 借助祖 国古老的艾灸手段同时完成探寻疾病反应点和治疗 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 热敏灸使用的是明确的艾灸 治疗方法, 而经络证治的过程中对于同样敏化性质 的疾病反应点则施以不同的刺激或治疗方法, 如相 对于力敏点来说经络证治多采取针刺、 推拿、 艾灸或 者综合刺激等方法, 而并没有根据腧穴的力敏特性 选用其最适宜的刺激方式 [7] 。

小结

综上所述, 经络证治和热敏灸都是以经络学说 为核心而进行经络辨证, 通过相应的诊察方法探寻 疾病反应点, 继而按经辨敏施治。 然而热敏灸从腧 穴原始内涵出发, 不仅仅拘束于经络, 并且把探寻疾 病反应点的范围从经络扩大到其余非经穴区, 并且 施以针对热敏点的艾灸热刺激, 相对于经络证治而 言更加具有针对性。 热敏灸以经络证治为指导思想, 却又不为其所缚。 所以说热敏灸既承接于经络证治 又延伸了经络证治, 两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参 考 文 献

[1]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8
[2] 陆汎.浅谈经络辫证的历史沿革.山西中医,1996,12(3):36-37
[3] 何亚敏,刘密,常小荣.《黄帝内经》论灸法.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29(4):1181-1183
[4] 陈日新,康明非,陈明人.岐伯归来——腧穴“敏化状态 说”.中国针灸,2011,31(2):134-139
[5] 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等.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 关键.针刺研究,2010,35(4):311-314
[6] 陈日新,康明非.热敏灸实用读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2
[7] 朱道成,陈日新,焦琳,等.论热敏灸探感定位是阿是之法的传 承与发展.中国针灸,2014,34(8):769-771

作者:罗康 焦琳 严鸿丽 欧阳希林 高晓燕 迟振海 章志芳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