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学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6-25
2007年,在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20 周年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上,金观源教授曾受邀与福建胡翔龙教授联合主持了“系统生物学与经络、针灸机制研究”论坛。会上金教授的演讲列举了针灸临床与经络研究中已取得实证或共识的30个核心课题,并且对其不清楚或有争议的地方做了鲜明的对比,引起了与会专家们极大的兴趣。十年过去了。当前针灸临床与科研比当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金教授自2015年底起发起全球免费招徒,网络授课,至今二期共44名徒弟来自美国、中国(含香港地区)、英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韩国等世界各地,多为中医博士、硕士,其中不乏从业四十余年的资深中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也有年轻的在校研究生(2)。金教授2016年又连续发表数篇长文详细介绍“继往圣、开来学”的反映点针灸,并且亲临中国北京、广州、香港等地、澳大利亚、新西兰及美国一些城市,以及在微信中医群里讲课,使反映点针灸学成为在继承传统针灸基础上发展现代针灸医学当前最受人瞩目的一种流派,2016年12月,乘金观源教授受聘为美国中医学院博士生班讲授“现代医学针灸精要”课程之际,巩昌镇院长和金观源教授课间课后进行了多次畅谈,主要围绕金教授所提出的反映点针灸学,及其与现代医学针灸发展的关系,现把访谈记录(31个问答)辑成此文,以飨读者。
 
注:因篇幅问题,将以连载形式发布在本公众号上。 
 
1
 
1.巩问:金老师, 我首先感谢您专程来到明尼苏达为我们美国中医学院博士班的学生们讲解反映点针灸学。您建立了反映点针灸学体系,这一体系已经全面反映在您的《临床针灸反射学》(3)和《现代医学针灸学》(4)两部巨著里。我想首先请金老师介绍一下反映点针灸学好吗?
 
金答:回顾近百年发展起来的现代針灸疗法,中西医学互参,百花齐放,其中反映点針灸是其中最为艳丽的的一朵,由于其使用简便,疗效卓著,越来越广泛地得到针灸师们的青睐。大量实践证明,以动态出现在体表的反映点(通常称为“反应点”)为靶点实施针灸,其疗效要比针灸刺激非反映点的其它部位(不论是否经穴)效果更为显着。最为重要的是,反映点,揭示了穴位的本质,揽括了所有针灸刺激部位(穴位)的特征,可以用于“收编”(解释与归纳)在传统针灸与现代针灸中应用的所有新、老穴位、有效点或刺激点(包括西方近年来流行的干针采用的激痛点)。反映点的形成机制,同时也揭示了针灸治病的主要机制。由于反映点的出现可以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用系统医学的术语来说,反映点针灸是现代针灸的一种“自洽”模式。所以,可以用“继往圣,开来学”来形容开展与推广反映点针灸的意义(5)。
 
2
 
2.巩问:我感觉您的反映点针灸学和朱兵博士的体表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巧、殊途同归之妙,您们完全在独立的状态下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您可以为我们做一个比较吗?
 
金答:我在上一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针灸反射区理论及反映点针灸学,的确与朱兵教授的体表医学是异曲同工的,其道理很简单:疾病反射区或反映点的形成原理主要是穴位敏化机制。朱教授给我的一次微信中就是这样说的:“穴位敏化与反映点是异曲同工的”。但他的研究结论是通过建立动物或人体的疾病模型得出的,而我主要是根据临床观察与针灸经验提出的。我2007年发表的英文版【Contemporary Medical Acupuncture(现代医学针灸)】书名下加了小标题“Systems Approach(系统论方法)” (4),就是告诉读者该书是应用系统论方法来研究针灸的理论。2015年朱教授主编的【系统针灸学-复兴体表医学】(6)也主张以系统论来发展以针灸为主体的体表医学。显然,对于如何发展现代针灸,我们有许多共同的理念与思考。
 
其实,我的反映点针灸学理论,不仅与朱兵教授的体表医学异曲同工,而且与黄龙祥教授提出的经络理论重构(7)也是殊途同归:我做的是在系统论指导下。基于穴位主治经验而对古典经络的“重新归类、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而黄龙祥教授做的是从古代文献研究角度对经络系统的重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在1976年就提出胃经因为分布于阴面(当人类还未站立起来时),故应该属于阴经,而不是阳经(8)。黄教授认为马王堆《阴阳十一脉》记录着“太阴脉是胃脉”,只是《黄帝内经》才完成了从“太阴属胃”到“太阴属脾”的转换,而这种转换先从“胃”到“胃脾”共主、“脾胃”连称,最后再以“脾”取代“胃”来完成的(7)。这不是殊途同归么!
 
3
 
3.巩问:针灸医学是在身体表面通过刺激来完成的。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出发,人类机体、组织、器官的进化为针灸医学提供了发展的线索和途径,可以这样来理解吗?从历史长期来看,针灸医学还会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现这样的契机和机会吗?
 
金答:可以这样来理解。因为针刺医学所依赖的刺激靶点-经络或反射区中的穴位或反映点,是在动物的长期进化中形成的。因为不仅是人类,其他许多哺乳动物(如狗、猫、马、牛、猴等)都已被证明在其体表存在类似的经络现象或反射区。从近缘的关系来看,灵长类动物在进化到人类的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它们不但要与地面上最凶恶的野兽搏斗,同时还要适应变化无常的大自然环境。在它们身体内如果没有一整套完整的调节系统,不断地克服与调节内在的机能变化,以适应大自然环境,是不可能生存下来的(8)。除了高度发展的神经调节与内分泌调节机制之外,反射区或经络可以看成生物体内另一套与它们相关但相对原始的调节机制。
 
躯体的表面结构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以及各个感觉器官。它们是身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主要部分,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大多是通过作用于它们而输入身体内部的。分布于体表而与身体内部相连的所谓经络或反射区,就属于对外界环境刺激首先起保护反应的那种调节机制。它的调节反应主要是通过改变局部通道阈值的机制来实现的,即尽量减少伤害性的外界环境刺激输入体内。
 
 其实,不只是体表经络或反射区的形成与人类漫长的进化有关,还有许多“躯体的智慧”也都于进化有关,在人类的长期进化或生存中,我们身体所习惯的内外干扰是与现代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扰动截然相反的。譬如,我们的身体习惯的是饥饿(不稳定的食物供应、素食为主)或田园生活(慢节奏、体力活动为主),还有感染等。这些可以说是我们机体经常遇到的扰动。通过适应它们,我们的身体系统(如消化、循环、运动、免疫系统等)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强健性,而对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特有的扰动(如营养过剩、快节奏生活、脑力劳动为主、过于干净的环境等),我们的身体由于没有适应,故显然是脆弱的。也就是说,在这些新扰动的刺激下,我们的身体很容易出现稳态的偏离,即发生疾病(参见拙著【病得健康】(9)。所以,如果从历史长期来看,现在人类的生活方式(如穿衣习惯等)也必定会导致体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或敏感性发生变化,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短时间内,我们也许还发现不了。
 
4
 
4.巩问:从上一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您的同代人和比您早一点的一代中国生理学人都卷入了中国针灸机理的研究。可以说,这一代人改变了针灸医学的生态和面貌。作为生理学教授, 您认为您们这一代人为中国传统针灸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金答:那时,国内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与科研都是空前的。不仅中医在搞,西医也在搞;不仅学医的在搞,不学医的,如理工科的也在搞。针灸、针麻机理的研究,几乎成为全国所有西医院校唯一的科研项目。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围绕经络实质与针灸机理的大量现代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主要是得出了神经系统的完整对于针灸效应是必要条件的结论。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经络实质研究中,未能在经络的体表途径发现存在解剖学所未知的任何特异结构(3)。此外,一个个新穴被发现,原有穴位的功效也被大量的实践发展。经典的经络体系再难以概括大量后来发现的经外奇穴或新穴。那时针灸的普及就是通过只论穴位功能而不论经络实现的。“新针疗法”所要求的强刺激、不留针打破了传统针刺讲究运用手法的框框。还有一系列新医疗法被创造或者发展起来,如耳针、头针、腕踝针、 神经干刺激疗法等,它们在理论上完全脱离经络学说,但临床疗效显著。还有各种微针系统的针刺疗法,如手针、足针、眼针、鼻针、唇针、舌针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尽管这些“微反射区”多是在缺乏生物学证据的“生物全息论”催生下出现的,不需要经络学说作指导,但同样在临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0)。
 
5
 
5.巩问:针灸反射区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反映点针灸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早在一九七六年您就出版了《针灸与控制论》(8)。听说您与您的合作者的新著《系统医学原理》(11)马上就要问世。反映点针灸学与您早期提出的并且一直在研究的针灸控制论、系统针灸学有联系吗?
 
金答:我的针灸反射区概念是在国内最大的一次针灸热(开始流行于上一世纪60年代中期,结束于70年代后期)中提出来的。从那时开始,在研究传统的经络学说中,最大的困扰是未能在经络的体表途径发现存在解剖学所未知的任何特异结构。而且,经典的经络体系难以概括大量后来发现的经外奇穴或新穴,故使穴位的主治功能显得十分纷乱,所谓“同经异治”或“异经同治”的解释又十分勉强。此外,长期以来围绕经络实质、针灸机理与临床针灸技术所作的大量研究,多是零散、局部、小领域的研究或报道,缺乏一个纲,缺乏一条科学的主线把它们融为一体。它们好比是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朵,但拼不成一块完整的织锦。当时国内开始用控制论的方法来整理、发掘和提高古典中医的宝贵遗产。我与合作者在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后,体会到从现代反射学的观点出发来研究针灸与经络体系,是一个最有希望与前途的方向,便于1976年就提出了一个人体信息带的简化模型与图谱,对经络体系、针灸调整作用原理,以及针刺疗法的控制过程等方面作了较为祥尽的论述。由穴位或反映点连接而成的体表经络线路,也就是体表上分布的信息带。经几十年的临床应用,人体信息带划分与分布规则的真理性经受了实践的检验。1998年,我们又采纳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反射区”的提法,替代“信息带”的名称,重新制作了“身体反射区”彩色挂图,其应用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所以,我们现在倡导的反映点针灸,是我们以往研究工作的继续与发展。
 
但我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多数生理学家因为并不从事针灸临床,他们的研究课题经常脱离临床需要。而且,因为实验观察不到经络的特异解剖结构,不少生理学家就完全否认经络现象的存在。我是既有生理学研究背景又有大量针灸临床实践的少数人之一,故十分看重现代生理学研究必须紧扣针灸临床的需要,必须对经络现象做出科学的阐释并且用于指导针灸实践。这也正是四十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提出针灸反射区理论与推广反映点针灸的动力。
 
6
 
6.巩问:以《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中国针灸学》为代表的经典著作为经典针灸学建立了一个完备的理法方穴术体系。反映点针灸学体系与经典针灸理论体系还有什么联系吗?反映点针灸学体系是否脱离了经典针灸理论?
 
金答:一些读者粗看我的著作的书名,起初都以为针灸反射学理论纯碎是“西式针灸”,是应用现代医学解剖、生理来阐释或指导针灸机理。其实,他们只猜对了一半,针灸反射学理论,同时也是继承古典经络学说的丰硕成果。例如,我所提出的全身反射区分布规律是对传统经络体系继承与重组的结晶,各个反射区的范围定位都是通过对千年以来临床应用穴位的主治功效收集、整理、归类的结果。“继往圣、开来学”,是对反映点针灸理论的最好评价。
 
7
 
7.巩问:在现代医学没有影响针灸医学之前, 经典针灸医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针灸的理论丰富了,针刺的穴位增加了,针灸刺激的方法扩张了,针灸治疗的疾病适应症增加了。面对着现代医学,针灸医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经络理论为代表的经典针灸理论还能为我们针灸医学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吗? 
 
金答:能。因为经络系统是人体系统各部之间相互反射的一种功能联系,或者说是各部之间通讯活动的反映。换句话说,古人命名的“内属脏腑,外联肢节”的经络,本质上是对人体体表的那些特定刺激位置与人体其他各部之间所具反射联系的原始描述,或者可以把它归结为人体所具有的生理、病理反射系统。所谓穴位,既是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在体表的输出部位,又是针灸治疗信息引发针灸效应的输入部位。这是经络的本质。
 
 试想一下,一句“面口合谷收”,形象地表述了牙痛时只要针刺入合谷立即止痛的效应。再一句“肚腹三里求” ,胃绞痛时,只要把针刺入足三里,即使无须手法也能使胃痛立止。这些神奇的针灸效应,是每个针灸师甚至初学者都能重复出来的。它们的快速作用提示,如果没有神经系统把手与面部或口腔的功能联系了起来(古人称其大肠经),或者说足三里与胃部如果不存在某种“功能联系”(古人称其胃经),这种快速的疗效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学习经络体系对于研究人体“体表-体表相关”,或者“体表-内脏相关”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指导针灸临床提高疗效也至关重要。
 
我曾经提出,在学习中医时一定要“走进经络”,认真学习传统中医的经络学说与经络体系;但在从事临床针灸时,则不要忘记“走出经络”,不受古典书籍的束缚,在继承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比如,要认识到“穴位是面,不是点”、“经络是带,不是线”、“穴位与经络都是三维结构”、“穴位本质是反映点,经脉体表循行图本质是反射区”等等。但我们依然要时刻不忘“再走进经络”,即在明知经络实体不可能存在的事实后,仍不迷失对经络实质的探索与认知,充分吸取千年针灸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络学说的宝贵知识。这种对经络学说认知的“螺旋式”上升,可以使一个传统针灸师快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针灸医生。
 
8
 
8.巩问:经典针灸学为我们建立了很多针灸治疗的原则,像“异经同治”、“同经异治”、“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这些行之有效的、反复为临床医生使用的治疗原则在反映点针灸学中还有体现吗?
 
金答:这些治疗原则在反映点针灸学中都有体现。反映点针灸理论解脱了经典针灸学中“异经同治”与“同经异治”的困惑。“异经同治”的穴位常可以用同一个反射区来归纳,而“同经异治”则可以用几个不同反射区的重叠来解释。“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这些治疗原则在反映点针灸学中已经被发展成反射区双侧对应或上下对应(包括交叉对应)的选穴或配穴原则(3)。
 
9
 
9.巩问:在经典针灸学中,我们讲针灸被用来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补虚泻实、和谐表里。在反映点针灸学中,这些治疗原则和治病机理被完全改写了。针灸的治病机理究竟是什么?
 
金答:在明确疾病条件下体表出现反映点的机制之后,就容易解释在反映点上实施针灸为什么可以治病的机制了。其实,它也就是在传统穴位上针灸治病机制的演绎。针灸治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促进或强化机体的自愈机制实现的。自愈机制也就是机体维持内稳态的机制。所谓内稳态(Homeostasis)与中医的“平衡”概念十分类似。这与传统中医认为针灸被用来“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补虚泻实、和谐表里”其实是同一个意思,唯一不同的是换了一种现代医学的说法。进一步用现代医学的术语来表达,针刺治病的机制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种情况(5):
 
(1)刺激穴位激发的感觉性反射
首先是反映点或穴位内部的各种感受器受到针灸刺激时激发的动作电位,通过其相应的传入神经及其通路,向中枢输入各种感觉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产生针感或通过反射诱发“得气”的表现,另方面激发各种神经-内分泌反射,强化疾病的自愈功能,包括作用于原先导致反映点阳性表现的相应神经中枢,或通过调制突触功能缓解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敏化”,或通过对相同或邻近神经节段支配的内脏起作用,消除其内脏功能的紊乱。
 
(2)穴位微创导致的神经免疫反射
其次,反映点或穴位内部的针刺刺激会造成局部组织一定程度的“微创”,导致一些化学物质(前列腺素、缓激肽、SP、钾离子、组织胺等)的局部释放,激发神经免疫反射,诱发局部的炎症-抗炎反应。这种炎症刺激可以带有或不带有主观感觉(针感)。它既可以强化刺激部位(躯体局部组织损伤部位)的抗炎作用,缓解局部疼痛,也可以通过缓解刺激局部的炎症而导致“神经源性炎症”的缓解,从而改变与其相联系的中枢或内脏的功能状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针灸的反复刺激在缓解疾病的同时,也经常导致反映点阳性表现(神经源性炎症的外周敏化)发生变化,如压痛点的消失。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