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脾胃理论的源流及其意义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5-25
“河图” “洛书” 是古人为认知自然、 解释天地 万物变化规律而构建的符号、 数字模型, 是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之根源 [1] 。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 经》 )精妙地转化运用着其中的精髓, 并在其智慧启 迪下产生出 “十月太阳历法” “阴阳” “五行” “左旋 顺生” “重土” “重阳” 等观念, 这对《内经》建构脾 胃理论有深刻的影响。

“河图”“洛书”智慧的启示

“洛书” 中以太阳为天文背景建立的以时间、 空 间、 序列、 节律为基本要素的数字结构模型, 深刻地 影响着《内经》阴阳理论的建构 [2] 。 “奇数” 为阳, 自 冬→春→夏→长夏→秋, 其运行过程是1→3→9→7, 数值的大小表达了一年之中, 自然界的阳(热)气 由渐盛(1→3→9)到渐衰(9→7→1)的消长过程。 “偶数” 为阴, 表达了一年阴(寒)气自立春→立夏 →立秋→立冬由盛而衰(8→4→2) , 再由衰而渐盛 (2→6→8) 的消长过程。 阳长阴消则为 “阳” ; 阴长 阳消则为 “阴” 。

在“河图” “洛书” 中, 都将 “土” 置于枢机中 央, 西汉董仲舒认为 “土者火之子也, 五行莫贵于土” ( 《五行对》 ) 。 无论是 “五” 还是 “天五生土, 地十成 之” , 均体现了 “重土” 的观念。 《内经》继承了 “重 土” 思想并用之于生命科学之中, 故而有了脾胃居于 中焦, 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的观点。

“洛书” 将5个阳数置于五方正位, 其重阳理念得 以体现。 《春秋繁露》 将其作为全书的主旨, 进而得出“阳贵而阴贱, 天之制也” 的结论。 《内经》 据此提出阳 气盛衰寿夭观, 是 “火神派” “阳主阴从” 立场的源头。 “河图” “洛书” 布阵, 确立了 “左旋顺生” 的自 然法则, 这也是五行理论的源头。 当人们面南而立, 所看到天体的运转方向是自左(东)向右(西) , 水 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春秋繁 露 · 五行对》 ) , 为五行相生顺时针( “左旋而升” )运 行之理。 就 “洛书” 而言, 土 (五) 居中心为枢机, 一、 三、 五、 七、 九为阳数, 二、 四、 六、 八为阴数, 二者所 表达的阴阳内涵虽不同, 但均为顺时针旋转, 五行万 物相生既是顺天而行。 且银河系各星的运行皆 “左 旋” , 故有 “生气上转左旋” 之说, 顺生逆死, 左旋 主生。 “左升” ( “左旋” )也是自然规律, 不是人为 的规定。 天人合一, 人体气化、 气机的离散、 聚合、 升 降、 出入也遵循于此。

“河图”“洛书”智慧在《内经》脾胃理论 中的应用

1. 脾胃居于中焦 脾胃居于中焦的医学内涵, 与 “河图” “洛书” 将 “土” 之 “五” 数置于 “中央” 的文 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影响着《内经》脾胃理论的建 构以及临床应用, 如 “中央黄色, 入通于脾, 开窍于 口, 藏精于脾……其数五” ( 《素问 ·金匮真言论》 ) 。 应用到临床实践, 如 “尺肤诊法” 中的 “中附上, 左 外以候肝, 内以候鬲; 右外以候胃, 内以候脾” ( 《素 问·脉要精微论》 ) 。 将右手关部脉象作为候察脾胃 病症的脉象依据。

2. 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 “河图” 和 “洛书” 表 达了天地万物顺时左旋右降运行之理, 五行东木西 金, 南火北水, 土居中, 也应之左旋而生, 中土为德而 自旋。 人应自然, 人体气机的离散聚合、 升降出入也 遵循于此。 在上者必降, 降者右旋; 在下者必升, 升 者左旋。 肺为华盖, 主全身气机之降; 肝位于下焦, 主一身气机之升, 故左升右降。 《临证指南医案·脾 胃》 总结 “脾宜升则健, 胃以降为和” 。 可见 “土” 在 升降周旋运动中枢纽地位的意义。

3. 脾胃主长夏 十月太阳历认为一年可分五季 [2] , 脾胃所主的 “长夏” 为第三季(行)即戊(阳月)、 己 (阴月) , 计72天。 因为此季已经由属阳的上半年开 始转入属阴的下半年, 故而该季属性为 “至阴” 。 故 有 “脾为阴中之至阴” ( 《灵枢 ·阴阳系日月》 ) ; “脾 主长夏, 足太阴阳明主治, 其日戊己 (脾的旺日在戊、 己月)” ( 《素问·藏气法时论》 )。 其中《素问·风 论》所说的 “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 , 即是其 应用之例。

4. 脾旺四季, 各十八日寄治 十二月太阳历将 一年分为四季, 从而有 “脾旺四季, 各十八日寄治” 的理论。 故 《内经》 有 “刺皮无伤肉, 肉伤则内动脾, 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 病腹胀烦不嗜食” ( 《素 问·刺要论》 ) ; “脾者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 藏,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也” ( 《素问·太阴 阳明论》 )等论述, 这是太阳历法中十二月历和十月 历并存的遗痕, 于是就有了四时各寄十八日为七十二 日的说法。

5. 胃者, 五脏之本 《内经》在解决医学中的 实际问题时也运用了 “重土” 思想。 如 “平人之常气 禀于胃, 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人无胃气曰逆, 逆者死” ( 《素问·平人气象论》 ) 。 “五藏者, 皆禀气于胃, 胃 者, 五脏之本也” ( 《素问· 玉机真脏论》 ) 。 李杲所创 的补土派无疑是受 “河图” “洛书” 创立 “重土” 思想 的重要影响, 是《内经》 “胃者, 五脏之本” , “六腑 者, 胃为之海” ( 《灵枢·师传》 ) ; “胃者, 五脏六腑 之海也, 水谷皆入于胃,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 《灵 枢 · 五味》 )观点的延伸。 这也是中医将 “胃气” 作为 判断疾病预后吉凶依据的文化源头。 如 “浆粥入胃, 泄注止, 则虚者活” ( 《素问·玉机真脏论》 ) 即是临 床应用之例。

6. 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是 指脾胃运化水谷, 化生气血精微物质, 输布全身, 成 为人体赖以生存的根本。 所以有 “胃者, 五脏六腑之 海也, 水谷皆入于胃,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 《灵 枢 · 五味》 )等相关的认识。

7. 阳明多气多血 “阳明多血多气” ( 《灵枢 · 九 针论》 )是运用于临床实践的统一认识。 如“阳明 主肉, 其脉血气盛” ( 《素问·阳明脉解》 ) , 尤其是 《素问·热论》 : “帝曰: 五脏已伤, 六府不通, 荣卫 不行, 如是之後, 三日乃死, 何也? 岐伯曰: 阳明者, 十二经脉之长也, 其血气盛, 故不知人, 三日, 其气 乃尽, 故死矣” 。 充分体现了在疾病的紧急状态时, 脾胃可以发挥代偿替补作用, 为抢救患者争取有效 时间。

8. 脾主肌肉、 四肢 四肢是人体的末梢, 如同一 方空间 “四隅” 。 在 “洛书” 土居中央, 照应四方的理 念之下 , 既有了 “脾主身之肌肉” ( 《素问·痿论》 ) 、 脾主四肢的理论。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 《灵枢 · 本 神》 ) 。 “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 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气, 气日以衰, 脉道不利, 筋 骨肌肉, 皆无气以生, 故不用焉” ( 《素问· 太阴阳明 论》 ) 即是其例。

9. 脾为 “孤藏, 以灌四傍” 《素问·玉机真脏 论》 : “帝曰: 四时之序, 逆从之变也, 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 脾脉者土也, 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 这是 “河 图” “洛书” 土居中央观点应用的典型案例。 太阳历 法中十二月历和十月历两种历法制式并存, 一年10 个月360天分为五季是十月太阳历的最大特点, 所以 《内经》 大凡涉及360之数、 五季、 每季72天的原文, 即可视为十月太阳历法的应用。 “日为阳, 月为阴, 大 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 人亦应之” ( 《素问·阴阳离 合论》 ) 。

10. “重土” 思想在《内经》篇名中的体现 藏象 理论是《内经》 所阐述的生命科学的重点, 而脏腑则 是藏象理论的核心与基础, 在其传载生命科学知识 的162篇文献中, 唯有脾胃理论的内容 《太阴阳明论》 和《阳明脉解》作为篇名而予以专论, 其对脾胃的重 视由此可见一斑。

11. 《内经》 脾胃理论临床举例

11.1“五”数应用案 “洛书” 与“河图”之 “五” 皆指位居中央之土, 故 “五” 在脏腑指脾胃。 如脾瘅病中涉及的, “有病口甘者, 病名为何? 何以得 之? 岐伯曰: 此五气之溢也, 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 藏于胃, 脾为之行其精气, 津液在脾, 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 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 治之 以兰, 除陈气也” ( 《素问·奇病论》 ) 。

11.2 “治痿独取阳明” 案 《内经》论述了脾胃 与痿证的关系, 如 “脾主身之肌肉……脾气热, 则胃 干而渴, 肌肉不仁, 发为肉痿……有渐于湿, 以水为 事, 若有所留, 居处相湿, 肌肉濡渍, 痹而不仁, 发 为肉痿” ( 《素问·痿论》 ) 。 “治痿独取阳明” 是《内 经》制定的基本方法。 如 “论言治痿者, 独取阳明何 也? 岐伯曰: 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故阳明虚则 宗筋纵, 带脉不引, 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各补其荥而通其俞, 调其虚实, 和其逆顺, 筋脉骨肉。 各以其时受月, 则病已矣” ( 《素问·痿 论》 ) 。

据此, 痿病的治疗, 必须重视培补后天之本, 滋 养阳明胃经。

12.“重阳” 理念对 《内经》 脾胃理论的影响 重 视阳气是 “河图” “洛书”对《内经》的又一重要 影响。 “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 《素问·生气通天论》 ) , 阳气充足, 脾胃才能升 降清浊, 腐熟水谷, 吸收、 转输和利用精微。 如若阳 气虚弱, 失于温煦, 动能不足, 则脾升胃降失常而发 疾病。 “清气在下 , 则生飧泻; 浊气在上, 则生 胀”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

临证用扶阳抑阴之法治疗此类病证, 常可获得 较好疗效。 如笔者曾诊治一中年女性患者, 因 “反复 胃脘部隐痛5年, 加重半月” 就诊。 曾行胃镜检查示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活动期) 、 慢性浅表性胃炎” , 反复口服 “泮托拉唑、 得乐胶囊、 克拉维酸、 阿莫西 林等” 。 近期因加重而求治于中医, 症见胃脘部持续 隐痛, 喜温喜按, 得食痛减, 时吐清水, 泛酸呃逆, 神 疲乏力, 手足欠温, 夜间尤甚, 纳差, 大便溏薄, 舌质 淡体胖边有齿痕, 脉沉细弱。 此属中医之 “胃痛” , 辨证脾胃阳虚, 寒凝中焦证。 故予以温阳益气和中为 治, 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 附子100g, 党参20g, 炮姜 10g, 芍药15g, 陈皮10g, 法半夏15g, 茯苓20g, 吴茱萸 12g, 黄连2g, 肉桂10g, 川芎10g, 佛手15g, 大枣5枚, 生甘草6g, 4剂。 附子开水先煎4h, 用舌尖感觉不麻 为度, 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15min即可。 服药期间忌 食酸、 冷、 油腻之品。 每日1剂, 分3次服。 4日后再诊 时, 患者胃脘部隐痛、 喜温喜按、 时吐清水、 泛酸呃 逆、 神疲乏力、 手足欠温症状明显减轻, 时感腹部闷 胀, 大便稀, 舌质淡, 脉沉细。 仍遵扶助中阳之思路, 以香砂六君汤加味10剂以善其后。 随访2个月, 未见 复发。

此例患者证属脾胃阳虚, 纳运不健, 胃失温煦, 中寒内生, 故胃脘隐痛, 喜温喜按。 由于 “阳气” 为中 焦气化、 气机升降枢纽和脾胃运化机能的动力, 而人 一身之阳皆源于坎中先天之阳, 此即所谓 “五脏之 阳气, 非此不能发, 而脾胃中州之土, 非火不能生” ( 《景岳全书·命门余义》 ) 之理。 故该案用附子理中 汤加味, 扶助命门之火以温中焦之阳, 阳复阴退, 中 寒不存, 升降有序, 中土之患自然消除。

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成背景是深刻而复杂 的, 《内经》中脾胃理论的建构也不例外。 其中 “河 图” “洛书” 对此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仅从 “河图” “洛书” 文化对《内经》 构建脾胃理 论的启示作一陈述, 以期阐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 解读 《内经》 中的作用和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张登本,孙理军,李翠娟.“河图”“洛书”与《内经》.中国 中医药报,2015-02-18(004)
[2] 张登本,孙理军.十月太阳历是理解《内经》的重要门径. 中国中医药报,2015-02-13(004)

作者:姜莉云 吴文笛 许云姣 时岱 李翠娟 张登本
Tag标签: 黄帝内经(28)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