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理论”肥大细胞与经络现象“宋氏理论”开创的新领域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1-04
纪念宋继美教授及“宋氏理论”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 中外科学和医学工作者就一 直努力, 试图用解剖和组织学方法找到经络和穴位的 实质结构, 以解释古人留下的经络学说和临床所见到 的针灸感传和得气等“针灸现象” 。20 世纪 60 年代 初, 通过大体解剖发现的人体经络和穴位处的神经和 血管组织比非穴位处更丰富, 提示神经血管在经穴结 构和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提出经络的“神经 血管学说” 。20 世纪 70 年代后的研究发现, 针灸能够 通过内啡肽等神经体液因素起到生物效应, 继而出现 了 “体液学说” 。而针灸研究的另一个领域, 针灸的组 织细胞学基础也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其中皮肤 “肥大细胞与经穴现象相关理论” 就是首先由中国学 者宋继美教授在 1977 年提出的重要针灸基础理论。

1 “宋氏理论” 提出的背景

1970 年代后期, 关于经络感传的调查研究工作遍 布长江南北, 大部分的中国医学工作者都曾置身其中, 调查的范围广, 人数多。1977 年在合肥召开了一次全 国经络感传专题会议, 会议资料中的调查数据显示, 在 被调查的 17 万人中, 观察到有经络感传现象的约占 1/5, 其中有数百人为经络敏感者。记录到的经络感传 现象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循行路线、 感觉性质、 可 阻滞性、 温度感等。观察到经络感传的外在表现也存 在多样化, 如沿经红线、 白线、 皮丘带、 皮下出血点等。 上述这些关于经络感传的现象都是首次出现在群体调 查中的, 这些现象与针灸治疗过程中的得气现象非常 相似, 对经络和穴位的实质研究有很高的价值, 为研究 阐释针灸疗法的治疗机理奠定了基础。调查研究结果 与当时的针灸 “神经血管学说“或” 神经体液学说” 不 尽相符合, 也给中医针灸经络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经络感传与神经和循环的生理特征不完全一致, 经络 理论又对现代科学提出了新的难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时任辽宁中医学院组织胚胎教研室教师的宋继美, 于 1977 年首次提出“肥大细 胞与经络现象” 的假说, 发表于《辽宁中医杂志》 的文 章成为后来 “宋氏理论” 的奠基之作 [1 ] 。 宋继美 1947 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生物系, 曾在 湖南湘雅医学院和大连医学院任组织胚胎学教师, 是 1958 年创建辽宁中医学院( 现辽宁中医药大学) 的首 批教师之一, 历任教授、 组织胚胎教研室主任等职。宋 继美教授有着良好的生物学、 组织学与医学基础, 对中 医学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1960 年代朝鲜的金凤汉 弄虚作假, 声称发现经穴特异的“凤汉小体” 。辽宁中 医学院也曾成立研究组做重复实验, 宋继美老师对学 院领导要求她参与研究的回答是 : “我从事人体组织 学教学和研究这么多年, 在显微镜下看过上万张组织 切片, 从来没有见过凤汉小体那样的结构, 这样的研究 我不能参加。 ” 金凤汉的造假事件败露后, 院领导意识 到, 多亏宋老师对真理的坚持, 使辽宁中医学院没有卷 入这场伪科学丑闻, 院领导在文革中也没有因此事受 牵连。

图 1 辽宁中医学院宋继美教授( 1924—1987) 与先生王钟明教授( 1925—1997)

还应该说明的是, 宋继美老师出生于四川大户人 家, 其舅舅是中华民国著名元老戴季陶先生, 家学渊 源。年轻时如果想出国留学并非难事, 可是宋老师却 选择了留在祖国, 加入大学教师行列。宋老师的先生 王钟明教授, 也是辽宁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的创建教 师之一。两位老师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一直 在辽宁中医学院辛勤执教, 培养学生无数( 两位老师 合影见图 1) 。文革期间, 因“政治问题” 吃了不少苦 头, 但丝毫没有改变他们为中医事业培养人才和全身 投入中医科学研究的献身精神, 很多当年他们教过的 学生和同事都对两位老师的敬业精神留有深刻的记 忆。

2 肥大细胞与经络现象

上世纪 70 年代, 辽宁中医学院的科研条件简陋, 没 有国际学术交流渠道, 外文医学书刊很少, 更无国际文 献数据库可查阅。宋老师只能通过关系, 到北京中国科 学院查找国外文献, 宋继美老师通过阅读大量国际领先 专业医学杂志后认为 , “在阅读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 资料基础上, 根据肥大细胞在人体内的分布特点和机能 意义, 初步设想它与经络现象有一定关系。 ” 据此, 宋老师撰写了题为《肥大细胞与经络现象》 的论文, 于1977 年2 月发表于 《辽宁中医杂志》 [1 ] 。文 章约 4 千字, 引用参考文献 16 篇, 其中 12 篇是英文文 献, 最近的一篇发表于 1975 年英文《内分泌》 杂志。 宋老师根据国际医学前沿研究, 结合针灸研究中的实 际问题, 在尚无条件进行实验研究的情况下, 就能提出 肥大细胞可能与经络现象有关的假说, 并描绘出针刺 后肥大细胞生理反应的细节, 是难能可贵的。

宋继美老师的这篇论文, 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皮肤 组织细胞直接参与经穴现象的假说, 成为经穴实质研 究的经典之作, 开辟了针灸细胞学反应的一个全新领 域。随后几十年中, 许多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机构通过 独立研究证实了这个假说, 累计已有上百篇中英文研 究论文发表。宋老师提出的诸多细胞和生化反应细 节, 几乎每一个都得到实验研究的证实。据此, 笔者在 发表于 《中国针灸》 的文章中建议, 宋继美老师提出的 假说, 应该正式命名为“宋氏针灸肥大细胞理论” ( Song's Acupuncture Mast Cell Theory, 简称“宋氏理 论”Song's Theory) 。这可能是第一个以中国学者名 字命名的针灸基础研究原创理论 [2 ] 。

“宋氏理论” 以组织中的肥大细胞为研究基础, 提 出针刺部位附近的肥大细胞可能会在针刺刺激后产生 某种或多种生理反应; 针刺刺激后肥大细胞可能也会 与其有关的神经或其他组织产生相互作用, 进而出现 神经、 组织、 脏器的一系列反应。虽然宋氏理论的细节 受限于 1970 年代的细胞生物学知识与技术, 但其立论 的基本生物细胞学原理和解释至今仍是正确的。

宋氏理论首次探讨了肥大细胞与经穴现象的关 系, 较合理地解释了临床研究中所得的经络感传现象 与当时的神经体液经络学说的矛盾, 同时也对针刺治 疗过程中的得气现象作出了较合理的解释。宋氏针灸 肥大细胞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肥大细胞是真皮中常见 细胞, 内含多种生物因子。针灸针穿透表皮后可能直 接刺激真皮内的肥大细胞, 诱发肥大细胞释放多种因 子, 对临近神经和血管产生一系列影响, 同时还可以通 过肥大细胞的反应引起神经、 器官、 循环等系统的一系 列反应, 起到 “激发器” 的作用。针刺后的肥大细胞反 应及由肥大细胞所引起的一系列系统反应可能是引起 针灸治疗过程中的经穴感传和得气现象的生物学基础 之一。

3 辽宁中医学院的后续研究

宋氏假说提出后面临的最初疑问是, 如何证实肥 大细胞同经穴现象有关。人体穴位皮肤组织中的肥大 细胞比非穴位处更多吗?

宋教授在辽宁中医学院组织胚胎教研组、 病理教 研组和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 针灸科的支持下, 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人体实验。肥大细胞在人体穴位的 分布是实验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实验以 6 例将要 截肢的病例为研究对象, 在将要被截肢的患肢上选取 15 个穴位, 全部穴位均为临床常用穴, 如合谷、 外关、 间使、 曲池、 太溪、 三阴交、 阴陵泉、 承山、 太冲、 风市、 四 渎等。在病例实施截肢手术前, 由针灸科资深的针灸 专业医生对病例将要截肢的患肢穴位进行定穴, 针刺 直至得气, 并作以标记, 后进行截肢手术。截肢术后速 取所标记穴位处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及其他非穴区组织 备制成病理标本,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和记录肥大细 胞数目, 并进行对比观察。

在宋教授的直接指导和参与下, 第一个人体穴位 肥大细胞研究报告于 1980 年 3 月发表于 《辽宁中医杂 志》 , 题目为 《穴位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初步观察》 , 署名 为辽宁中医学院组胚教研室和病理教研室 [3 ] 。论文由 宋继美执笔, 结论是: 在人体肢体穴位的真皮层确有肥 大细胞存在, 呈弥散或成群分布, 在小血管、 神经束或神经末梢处较多。穴位区肥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临近 的非穴位区( 总数: 穴位 336; 非穴位 222) 。作者在讨 论中提出 : “当针刺入皮肤内时, 广泛分布在神经束、 神经丛或神经末梢周围的肥大细胞感受刺激, 释放其 生物活性物质( 如组织胺, 五羟色胺等) , 可能影响于 结缔组织基质中游离的神经末梢和其它感受器, 兴奋 沿某种传入纤维传入大脑产生感传感觉。因此我们认 为, 从穴区组织内肥大细胞的数量和分布特点来看, 可 以初步设想肥大细胞在经络感传过程中, 是一个‘激 发器’ 的作用。 ” 《穴位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初步观察》 论文原稿, 现 存于 《辽宁中医杂志》 社。这个临床实验研究报告, 通 过简单地对针刺后特定部位组织肥大细胞的观察, 并 通过与非穴位其部位的组织肥大细胞的数量对比, 首 次发现了肥大细胞有经络穴位处聚集的现象, 及神经 组织周围集聚现象。此项观察为确立肥大细胞在经穴 中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此研究的组织标本 全部来自于人体, 与其他实验数据来自于大鼠、 家兔等 动物不同, 实验数据更能体现人体的特异性, 文中观察 到的肥大细胞分布应该接近人体的正常状态。 宋教授领导的辽宁中医研究团队通过一个简单而 直接的人体临床实验, 用较小样本回答了经穴区肥大 细胞分布的基本问题, 肯定了 “宋氏理论” 的细胞学基 础, 为后续研究指出了方向, 应该是当时经穴实质生物 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

“宋氏理论” 发表并得到初步临床研究的验证后, 时任辽宁中医学院院长的茹古香, 在各种会议上屡次 介绍宋继美老师的肥大细胞理论, 直至今日, 很多当年 的学生仍然在记忆中清楚地把茹院长同肥大细胞联系 在一起。笔者也记得, 在当年的一次学院科研大会上, 当学院领导介绍完肥大细胞和经络的研究成果后, 宋 老师当众谦虚地表示 , “这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想法” 。 辽宁中医学院领导当时十分重视这个原创研究项 目, 组建了专门科研组从事肥大细胞同经络关系的实 验研究。据有关研究人员回忆, 在李忠院长主持科研 工作时, 曾大力支持肥大细胞的研究, 向省高教局申请 经费购买研究仪器。因当时科研经费短缺, 辽宁中医 学院购进一台进口显微镜竟花费了全省一年的教育科 研外汇指标。

4 “宋氏理论” 开创的新领域

继肥大细胞与经穴相关理论提出后, 上世纪 80 年 代后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的数量不多, 以基础 研究和动物实验为主, 均发表在中文医学杂志上。进 入本世纪, 有关针灸穴位特异性的研究再次将穴位的 实质研究导向肥大细胞, 近年来发表的论文数量明显 增加, 在英文文献数据库中也出现了一些论文, 绝大多 数来自中国医学研究机构。

遗憾的是, 有关肥大细胞的研究在辽宁中医学院 未能持续深入, 在宋继美老师去世后, 后续发表的科研 论文十分有限。能够查到的论文有高山等 [4 ] 于 1981 年报道电针对大白鼠局部穴位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影 响; 苏红星等 [5 ] 1991 年报道肥大细胞脱颗粒对大鼠垂 体的影响; 明彩荣等 [6 ] 于 2000 年报道电针刺激引发大 鼠的 “足三里” 穴位深筋膜处肥大细胞发生明显变化。 近十几年, 辽宁中医学院似乎已经退出肥大细胞与经 络现象的研究领域。 多方信息显示, 肥大细胞与经穴关系的研究已经 成为近年来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许多一流 科学家和多个中西医研究机构正在深入探索研究。在 近年完成的一项国家 973 计划, 题为“经穴效应特异 性临床评价及生物学基础研究” 的结题报告中 [7 ] , 在中 国中医科学院建院 60 周年针灸究成果的两篇重要论 文中 [8 -9 ] , 在最近出版的《系统针灸学》 [10 ] , 以及许多 近年发表的关于经络和穴位实质的研究, 以及关于穴 位的 “本态” 研究论文和专著中, 针灸引发的肥大细胞 在穴位的形态和功能的变化都被视为最重要的发现之 一, 也是唯一被认为具有相对穴位特异性, 可移动的皮 肤组织细胞。近年来,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首 席科学家朱兵及景向红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 复旦 大学教授及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主任丁光宏领导 的研究团队、 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领导的研究 团队以及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中心等单位, 都在 肥大细胞与经穴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科研基金 方面, 也有多项国家重点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肥 大细胞与经穴的研究工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会有 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

5 结论

由宋继美教授于 1977 年提出的肥大细胞与经穴 现象的假说, 几十年来经受了多个研究机构的独立实 验验证, 已有足够证据表明宋氏假说的科学性, 及其对 针灸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重要价值, 宋氏假说已经 成为 “宋氏理论” 。按照宋继美教授提出的原始设想, 有关学者的深入研究已经取得了多项重要科学研究成 果。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 可能会在用现代生物学理 论解释传统经穴现象方面产生突破, 从而进一步推动 针灸的临床发展和国际化。

( 特别致谢: 本文得到许多老师、 领导及宋老师家 人的帮助, 包括: 初杰教授、 明彩荣教授、 张永志教授、 李忠院长、 覃芳教授、 隋谊深医生、 原源编辑, 及王钟明 和宋继美老师的长子王自勉博士等。说明: 本文部分 内容取自作者以前发表的文章 [2 ] )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作者:李永明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