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睡眠障碍 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9-11
浅析卒中后睡眠障碍

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 stroke sleep disorders, PS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不仅影响患 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延缓神经功能恢 复, 甚至会诱发再次脑卒中, 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 PSSD 临床较为多见, 却很容易被忽视, 多表现为 失眠、 嗜睡、 异态睡眠、 发作性睡病、 昼夜节律紊 乱、 睡眠呼吸障碍及睡眠相关性运动障碍等 [1 ] 。 据报道 76% ~ 82% 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 睡眠障碍 [2 ] 。

一、 发病机制

中医学认为中风总属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 病位 在心脑, 与肝、 肾密切相关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睡 眠障碍属中医学“不寐” 范畴 , 《景岳全书·不寐》 云 :“不寐症虽病有不一, 然惟知邪正二字……有邪 者多实证, 无邪者皆虚证。 ” 虚证多责之阴虚阳亢、 五脏气虚和气血两虚, 实证多责之外感六淫、 胃中不 和及五志化火等 [3 ] 。卒中患者因五脏气虚、 气血两 虚、 阴阳失调、 脾胃不和及痰瘀互结等易致不寐。心 主神明, 脑为元神之府。神者, 主司人体意识思维、 肢体活动、 面色表情、 目光眼神和言语应答等。卒中 患者气血亏虚, 加之忧思伤脾, 生化无源, 心失所养,心神不安则不寐;阴阳失调, 阳不入阴, 上扰心神则 不寐;气血逆乱, 血溢脉外或瘀阻脉络, 气滞血瘀, 且 长期卧床, 脾胃不和, 酿生痰湿, 痰瘀互结扰乱心神 则不寐 [4 ] 。

现代医学认为, PSSD 的发生主要与发病部位、 神经心理因素、 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及社会 心理学因素等有关。

1. 发病部位。与睡眠有关的解剖结构分布广 泛, 包括上行网状激动系统、 下丘脑、 脑干、 中脑、 脑 桥被盖部、 中缝核、 孤束核和蓝斑等。当病变累及上 述部位时, 容易出现睡眠障碍。目前认为, 左侧大脑 半球卒中较右侧更易出现睡眠障碍, 脑出血较脑梗 死睡眠障碍发生率高, 前循环缺血比后循环缺血睡 眠障碍发生率更高。据统计, 睡眠障碍与脑卒中部 位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大脑半球、 丘脑、 基底核和脑 干。双侧丘脑和额叶梗死易发生失眠;双侧旁正中 丘脑、 中脑及脑桥上部损伤时易出现嗜睡, 皮质下 区、 丘脑、 丘脑- 中脑及脑桥被盖部的卒中患者易出 现睡眠觉醒节律障碍;部分学者认为脑桥被盖区受 损时会出现异态睡眠 [5- 9 ] 。

2. 神经心理因素。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后出现的 继发性抑郁症, 发病率高达 30% ~60%。睡眠障碍 是卒中后抑郁中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出现入睡困难、 睡眠时间减少、 多梦易醒甚至彻夜不眠。PSSD 会加 重抑郁的严重程度, 同时卒中后抑郁会进一步加重 睡眠障碍 [10 ] 。此外, 焦虑为导致 PSSD 的重要因素 之一, 焦虑亦会加重患者的抑郁状况 [11 ] 。

3. 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的分泌。与睡眠有关的 神经递质包括 5- 羟色胺、 γ- 氨基丁酸、 去甲肾上腺素 及乙酰胆碱等。视前区腹外侧部是促进非快速眼动 睡眠的重要部位, 诱导自然生理性睡眠。蓝斑的去 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中缝背核的 5- 羟色胺神经 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及 5- 羟色胺具有启动和维 持觉醒的作用。乙酰胆碱能神经元调节患者的正常 睡眠和觉醒。卒中后受损的脑组织分泌大量毒性物 质, 如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作用于网状系统, 出现 睡眠- 觉醒周期紊乱。除神经递质外另有多种细胞 因子参与调节睡眠和觉醒。褪黑素由松果体分泌, 在肝及脑中代谢, 通过调节脑内 γ- 氨基丁酸的水平 从而影响睡眠 [12 ] 。前列腺素 D2 可通过腺苷的释放 而促进睡眠, 白细胞介素-6 增加非快速眼动睡眠时 间, 调节睡眠。PSSD 的发生可能与病变影响到上述 递质和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有关。

4. 社会心理学因素。卒中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 发生睡眠障碍, 可能与女性的心理及生理特点有关。 资料显示, 70 岁以上的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 较高。卒中后患者心理负担加重, 包括疾病对自身 形象带来的影响、 生活能力的下降、 对家庭带来的经 济和生活上的负担以及离开工作岗位后价值感下降 等产生的不良情绪均会影响患者睡眠。资料显示, 家庭社会支持力度的增大以及家庭经济宽裕, PSSD 的发生率会大幅度降低 [13- 15 ] 。

二、 诊断

PSSD 的诊断, 主要根据患者有明确的卒中病 史, 并伴随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睡眠障碍主要有 三大诊断系统:睡眠障碍国际分类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ICSD- 3), 精神障碍的 诊断与统计手册和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统计分 类。3 种诊断标准分类标准大体一致, 因针对适用 人群的差异, ICSD- 3 的分类最为详细, 涵盖更为广 泛, 故临床采用 ICSD- 3 诊断标准 [16 ] 。多导睡眠描 记评估量表为 PSSD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提供量化 依据, 有助于不同类型睡眠障碍的分类及诊断。

三、 治疗

1. 中药治疗。周美红 [17 ] 应用中药干预改善 PSSD, 根据不同证型给予不同处方治疗, 与常规治 疗组对症治疗对照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睡眠效 率、 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次数优于对照组。王敏 [18 ] 运 用加味菖蒲郁金汤治疗痰瘀阻窍型 PSSD, 与对照组 运用舒眠胶囊治疗对照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达 94%, 对照组总有效率仅 61%, 且加味菖蒲郁金 汤更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改善夜间总体睡眠 状况及减少日间嗜睡频率。

2. 针灸治疗。李明月等 [19 ] 通过通络安神针刺 法治疗 PSSD, 与常规针刺治疗组对比。结果治疗组 总有效率为 96. 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3. 3%, 说 明 2 组患者治疗后睡眠障碍均明显减轻, 且治疗组 优于对照组。张晓燕和王开旭 [20 ] 运用子午流注纳 甲法取穴针刺治疗睡眠倒错, 与常规针刺治疗组对 照比较。根据比较 2 组患者阿森斯量表评分、 神经 功能缺损评分及睡眠率改善程度得出结论, 运用子 午流注纳甲法取穴进行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 伴睡眠倒错患者的睡眠质量,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3. 西药治疗。PSSD 常选用苯二氮卓受体激动 剂, 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和非 苯二氮卓类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对焦虑性失眠患 者疗效较好, 但产生的不良反应比例较高, 如头晕、 口干、 食欲不振、 潜在依赖性和戒断综合征等。非苯 二氮卓类药物对正常睡眠结构破坏较少, 对 r- 氨基 丁酸复合体选择性较强, 故不良反应较少, 临床应用 比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更安全。因此临床中多选用非 苯二氮卓类药物, 如右佐匹克隆、 佐匹克隆和唑吡 坦。这些药物依然有成瘾、 耐受、 跌倒及记忆损害等 不良反应, 尤其是唑吡坦和佐匹克隆。唑吡坦在使 用后可能立即出现“朦胧性觉性” , 故宜上床后使 用 [21 ] 。目前右佐匹克隆是国内唯一没有使用时间 限制且具有失眠治疗适应症的催眠药 [22 ] 。合并抑 郁或焦虑的患者, 可使用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 或联合使用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和具有镇静作用的 抗抑郁剂, 包括曲唑酮、 米氮平和氟伏沙明等。

4. 其他治疗。杜忠德等[23 ] 和黄志东等 [24 ] 应用 交变电磁场对 PSSD 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均获得良 效。丁红梅 [25 ] 采用耳穴贴压法配合隔姜灸心俞穴 治疗 PSSD, 其疗效优于艾司唑仑对照组。 PSSD 临床表现形式多样, 多种睡眠障碍可能同 时出现, 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策略, 多建议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以改善患者睡眠及预后, 降低脑卒中再发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杨天虹 赵红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