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阳”论针灸治疗失眠的选穴规律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2-01-11
失眠归属于中医“不得卧”“不寐”范畴,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易惊易醒,或日间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佳等[1],日久可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现代医学治疗失眠以苯二氮类药物为主,此类药物不良反应大、依赖性高,停药后易出现停药反跳现象。中医药疗法治疗失眠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其中针灸疗法不良反应少、依赖性小,在选穴方面有着突出的特点,逐渐被患者接受。本文以阴阳理论为基础,探讨近年来针灸治疗失眠的选穴规律。
 
1 从阴阳论治失眠的机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阐述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2]。《难经·四十六难》将失眠统称为“不寐”,并总结出两种不同的失眠机制,即“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3]。《黄帝内经》对睡眠的生理描述主要见于《灵枢》,指出睡眠与阴阳的消长、卫气的运行有密切联系。《灵枢·大惑论》指出卫气日间行于阳分,夜间行于阴分,卫气从阳分到阴分,人进入睡眠状态,由阴分出阳分,人处于醒的状态。《景岳全书·不寐》中提及阴气不足,卫阳偏弱,阴阳失交,心神不固,神不可安,说明失眠发生的病理基础与阴阳失衡、阴阳失交有关。营卫的变化、阴阳的消长产生了寤和寐,而失眠的产生与阴阳的消长变化有关。
 
综上,失眠的病机可大致总结如下:阴虚无以摄纳阳气,阳气浮越于外;阳盛不得入阴,阳亢于外;阴阳交汇的道路受阻,出现阴守于内,阳浮于外。
 
2 从阴阳论失眠的治疗原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次提出“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作为针刺法则,是阴阳学说在针灸临床的具体应用,是从阴阳论治失眠的根本治疗原则[4]。《类经》云:“善用针者,必察阴阳。阴阳之义,不止一端,如表里也,气血也,经络也,脏腑也,上下左右有分也……从阴引阳者,病在阳而治其阴也;从阳引阴者,病在阴而治其阳也。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者,缪刺之法也。以我知彼者,推己及人也。以表知里者,有无相求也。能因此以观过与不及之理,则几微可见,过失可则,用之可不殆矣。”由此可知,经络、脏腑、表里、气血之阴阳,上下、左右部位的阴阳均属阴阳论治疾病的法则。张迪等[5]认为失眠与阴阳失衡有关,在穴位的选择上遵循“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可获得满意疗效。
 
3 从阴阳论针灸的选穴与配穴
穴位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选穴与配穴在针灸治疗中尤为关键。选穴原则是针灸临证取穴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配穴方法则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选取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对治疗疾病有协同作用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的方法。笔者以阴阳理论为基础,从经络阴阳、俞募阴阳、上下阴阳、左右阴阳、择时阴阳分别论述针灸治疗失眠的选穴规律。
 
3.1 从经络阴阳论
经络阴阳是以经脉与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基础进行的穴位选取与配伍应用方法。阴阳相交,循环复始,“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与治疗失眠相关的主要经脉当属任督二脉,其中任脉调节一身阴脉经气,为阴脉之海;督脉调节一身阳脉之气,为阳脉之海。任督二脉相通,交接于头,一阴一阳,阴阳相配,可使阴阳相交而眠安。督脉又与肾、心均有联系,既属脑又络脑,形成了以督脉为中心的脑-心-肾调节睡眠轴[6]。任脉主干循行于前腹正中,腹为阴,可调节一身阴脉气血。例如,与足三阴经交于中极、关元,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与任脉通过足三阴发生联系,与阴跷脉交于冲脉,冲脉与任脉同起于胞宫,与阴维脉交于廉泉、天突。马晓明等[7]运用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结果显示,调任通督针刺法的总有效率达92.5%,该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升其生活质量,促进病情恢复。任督二脉统领全身脏腑阴阳,通督调任法是以重用任、督脉经穴为主,结合一定的针刺补泻手法,达到补五脏、平阴阳、安神志的目的[8]。因此,以经络阴阳为原则选穴,不仅可以调和气血,而且能补阴以敛阳,阳入阴则可以安眠。
 
3.2 从俞募阴阳论
《素问·奇病论》载:“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即是最早的俞募配穴法。《难经·六十七难》云:“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脏为阴,腑为阳,故脏病取阳部背俞穴,腑病取阴部募穴,即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此法可使脏腑气血调和,阴阳相交,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则失眠自解。临床治疗失眠取穴以肝经、心经的俞募配穴为主。田甜等[9]采用随机单盲法将60例肝郁化火型不寐患者分为针刺组与西药组,针刺组以针刺心经俞募穴为主,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治疗,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87.67%(P>0.05),说明俞募配穴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的疗效与西药相当。付豪[10]在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时,对照组给予单纯口服归脾汤加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俞募配穴法针刺治疗,选穴为心俞、脾俞、巨阙、章门、神门、安眠、三阴交,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失眠均得到明显改善,但心脾俞募配穴为主疗效优于单纯服用归脾汤治疗。古柱亮[11]将70例脑卒中后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营养脑神经、防治并发症及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俞募配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则给予普通针刺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3 从上下阴阳论
《素问·五常政大论》载:“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上下取穴,泻阳补阴,阴阳调和,镇静安神,夜而得卧。该法旨在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取头部阳经诸穴以泻其浮阳,取下肢远端阴经诸穴以补其真阴,阴长阳消,使阴阳达到新的平衡。古代医家主要选取下肢和胸腹部的穴位治疗失眠,常见有上脘、关元、隐白、阴陵泉、公孙、厉兑等[12]。现代医家则偏向于选取头颈部和下肢部穴位[13]。陈宏伟等[14]基于上为阳、下为阴的阴阳理论,以泻阳补阴法治疗失眠,治疗组采用上下阴阳配穴针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郭鹏等[15]以“手足十二针”配合常规取穴治疗失眠,治疗后患者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等均得到明显改善,疗效优于常规取穴治疗与西药治疗。罗文政等[16]遵循“上下配穴、首尾相应、气血同调”的原则,对针刺组采用泻合谷、太冲,平补平泻神门、印堂、百会的解郁调神针法治疗,西药组给予曲唑酮治疗,结果显示,针刺组愈显率为72.7%,明显高于西药组的46.8%(P<0.05)。
 
3.4 从左右阴阳论
清·吴澄《不居集·论不得眠》提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所以左属肝……右属肺……左不能贴席眠者,肝也,血也。右不能贴席眠者,肺也,气也。”以失眠者的表现与肝肺相联系确定病位,右侧卧失眠者为肺病,左侧卧失眠为肝病[17],说明左右阴阳有疾可阻碍阴阳相交,导致失眠。《素问·调经论》云:“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分别说明了左右、阴阳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素问·方盛衰论》曰:“阳从左,阴从右。”针灸治疗失眠选穴应遵循“因阳亢者,应泻其左;因阴虚者,应补其右;因邪阻者,应左右相通为用”的原则。由此,阴阳调和,机体健,睡眠足。万文荣教授系全国第3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工作指导老师,其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左右配穴法针刺治疗内科疾病,其认为该法可纠正人体左右阴阳之偏颇,运行人体气血,调畅气机,并在维持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8]。
 
3.5 从择时阴阳论
昼为阳,夜为阴。人体在阴阳环境中适应阴阳、顺应阴阳,阴阳交替则产生了睡眠,中医称睡眠为寤和寐。阳气主寤,阴气主寐。《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指出人体阴阳、气血盛衰消长,气机升降出入,均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同步。夜间泻阳补阴可促进睡眠,日间升阳可缓解神疲乏力,此法既可保证夜间充足的睡眠,也可使日间精力充沛。
 
子午流注理论是一种研究人体气血按时间推移、有规律地循行于脏腑经络的理论。其以井、荥、输、经、合理论、阴阳五行中补母泻子理论为基础,并应用天文学中天干、地支理论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从而择时选穴,或按照本经及表里经的补母泻子法取穴,治疗疾病。廖雪等[19]采用子午流注纳子法择时针刺治疗失眠,根据十二经脉的井、荥、输、经、合与阴阳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关系,产生子、母穴,以脏腑配合时辰,结合辨证,虚者补其母(穴),实者泻其子(穴),治疗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显著改善。蒋迎鸾[20]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将124例失眠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2例,治疗组给予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法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按照子午流注纳子法取穴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4 小结
综上所述,从经络阴阳、俞募阴阳、上下阴阳、左右阴阳、择时阴阳选穴治疗失眠,可调和阴阳,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最佳状态,则寐寤适时,失眠可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工作压力逐渐增加,失眠患者越来越多,失眠已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虽然,失眠的中医证型分类较多,但其病机总属阴阳失调、阳不入阴。针灸治疗失眠从平衡阴阳入手,切中病机,审因论治,有明显的疗效,加之针灸具有简便、安全、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张晴晴 崔东霞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蜀南庭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Tag标签: 失眠(319)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