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阳丹原方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1-06-11
方源
 
郑氏在《医理真传》开篇即说“乾为天,属金,纯阳也。称为老父、老阳、老子,又名曰龙”,又曰“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也就是说,他认为乾为阳,阳为龙,龙即阳的别称,所谓潜阳,其实就是潜龙。潜龙一词出自于《易经》:“乾乾为天,乾上乾下。初九:潜龙,勿用。”《易经》中的“潜龙勿用”是说阳气初生,尚且微弱,不当有所作为,当继续潜藏涵养,韬光养晦。亦如钦安先生所说“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龙指坎中一阳也)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唯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开篇提到“当其时而有其气”是其常,“不当其实而有其气”是为病。《易经》中是“当其位”是其常,“不当其位”是其病,在正常的情况下,龙在此时是当潜藏的,可以参看钦安先生坎卦解“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真阳二字,各处讲解字眼不同,恐初学看书,一时领悟不到,以致认症不清,今将各处字眼搜出,以便参究。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阳也”。潜阳丹的目的是潜阳,其所治之病当然是阳气不潜。阳气不潜,即是“元气不纳”;阳气不潜,即是“元阳外越”;阳气不潜,即是“气不归源”,只不过义同而形异。然而为何会“气不归源”,为何会“阳气不潜”?笔者认为所谓阴阳对立,此消彼长,一种情况是阴虚阳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气守护阴气,阴气收敛阳气,但正因为阴气的存在阳气才得以留守,否则孤阳不返,阴气虚弱的情况就会导致这样的情况,阴弱无力敛阳,则阳不归其宅。即唐容川说:“肾水充足,则火之藏于水中者,韬光匿影,龙雷不升。”另外一种情况是阴盛阳虚。阴气过盛,格阳于外,阳在外,常常表现出一派火热之象,但仔细辨证发现此等证实为假热,钦安先生曰之为“阴火”。亦如钦安先生自己所言:“此际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同样导致阳不潜藏的结果,但是同样是阳不潜藏,他们的发病机理确实迥然不同,而且刚好相反。阴盛阳虚所致的阳不潜藏正是郑氏潜阳丹的证,不是阴虚阳亢证所能通用。
 
方义
 
潜阳丹原方:西砂仁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出自清代医家郑钦安的《医理真传》,为郑钦安自拟的温潜之方。书的原文说:“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
 
笔者自学此方以来,临床适用于相火浮越不纳之症,效果非凡。思及郑饮安所言:“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深有感慨。潜阳丹乃纳气归肾之法。前文已述,潜阳丹所治之病症为阴盛阳虚所致的阳不归潜。即为阴盛阳虚,自当祛阴补阳,阳气清扬,继以补中之甘草补土以伏火,且调和诸药,全方以辛甘化阳为主,少佐咸寒,共奏潜阳之功。
 
潜阳丹原方主治“头面忽浮肿、色清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其证为少阴阳虚,真阳为群阴所逼,上浮不能归根。依据原解“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其法在潜阳,纳气归肾。方中重用砂仁一两,纳气归肾,引火归原而为君;肾阳虚,肾水寒逼阳外越,而致火不归原,用附子八钱补真阳以治本,又可壮君火而镇纳群阴同为君药;龟板非利水滋阴之品,乃通阴助阳是谓佐药;甘草补中,土能覆火,使既补之火不致散失,脾肾同治,以助引火归原亦为佐药。纵观全方就是补益肾阳,纳气归肾,引火归原。临证之时,但见阳虚症状具足,确为虚阳(相火)上浮,即可用之,常有桴鼓之效。
 
温潜法所潜之阳即指肾中元阳,又称“真阳”“相火”“龙火”“命门火”“虚火”“无根火”等。一般认为,阴虚则阳亢,是从阴阳互根出发。《黄帝内经》云:阴阳之要,阳秘乃固。气虚阳浮之症,乃阳衰不能自秘造成的。正如虚热有阴虚所致,也有气虚所致。轻者循某经产生局部症状,如循肾经出现咽痛;循阳明胃经出现牙痛口臭、口糜;循少阳胆经出现太阳颞部头痛耳鸣等等……均为少阴虚火所致。甚者导致亡阳外脱之证。气虚是本,治当温补;阳浮是标,治当潜降。当此之时,以滋阴清热之法治之,虽有缓解症状之小效,然非至善之道。所以祝味菊说:“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元,导龙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在具体用药方面,温潜法用附子配伍磁石、龙骨、牡蛎等重镇潜降的药物,温阳又潜降,故称温潜法。代表方剂当属潜阳丹。
 
回阳与潜阳的异同
 
元阳虚损务当回阳。郑氏对元阳虚损的病证多属仲景之法以四逆汤回阳。若兼有阴阳格拒, 真寒假热,元阳欲脱于外(或上)者, 则多选用白通汤回阳兼以交通阴阳,视其缓急亦可选用四逆汤或潜阳丹治之。如“两目忽肿如桃,头痛如裂,气喘促,面、唇青黑者”,元阳虚衰,阴寒大盛之象已现,故以四逆汤回阳,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又如“ 病人两耳忽肿起,皮色微红,中含青色,微微疼,身大热,两颧鲜红,口不渴,舌上青白苔,两脉浮大而空者”,元阳虚衰,阴寒格阳于外,阳气欲从外越,此时若误以为热,以凉药治之,则性命难保,故郑氏“以白通汤或潜阳丹治之”,实为得当。郑氏温扶元阳,注重交济阴阳水火是其特点,颇为推崇白通汤。指出:“按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靖,而水火互根矣。”他活用该方治疗属阳虚的盗汗、足肿、便秘、小便夹精、失眠、夜间发热、面赤唇肿等多种病证,皆有良效。郑氏注重温中寓通,交通阴阳的学术思想及方法值得后人学习。
 
阳虚浮越于上或上盛下虚,治当潜阳。郑氏以其元阳“沉潜为顺,上浮为逆”的学术思想, 对元阳虚损浮越于上或上盛下虚之证,力主潜阳之法。如“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指出是由于“阴气太盛, 逼出元阳”所致,此即“一点真阳, 为群阴阻塞, 不能归根……少阴之真而自尽露, 法宜潜阳”。郑氏创立了温阳药与镇潜药共同组成之方,如潜阳丹(砂仁、附子、龟板、甘草),用附子大辛大热,以温扶元阳,以咸寒沉降之龟板以制其亢进,兼以“通阴助阳”,以砂仁宣中宫阴邪而纳气归肾, 佐甘草补中土以伏火。该方不仅用于阳虚真阳上越及上盛下虚之证,而且对于一般阳虚之证亦可用之。郑氏回阳与潜阳二法,不是切然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郑氏书中常将四逆、潜阳等方并举,亦说明了二法不可切然分开。
 
典型医案
 
某女,67岁。2009年3月2日初诊。诉:头痛20余天。因食用油炸食品而出现右侧颞部跳痛。睡中疼痛致醒。平素口腔溃疡(口糜)反复发作。舌质淡苔薄脉沉细。诊断:头痛。治则:温肾潜阳。方药:潜阳丹加减。炙附子30g(先煎),砂仁20g,炙甘草15g,龟板10g(先煎),黄柏15g,生牡蛎50g。3剂,水煎服。
 
2009年3月6日二诊:患者自述头痛尽祛。唯牙龈肿不适,舌脉如前。前方又进3剂。3剂未服完,诸症尽愈。
 
按:头为清空,患病非虚既实。该患以右侧颞部跳痛为著,乃邪扰清空所致。平素口糜,经年不愈,每食油炸食品则诱发,当属虚火,实为肾中相火为之。关键是肾中水亏还是阳虚所致相火飞腾,难以判定。该患发病特点为肾阳虚,火不归元之证。药证相合而头痛立愈。(胡小勤)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