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全部导航ABCDEFGHJKLMNOPQRSTWXYZ

鼍甲

目录
“鼍甲”在《*辞典》
“鼍甲”在《中华本草》

 

《*辞典》:鼍甲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 Tuó Jiǎ

【别名】 鮀鱼甲(《本经》)。

【来源】 为鼍科动物扬子鳄鳞甲

【原形态】 扬子鳄,又名:鮀鱼(《本经》),鼍(陶弘景),土龙(《续博物志》),鼍龙(《纲目》),猪婆龙。

形如蜥蜴而体极长大,大者全长达2米余。全体被有鳞甲。头部扁平;吻短而宽,钝圆;上颌海侧有圆锥状齿18枚,下颌海侧齿为19枚。眼大,有上下眼睑及瞬膜,瞳孔垂直。耳孔呈裂缝状,有瓣膜可合闭。鼻孔1对,开口于吻前端上方,有活瓣,能自由开闭。颈部较细,有2对具纵棱的鳞片。躯干部较扁平。背面近黑绿色,散有黄色斑纹,背部由前至后有17排矩形鳞片,横贯于背部的有6行,鳞上有纵棱。腹面灰色。腹部鳞片28排,略成矩形。前肢5指,无蹼;后肢较长,具4趾,趾间有蹼;指、趾端均有爪。尾长而侧扁,有灰黑色相间的环纹,近尾端甲片锋利。

栖于江河沿岸,掘穴而居。以鱼、蛙、鼠、龟、鳖及鸟类等动物为食。10月至翌年3月底冬眠。

本动物的肉(鼍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 分布安徽、江苏、浙江、江西一带。

【炮制】 《纲目》:"酥炙或酒炙用。"

【性味】 辛,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微温。"

②《别录》:"有毒。"

③《药性论》:"甘,平。有小毒。"

④《纲目》:"酸,微温,有毒。"

【功能主治】 逐瘀,消积,杀虫,治症瘕积聚,崩中带下,疮疥,恶疮。

①《本经》:"主心腹症瘕、伏坚、积聚、寒热,女子崩中下血五色,小腹阴中相引痛,疮疥死肌。"

②《别录》:"主五邪涕泣时惊,腰中重痛,小儿气癃,眦溃。"

③《药性论》:"治妇人带下,除腹内血,积聚伏坚相引结痛。"

④《本草拾遗》:"主恶疮,腹内症瘕。""炙烧浸酒,主瘰疬,杀虫,瘘疮,风顽疥瘙。功用同鳖甲。"

⑤《日华子太草》;"治齿疳匿宣露。"

⑥《纲目》:"治阴疟。"

⑦《本草图经》:"皮及骨,烧灰研末,米饮服,主肠风痔疾。甚者加入红鸡冠花末,白矾灰末和之,空腹服。"

【注意】 《本草经集注》:"蜀漆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各家论述】 《纲目》:"鼍甲,所主诸证,多属厥阴,其功只在平肝木、治血、杀虫也。《千金方》治风癞有鼍甲汤;今药肆多悬之,云能辟蠹,亦杀虫之意。"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鼍甲

【出处】 1. 陆矾《诗疏》:鼍形似蜥蝎,四足,长丈余,生卵大如鹅卵,甲如铠,今合药鼍鱼甲是也。其皮坚厚,可以冒鼓。

2.《本草拾遗》:鼍,口内涎有毒。

3.《蜀本草》:《图经》云,(鼍)生湖畔土窟中,形似守宫而大,长丈余,背尾俱有鳞甲。今江南诸州皆有之。

【拼音名】 Tuó Jiǎ

【英文名】 Chinese alligator scales

【别名】 (鱼它)鱼甲

【来源】 药材基源:为鼍科动物扬子鳄的甲片。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ligator sinensis Fauvel

【原形态】 扬子鳄,全长2m左右。头及躯干部较扁平,吻钝而宽圆,项部较细,尾长而侧扁。背面近于黑绿色,散有黄斑,幼时列为明显。腹面灰色,尾部有灰黑相间的环纹,颈部有2对具纵棱的鳞片。背部由前至后有17横行方形鳞片,每行4-6枚,形成4-6纵行排列整齐的棱鳞;腹面有26-28横行略呈方形的平滑鳞片,每行8-10枚;尾鳞方形,由前向后约35排,尾背前段有两行纵鳞,后半段纵鳞合为1行,四肢较短,后肢较前肢略长,均枯木逢春以鳞片,指5,无蹼;趾4,半蹼;内侧3指、趾具爪。泄殖孔纵置,雄性交接器成单。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江河、湖泊附近沿岩芦苇及小竹丛的地方。掘穴而居。吃鱼、虾、螺、蛙、鼠等。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化学成份】 外壳表皮由β-角蛋白质(β-keratin)组成。鳞甲含大量骨胶原。

【炮制】 《纲目》:酥炙或酒炙用。

【性味】 味辛;性温;有毒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化瘀;消积;杀虫。主症瘕积聚;崩中带下;疮疥;恶疮;肠风痔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 《本草经集注》:“畏狗胆、甘遂、芫花。”

【摘录】 《中华本草》

书籍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