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全部导航ABCDEFGHJKLMNOPQRSTWXYZ

目录
“锡”在《*辞典》
“锡”在《中华本草》

 

《*辞典》:锡

【出处】 《本经》

【拼音名】 Xī

【别名】 白锡(《山海经》),矧(《尔雅》),镴(《周礼》郑玄注),白镴(《尔雅》郭璞注)。

【来源】 为一种银白色金属,主要由锡石中炼出

【原形态】 矿物形态详"锡矿"条。

【生境分布】 产于云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 多为块状。银白色,呈金属状光泽。条痕银白色。不透明。骤被曲折,发微细爆音。质柔软,易切断,然较铅稍硬,富展性。断口锯齿状。比重7.2。熔点231.9℃。在空气中及水中均无变化。若烧之白炽,能发强光而燃成二氧化锡。

【性味】 甘,寒,有毒。

①《纲目》:"甘,寒,微毒。"

②《本经逢原》:"辛,寒,微毒。"

【功能主治】 《日华子本草》:"治恶毒风疮。"

【附方】 解砒霜毒:锡器于粗石上磨水服之。(《济急仙方》)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锡

【出处】 1.《本经》载有“锡铜镜鼻”。

2.《别录》谓:“生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一带)山谷。”3.陶弘景云:“今则乃出临贺,犹是分桂阳所置。铅与锡相似,而入用大异。”4.李时珍曰:“锡出云南、衡州(今湖南省衡山、常宁、来阳间的湘水流域)。”“银色而铅质,五金之中独锡易制。”综合历代文献,“锡出云南”、“银色而铅质,五金之中独锡易制”等描述,均符合金属锡的特点。

【拼音名】 Xī

【别名】 白锡、镴、白镴、贺

【来源】 药材基源:为由氧化物类金红石族矿物锡石中炼出的锡。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siterite

【原形态】 晶体结构属四方晶系。晶体常呈粒柱状,偶见四方柱及四方双锥面,或为板状,且有膝状双晶出现。颜色从褐色到褐黑色不等,偶有红、灰、白色,裂隙处颜色较浅。条痕为淡黄、褐黄或黄灰色。新鲜断面呈金刚光泽,晶面则为油脂状、沥青状光泽。不透明。解理不完全。断口不平坦或呈次贝壳状。硬度6-7。相对密度6.8-7.1。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分布于气成热液矿床。

资源分布:产于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块状、粒状或片状。银白色;条痕亮银白色。不透明;具强金属光泽。体重,质软,有延性和展性;易切断。气微,味淡。以银白色、光亮者为佳。 本品易溶于盐酸和王水、渐溶于冷的稀盐酸、稀硝酸和热的稀硫酸。

【化学成份】 主要为锡,并含微量铅、锌、铜、钒、钨、铋、钼、铟、镁、硅、钡、锶、铁、铝、钙、锰、钛、铬等。

【鉴别】 取本品粉末约0.2g,加盐酸2ml,激烈反应后,静置。①取上清液加氨试液,生成白色沉淀,不溶于过量的氨试液中。(检查锡盐)②取上清液,加氯化高汞少许,振摇,发生白色沉淀;放置后,沉淀变为黑色。(检查锡盐)

【性味】 甘;寒;有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腐生肌。主疔疮肿毒;杨梅毒疮;恶毒风疮

【用法用量】 外用:少许,研末调敷。

【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内服。同时避免用酒浸泡。《本经逢原》:“锡为砒母,故新造锡器,不可盛酒越宿。制瓶藏药,须旧锡杂铅乃佳。”

【附方】 《纲目》:“《尔雅》,‘锡’谓之‘(钅引)’。郭璞注云:白(钅引)也。方木家谓之‘贺’,盖锡以临贺出者为美也。”

【各家论述】 1.《新修本草》:“锡,出银处皆有之。”2.《夷坚志》:“女人多病瘿。地饶风沙,沙入井中,饮其水则生瘿。故金房人家,以锡为井阑,皆夹锡钱镇之,或沉锡井中,乃免此患。”3.《纲目》:“许慎《说文》云:锡者,银、铅之间也。《土宿本草》云:今人置酒于新锡器内,浸渍日久或杀人者,以砒能化锡,岁月尚近,便被采取,其中蕴毒故也。又曰:砒乃锡根。银色而铅质,五金之中独锡易制,失其药则为五金之贼,得其药则为五金之媒。《星槎胜览》言:满刺加国,于山溪中淘沙取锡,不假煎炼成块,名曰斗锡也。""苏恭不识铅锡,以锡为铅,以铅为锡。其谓黄丹、胡粉为炒锡,皆由其不识故也。今正之。”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