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 < 脑血管病防治专题 < 疾病防治丛书 < 中医药方网  
 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  

 
  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生的下行纤维 ——锥体束受损所产生。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但无肌肉萎缩,呈痉挛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于运动神经核,及其发生的纤维—脊髓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所以,在临床上表现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由此看来,二者临床表现显然不同。




    忠告:本站脑血管病防治专题丛书未必最新版,有关“瘫痪专题”内容请不要作为治病的唯一参考! 【关闭窗口】
【返回目录】
  · 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
· 先天性动脉瘤
· 脑血管病的最危险因素:高血压
  · 偏瘫
· 脑血管病失语
· 脑血管病常见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