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腹泻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腹部隐痛、腹泻、发热、右下腹部包块

腹部隐痛、腹泻、发热、右下腹部包块

山东医药 2000年第24期第40卷 临床病例讨论

作者:王维玉 马士平

单位:滕州市第一民医院 山东滕州 277514

  病历摘要

  患者男,66岁,因中下腹部隐痛反复发作伴腹泻1年余,于1998年2月17日收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下腹部疼痛,呈间断性隐痛,无恶心、呕吐,腹泻稀便,不成形、无脓血,偶有低热,无盗汗,且自感逐渐消瘦、乏力,反复发作。曾在当地卫生院诊断为肠结核,给予消炎、抗痨治疗,疗效不佳。内科以腹痛待查,肠结核收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76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20/11 kPa。一般情况尚可,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脐周及右下腹部深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明显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入院后给予消炎、抗痨及支持治疗,1周后腹泻次数减少,仍为稀便,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呈持续性隐痛,查体中下腹部触及一约5.0cm×4.0cm×4.0cm包块,质韧,轻度触痛,活动度欠佳,无明显波动感。实验室检查Hb100g/L,白细胞11.5×109/L,N0.72,L0.28;血沉24mm/h;肝功、血电解质、免疫球蛋白及出凝血试验均正常;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1∶10000阳性;胸片未见结核灶;大便浓缩未找到结核菌;大、小便常规及镜检无异常。B超示右下腹部混合性占位。普外科会诊,以右下腹部包块性质待排、阑尾周围脓肿转入外科治疗,继续给予大剂量抗生素、口服中药、大黄醋局部外敷等。钡灌肠显示结肠肝区钡剂受阻,患者不能耐受,钡剂排出(所灌肠道无异常)。CT显示右下腹部占位,肠腔积液。腹腔动脉造影未见异常。癌胚抗原阴性。经保守治疗1月余,患者一般情况明显下降,呈进行性消瘦,大便潜血试验持续阳性,Hb55g/L。查右下腹部包块较前增大,呈结节状,固定,轻压痛。复查CT(包括盆腔)、血沉、大便找钩虫卵等未果,未能明确诊断。膝胸位肛诊:直肠右前壁饱满触痛。经讨论,决定行剖腹探查术。

  临床讨论

  住院医师:该病有以下特点:①老年男性,间断性中、下腹部隐痛反复发作,伴慢性腹泻,后期出现血便。②进行性消瘦,全身乏力等消耗性表现,低热无盗汗。③右下腹部包块为混合性,结节状,固定,压痛。④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外周血象稍偏高,血沉快,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1∶10000阳性,胸片未见结核灶。根据以上特点应考虑以下疾病:①肠结核:慢性病程,有低热、腹痛、腹泻、全身乏力以及消瘦等。实验室检查:血沉24mm/h,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阳性,B超示右下腹部混合性占位,虽已经抗痨治疗疗效不佳,但时间太短,故应考虑。②克隆氏病:本例疾病反复发作中、下腹隐痛,并伴有慢性腹泻,后期出现血便,且体质进行性消瘦,全身乏力,贫血,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出现右下腹部包块。经抗生素治疗无效,虽为老年患者,但亦应重点考虑。③回盲部肿瘤:该患者为老年,疾病呈慢性消耗过程,进行性消瘦,中下腹部隐痛反复发作,慢性腹泻,大便潜血试验持续阳性,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右下腹部可触及结节状包块,B超、CT检查示右下腹部混合性占位,亦有可能为本病。

  主 治医师:本例患者整个病程主要是腹部隐痛、腹泻、消瘦、间断性低热,而非午后低热,无盗汗。外周血象偏高,血沉稍快。胸片无结核病灶,追问病史无家族结核史,虽然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1∶10000阳性,但对成年来讲,诊断活动性结核意义不大,且抗痨治疗无效。肠结核多见于青壮年,患者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另外肠结核常同时伴有活动性肺结核的表现,而本例患者无。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该患者患有克隆氏病或肠道肿瘤尤其是回盲部肿瘤的可能性极大。已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效,且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大便潜血试验持续阳性,血红蛋白进行下降,腹部包块较前明显增大,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为探明原因,明确诊断,建议行剖腹探查 术。

  普外科医师:剖腹探查见,腹腔内少量淡黄色液体,右下腹部有一长约50.0cm小肠肠管与侧腹膜紧密粘连,且部分肠管粘连成团块状,约7.0cm×6.5cm×6.0cm大小,肿块呈纤维疤痕样改变,距Treitz韧带约100.0cm处约有15.0cm空肠炎性增厚肥大,肠腔扩张明显,肠系膜见多枚肿大淋巴结,最大直径约2.0cm。故行空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

  病理科医师:标本为空肠肠管,病变肠管约20.0cm,肠管增宽,与正常肠管间界限清晰。沿肠管纵行切开,观察见:肠壁厚约2.0cm,肠壁粘膜层消失,呈巨大溃疡,肠壁纤维化;肠系膜淋巴结切开后见包膜完整,考虑为炎性肿大之淋巴结。显微镜下见:节段性全壁炎,大量淋巴细胞聚集,粘膜层可见多发纵行裂沟状溃疡,溃疡之间可见正常粘膜,粘膜下层水肿,淋巴管扩张,致粘膜下层增宽,粘膜下层可见结节样肉芽肿改变,肠壁及肠系膜淋巴结无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未找到细菌。病理诊断为空肠克隆氏病。

  后记:患者于手术后第15天因消化道大出血抢救无效临床死亡。最后诊断:空肠克隆氏病。

(收稿日期:2000-08-26)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150例临床观察
焦点新闻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新药——来曲唑
·乳腺癌根治术后防止皮瓣坏死对比分析
·乳腺癌术后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防治
·钼靶X线机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32例分析
·71例乳腺癌复发转移原因分析
·乳腺癌癌细胞超微结构形态参数的逐步回归分析<sup>△<
·203例乳腺癌根治术的麻醉分析
·乳腺癌细胞DNA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