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中风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血流变学、甲襞微循环测定对诊断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甲襞微循环测定对诊断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意义

黑龙江医药科学 1999年第2期第22卷 临床研究

作者:黄作云 乔香兰 王明礼 张仕香 周志国 刘志凤 何佳

单位:黄作云 乔香兰 王明礼 张仕香 周志国:佳木斯大学医学院一附院;刘志凤:佳木斯大学医学院二附院;何佳:浙江宁波市海曙区西门医院

关键词:血流变学;甲襞微循环;缺血性中风

  提要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流变和甲襞微循环改变的关系。方法:对417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同时以佳木斯地区无心、脑疾患的健康104例的血流变学、甲襞微循环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中风组血流变的还原粘度、全血粘度的低切变率,中风组甲襞微循环管袢形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血流变学和甲襞微循环检查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Clinical importance of changes in the blood rheology and the microcirculation of nail rugae in diagnosis of ischemic apoplexy

  

Huang Zuoyun, et al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apoplexy and the related data of blood rheology and the microcirculation of nail rugae.Methods: The blood rheology and microcirculation were observed in 417 cases of ischemic apoplexy and 104 control cases.Results: It was showed that the vessel loop deformity was increased,with prolonged vessel loop, narrowed vessel, slowed blood flow and increased erythrocyte aggregation in the patiea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Conclusion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examination of the blood rheology and the microcirculation of nail rugae is helpful to the diagnosis of ischemic apoplexy.

  Key words blood rheology; nail rugae microcirculation; ischemic apoplexy

  在脑血管病中,约有3/4的中风属于缺血性中风。该病因脑血管阻塞或脑血流量减少所致,对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许多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工作,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子作了许多研究[1][2][3]。本文就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流变学和甲襞微循环改变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该两项检查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健康对照者104,男女各半,平均年龄(62±11)岁;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缺血性中风417例,男性占60.19%,女性占39.81%,平均年龄(64±10)岁。两组均兼做血流变和甲襞微循环检查。

  1.2 方法和仪器

  血流变学:观测对象均经肘静取血,肝素钠抗凝,采血后1h内测试①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②血球压积。采用成都仪器厂生产的NXE-1型锥板粘度计。血球压积采用上海医疗器械厂生产的80-Z离心沉淀器。甲襞微循环:采用锦州光学仪器厂生产的XQX-Ⅱ型微循环显微镜,放大倍数12.5×10,检测左手无名指甲襞远心端第一排中央部毛细血管袢为测量血管,观测其微血管的形态及微血流流态。

  1.3 统计学处理

  各项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数据用t检验[4]

  2 结果

  血流变学两组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还原粘度、全血粘度对照(±s, mpa.s-1)

组别

例数

还原粘度

例数

全血粘度

高切变率 低切变率 高切变率 低切变率

对照组

104

1.89±0.05

3.97±0.03

104

5.85±0.51

14.92±1.93

缺血组

320

1.96±0.14

4.54±0.428

340

6.31±0.49

20.46±3.97*

  *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从表1可以看出,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和还原粘度均值,两组间有显著差异。而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和还原粘度数值虽有升高,但t检验不显著。甲襞微循环两组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管袢形态检测结果(±s)

组别

例数

管袢数

管袢长度(μm)

管径(μm)

管袢形态(个数)

输入 输出 袢顶 交叉 畸形

对照组

104

8.20±0.98

215.89±30.90

10.32±1.36

12.99±1.48

14.25±1.45

1.81±1.28

0.46±0.30

缺血组

408

8.26±1.20

245.60±30.75**

9.62±6.56*

12.36±1.89

14.04±2.00

1.83±1.28

2.48±2.25*

  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 **P<0.05  417例脑缺血性中风患者及104例正常甲襞微循环管袢形态检查结果显示:管袢数及袢顶管径两组大致相同,无显著差异(P>0.05);缺血性中风组较对照组管袢延长,输出管径变细,有显著差异;而二者输入管径、管袢畸形数目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3 讨论

  3.1 高凝状态-脑动脉病变及痉挛-脑动脉血栓形成为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发病环节,而脑动脉痉挛和血粘度升高已成为缺血性中风的两个重要因素。并且有提出血液粘度增高和脑动脉狭窄程度有关,血液粘度随病情加重而增高。虽然外周微循环改变特异性较差,个体差异也较大,但是由于微循环障碍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常常是病理形成的基础。当血液处在高凝状态,进而造成动脉痉挛,当然可以表现在微循环障碍上,血流速度减慢,严重者呈瘀滞状态[5][6][7]

  3.2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血流变学和甲襞微循环检查在缺血性中风患者出现正相关与Kannel及吕氏的研究结果相同。

  3.3 在老年中风病前检查中“血流变学”、“甲襞微循环”二项检查,属于造价低,手段简便,便于普及因而建议可在基础医院做为缺血性中风病前的常规检查项目。应当看到在健康组中亦有一定比例的血流变学改变和甲襞微循环有改变的。国内李仕明研究了9种疾病的甲襞微循环改变和正常相对照指出,各种病的甲微改变既有共性,亦有个性。这部份有改变的“健康”的远期变化有待于进一步观察[7]

  参考文献

  1.陈文杰.血液流变学.第1版,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7:32~40

  2.Kannl WB. Risk factors in thrombotic cerebrorascular diseases. In Meyer jsed. Madern concept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Lancect 1975:3:728

  3.吕传真.中风病血流变学和血小板电泳行为的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2(12):134

  4.薛伸三.医学统计方法和原理.第1版,北京:民卫生出版社,1978:268

  5.曾昭炜,赵国忠.微循环的理论和应用.北京:民卫生出版社,1987:42~59

  6.徐明煊,宗道欣,罗勤,等.508例不同疾病甲襞微循环观察结果分析.九江医专学报,1992:7(4):182~183

  7.李仕明.九种疾病甲襞微循环的临床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82;6:52~54

(1998-10-05收稿)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东菱克栓酶治疗100例脑中风观察
焦点新闻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新药——来曲唑
·乳腺癌根治术后防止皮瓣坏死对比分析
·乳腺癌术后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防治
·钼靶X线机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32例分析
·71例乳腺癌复发转移原因分析
·乳腺癌癌细胞超微结构形态参数的逐步回归分析<sup>△<
·203例乳腺癌根治术的麻醉分析
·乳腺癌细胞DNA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