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胃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药善胃冲剂辨证治疗胃癌前期病变156例

中药善胃冲剂辨证治疗胃癌前期病变156例

世界华消化杂志 1998年第2期第0卷 临床经验

作者:袁红霞

单位: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脾胃研究室 天津市 300193

关键词:胃肿瘤/中医药疗法;癌前状态/中医药疗法;党参/治疗应用;黄芪/治疗应用

  Subject headings stomach neoplasms/zhong yi yao liao fa; precancerous conditions/zhong yi yao liao fa; codonopsis pilosula/therapeutic use; astragalus membraneceus/therapeutic use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735.2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将156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按随机数字表进行分配,其中观察组122例,对照组34例,男112例,女44例. 年龄25岁~75岁,多在30岁以上(占96.8%). 病程1a~10a者占多数. 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及过度劳倦. 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一般资料中的各项,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之间有较强的可比性. 本组所选病例均为中度以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度以上肠上化皮生及/或不典型增生者. 全部病例均由专进行内镜及病理检查,治疗前后取相同部位、同样深度的胃粘膜,取材数目一致.

  1.2 方法 观察组病例,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总结,本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思路,按照本病的 演变规律和中医辨证论治规律,配制了善胃一、二、三号系列冲剂,临床中辨证选用. 对发病早期,病变程度轻,辨证为脾虚气滞者,选用健脾益气,理气化滞的善胃一号冲剂(主要由党参、黄芪、太子参、枳壳、砂仁等药物组成);对发病中期,病变程度相对较重,辨证为脾虚湿蕴,血瘀热毒者,选用健脾活血,化湿清热的善胃二号冲剂(主要由党参、黄芪、丹参、桃仁、半枝莲、蜂房等药物组成);对发病后期,病变程度严重,辨证为气阴两虚,脉络瘀滞者,选用养阴益胃,解毒化瘀之善胃三号冲剂(主要由党参、黄芪、黄精、天花粉、女贞子、桃仁、蚤休等药物组成). 对照组病例,用维酶素和三九胃泰治疗,常规服用. 3mo为1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根据南昌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进行评定. 分为近期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内镜及病理证实活动炎症消失,腺体萎缩、肠化和不典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内镜及病理证实急性炎症消失,腺体萎缩、肠化和不典减轻两个级度以上)、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减轻,内镜及病理证实炎症减轻,腺体萎缩、肠化和不典减轻一个级度以上)和无效(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无改善)四种.

  2.2 治疗效果

  2.2.1 综合疗效 经Ridit法检验,P<0.01,两组间疗效有极显著性差异,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综合疗效比较

分组 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观察组 122 23(18.9%) 73(59.6%) 18(14.8%) 8(6.6%)
对照组 34 1(2.9%) 5(14.7%) 19(55.9%) 9(26.5%)

  2.2.2 病理疗效 经秩和检验法统计,P<0.01,说明观察组的病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病理疗效比较

分组 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观察组 122 20(16.4%) 71(58.2%) 23(18.9%) 8(6.6%)
对照组 34 1(2.9%) 5(14.7%) 21(61.8%) 7(20.6%)

  2.2.3 实验室检测 本组病例治疗前表现为D-木糖吸收率降低,空腹血清胃液素水平降低,免疫功能低下等,说明脾虚证存在于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此外,患者还存在血液流变性的异常,表现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明显升高, 提示患者有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及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的情况,可见本组患者存在气虚血瘀证,而经过健脾活血为主法的治疗后,D-木糖吸收率、胃液素水平及有关免疫指标均接近正常,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也有降低. 由此可见,健脾益气及活血化瘀法的运用,对于改善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性有重要作用,从而促进本病的好转治愈(表3-5).

  表3 善胃系列治疗前后D-木糖吸收率及胃液素比较

(±s)

 指 标 n 治疗前 治疗后
D-木糖吸收率 39 234.4±31.2 271.6±42.8b
血清胃液素 31 86.6±32.5 127.6±44.5a

  aP<0.05,bP<0.01,vs 治疗前.

  表4 善胃系列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比较

(±s,n=29)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
CD3 65.0±2.5 70.7±2.0b
CD4 41.0±4.4 45.6±5.6b
CD8 30.6±4.0 33.1±5.3
CD4/CD8 1.3±0.2  1.9±0.1a
CD20 9.4±2.9 11.5±3.2a

  aP<0.05,bP<0.01,vs 治疗前.

  表5 善胃系列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比较

(±s, n=29)

 指 标 治疗前  治疗后 
全血粘度
 230.00S-1 5.9±1.2 4.7±1.3b
 150.00S-1 6.3±1.4 5.1±1.3b
 85.50S-1 7.7±1.7 6.7±1.4a
 30.75S-1 9.0±1.6 8.0±1.6a
  7.75S-1 12.1±2.4 10.0±2.4b
  3.25S-1 16.5±3.6 13.5±4.2b
血浆粘度(mPa*S-1) 2.0±0.23 1.6±0.18a
血球压积(0.00) 0.5±0.03 0.41±0.04a
血沉(mm/h) 21±8 21±9e
屈服应力 0.11±0.02 0.06±0.03a
纤维蛋白原(mg/L) 389±50 359±38a

  aP<0.05,bP<0.01, vs 治疗前.

  3 讨论

  胃癌前期病变在祖国医学中并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本病的发生多由长期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所致,与素体脾胃虚弱也有一定关系. 由于饮食不节, 饥饱无度,可损伤脾胃,使中焦运化失权,水谷、水湿不能正常运化,阻滞气机,郁而化热,热邪煎熬津液,致血行不畅,胃络瘀阻,日久而生本病;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肝气犯胃,肝郁犯脾,致使脾胃运化、升降功能失常,气滞而致血瘀,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我们发现,本病的病因病机是随着疾病的发展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动态变化的,因此不能单纯用某一型或两型来全面概括. 本病在早期病变程度轻时,多属脾虚气滞,中期病变程度相对较重时,多属脾虚湿蕴,血瘀热毒,后期病变程度严重时,多属气阴两虚,脉络瘀滞. 同时认为,脾虚是本病的根本,脾虚贯穿于整个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

  胃炎系列冲剂是在掌握了该病的演变规律基础上而组方用药的. 本着脾虚贯穿于疾病始终的这一特点,三种冲剂都选用了党参、黄芪、太子参等为主药,以甘温健脾,益气和中. 在此基础上,善胃一号冲剂还配合枳壳、砂仁等以疏肝和胃,行气宽中. 全方“寓补于消,标本兼顾”,使虚弱之脾胃得以振奋,上下之气机得以条达,则诸症自除;善胃二号冲剂又选用了丹参、桃仁、半枝莲、蜂房等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全方既能健脾补气以治“虚”,又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以治“实”,补泻兼施,虚实并调,达到了扶正与驱邪的统一;善胃三号冲剂还选用黄精、花粉、女贞子等甘平益胃之品,以达健脾气益胃阴之功,并加桃仁、蚤休等活血清热之品,全方甘平养胃补虚以治本,活血清热泻实以治标,如此则虚实并治,标本兼顾. 可见,根据病变情况及辨证特点,将健脾益气与行气、活血、化瘀、清热、化湿、养阴等法配伍使用,应对演变,恰合病机,既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从而使胃癌前期病变程度减轻,直至逆转向愈. 运用三种系列冲剂辨证治疗胃癌前期病变,其综合疗效较满意,近期临床治愈率为18.9%,显效率以上为78.7%,明显优于对照组. 肠化及不典转化消失率为63.1%. 说明本系列冲剂可以使胃粘膜腺体的萎缩及肠化、不典的病理改变发生逆转,从而对胃癌前期病变有阻断作用. 其机制主要是全身扶助正气的整体调整,与活血清热改善局部病变的综合作用.

  通讯作者 袁红霞

  收稿日期 1997-09-26 修回日期 1997-12-02

  ISSN 1007-9319 CN 14-1218/R  华消化杂志, 1998;6(2):182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胃癌中癌基因ras c-myc 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
焦点新闻
·α-干扰素结合羟基脲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15例疗效观
·周霭祥治疗白血病经验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分期与中医证治研究
·人参皂甙对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凋亡基因的影响
·不同浓度清毒饮和养正片对L7212白血病小鼠脾脏B细胞功
·养正汤减轻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毒副作用疗效观察
·急性白血病儿童血脂、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变化
·L7212白血病小鼠IL-2活性、IL-2 mRNA表达及复方中药清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