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乳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嗜碱性粒细胞变化的意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嗜碱性粒细胞变化的意义

山东医药 2000年第11期第40卷 短篇与个案

作者:陈方 李凤爱 高志宏 董桂芬

单位:青州市民医院262500

  1993年以来,我们对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嗜碱性粒细胞变化进行了观察,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

  临床资料:8例CML均为首发初治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9~62岁,平均43岁。均经骨髓象、血象检查及细胞化学染色(ALP)证实诊断。其嗜碱性粒细胞比值为2%~8%。5例首选马利兰诱导缓解,其中4例于服药3~6个月达完全缓解,1例至6个月达部分缓解;3例首选羟基脲诱导缓解,均于服药2~6个月达完全缓解。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血常规、血象、骨髓象,共查6次。结果治疗期间随白细胞下降,嗜碱性粒细胞比值明显增高(6例≥20%,最高者23%),以后又逐渐降低,其峰值在治疗2~5个月间,平均3.4个月;但嗜碱粒细胞绝对值却呈下降趋势。在嗜碱性粒细胞比值处于高峰值时,患者无不明原因发热、出血、进行性贫血、脾大等急变倾向,个别有不典型组织胺过多表现,骨髓象中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比值亦无增高趋势。

  讨论:CML是骨髓粒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特点是以中、晚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同时伴嗜酸、碱性粒细胞增多,随着治疗后病情缓解,嗜酸、碱性粒细胞比例逐渐减小,甚至恢复正常。当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比值>20%时,往往提示CML已进入加速期,将要急变。本组8例患者入院时嗜碱粒细胞比值均在10%以内,随着骨髓象缓解、白细胞下降,其比值却明显增高(其中6例≥20%),以后又逐渐降低,形成一个峰值;但嗜碱粒细胞绝对值却始终呈下降趋势。在嗜碱粒细胞比值处于高峰时骨髓及临床表现并无急变倾向,与正常规律不符。我们认为此现象可能与嗜碱粒细胞的增殖动力学及对化疗药敏感性不同有关,提示在判断CML急变时要结合临床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焦点新闻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新药——来曲唑
·乳腺癌根治术后防止皮瓣坏死对比分析
·乳腺癌术后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防治
·钼靶X线机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32例分析
·71例乳腺癌复发转移原因分析
·乳腺癌癌细胞超微结构形态参数的逐步回归分析<sup>△<
·203例乳腺癌根治术的麻醉分析
·乳腺癌细胞DNA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