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述》学术思想剖析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9-12-07
清代医家方本恭《内经述》探析
 
方本恭,清代医家,字鼎篆,号山子,浙江嘉兴人,出身儒门,生于乾隆二十三年,卒年不详,因其居名曰春水船,故又自号春水方生。方本恭学识渊博,尤以易学为长,著有《春水船易学》,《内经述》是其书的第二部。《自序》略曰:“于灵枢则取经俞而列其文,于素问则取运气而实其旨,合运气于经俞……述《内经》之‘志’”,并围绕“运气”“经俞”两大主题构建起其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1,2]。现将其著作情况及学术思想介绍如下。
 
著作简介
嘉庆二年(1797年),方本恭39岁,因得“脾疾”,恐自己不久于人世,平生所学无法流传而萌生了将自己的平生所学编撰成书的想法,编著为《春水船易学》一书。据金筠坡《春水船易学·校畧》所述,“流川注海,左右逢原,皆易学也”,认为世间万物皆为易学,象数、医术、算术都是易学的一部分,固三者有其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方本恭认为天地及人体“其道存乎运气”,而“运气著于内经”,故将其对天地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著于《内经述》之中。
 
《内经述》从易学角度,创造性地将人体分为“运气”“经俞”两个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形、气、冲、和、精、华、营、卫”8个概念,提出人的生理过程都是建立在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上。方本恭通过这个体系对多种病理现象做出分析与论述,具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学术思想剖析
1. 提出“合运气于经俞”的学术观点
“运气”学说最早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古代易学思想的影响,历代医家都对运气有所研究,方本恭精通易学,对《内经》多有推崇,更是对其中的运气、经俞学说颇为看重。
 
《素问·天元纪大论》[3]云:“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又云:“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五运行大论》则说:“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素问中所说之五运与阴阳并行,同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方本恭在此基础上加以推演,认为“阳左阴右,顺东西之道而与运旋转者存乎正,阳上阴下,贯南北之枢而与气升降者存乎奇”。阴阳与运气同属天地,共同主宰着天地旋转运行,“奇与正同原”,两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人为万物之灵秀,体同天地,故亦有“运气”,人之运气与天地之运气交感,所以身体内同样有“运”之回旋运转、“气”之升降出入,并与经俞相互照应。方本恭进一步将人体内运气之旋转升降与经俞相互融合,提出了“经者乾坤之昼夜,而气之升降视俞,其者六子之冬夏,而经之旋转视运”的看法。
 
方本恭认为,“运气者为病之本,经俞者受病之区”,即人体所生之病,归根结底都是其运气的正常运转产生了变化,反应在经俞之上,以运气为根基,理法方药落实于经俞之上,这个诊疗思路也贯穿在《内经述》始终。
 
2. 发明以“形、气、冲、和、精、华、营、卫”为核心的辨证方法
在《内经述》中,方本恭创造性地构建了以“形、气、冲、和、精、华、营、卫”为核心的辨证方法,认为人体的日常活动都是建立在此八者的相生相合关系之上,并进而产生了再下一级的“胃、性、德、炁、脾、用、血、体”八候的概念。
 
“形生和,以和承冲而有胃;气生冲,以冲统和而有性”。方本恭在《象数述·卷四》中说,“气化于胃,有为之气也……形化于土,有为之形也”。无为和有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老子《道德经》[4]有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认为道自然而然生成天地万物,称为“无为”。而有意识的主观活动,则称为有为。天有为之气、地有为之形经水谷精微脾胃运化而进入人体,成为人之形气。有形之物质产生和气,无形之气息产生冲气,和气应承冲气,冲气统率和气,从而产生了“胃”和“性”,并领导肝、心、肺、肾等脏腑功能的运转。“和生精,以精承华而有炁;冲生华,以华统精而有德”。《素问·上古天真论》谓:“(圣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其德为伦理道德也,所以当精气与光华无法相互协调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神、魄、鬼、魂等精神状态的异常。“精生营,以营承卫而有脾;华生卫,以卫统营而有用”。营气应承卫气通于脾,脾为孤脏,化生水谷精微。人体之精产生营气,华产生卫气,营气应承卫气,卫气统率营气,从而产生了“脾”和“用”,并领导骨、穴、息、髓等肢节功能的运转。“营生形,以形承气而有血;卫生气,以气统形而有体”,营气产生有形之形,卫气产生无形之气,形应承气,气统率形,从而产生了“血”和“体”,并领导络肉、脉、皮等功能的运转,八者相互化生,如环无端。
 
在此基础上,方本恭提出了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病邪在其体系下辨证的不同。以病性而言,“清者邪在冲,浊者邪在和,重者邪在营,轻者邪在卫”。若结合病情轻重,则“重而浊者邪在形,轻而清者邪在气,清而重者邪在精,浊而轻者邪在华”。而从病候上来说,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病邪所犯身体部分一样有区别。以“胃”之候为例,则有“浊而弛者邪在肝,扬者邪在心,张者邪在肺,抑者邪在肾”,而“性”之病候,则“清而弛者邪在肝,扬者邪在心,张者邪在肺,抑者邪在肾”,可见其病机不同,脏腑所主之病亦有区别。但方本恭又提出,相互依存的胃和性其根源同为冲和,故虽有不同病候,但其中亦有联系,即“冲与和更虚实也,故候胃者亦候性,候性者亦候胃”,其余七者亦如是。
 
3. 提出“封殖”与“炉冶”两类物质交换概念
方本恭将人体与外界饮食空气的物质交换称为“封殖”与“炉冶”两个部分,其云:“封殖存于内而饮食以任其功”“炉冶寄于外而呼吸以神其用”。
 
封殖其本意为栽培、培植,其出处为《左传·昭公二年》[5]:“宿敢不封殖此树,以无忘《角弓》”。人体就像一块土壤,饮食便像栽种培植的工具一般,对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起到重要作用。“封殖”的过程分为“涵濡、渗化、泲泌、烝溽、摩荡、沦浃、吻合、滋长”8个步骤,自成循环。人体之精微物质若滋润有余,则渗透转化;渗透有余,则过滤涓流;过滤有余,则闷湿潮热;闷湿有余,则摩擦震荡;摩荡有余,则继续深入;深入有余,则相互吻合;吻合有余,则丛生滋长;滋长有余,则四处滋润。
 
炉冶其本意为冶炼之术,《晋书·文苑传·王沉》[6]有云:“融融者皆趋热之士,其得炉冶之门者,惟挟炭之子”。天地之气自呼吸入体,经冶炼之过程,方可为人所用。“炉冶”的过程分为“融洽、縈结、坚卓、凝定、专注、9)彻、明湛、精纯”8个步骤,自成循环。天地之气自口鼻呼吸入体,若融合有余,则回旋缠绕;缠绕有余,则坚固卓绝;卓绝有余,则安定静止;凝定有余,则心神专注;专注有余,则明洁澄澈;莹澈有余,则清莹明亮;清亮有余,则精良纯粹;精纯有余,则四处融合。
 
方本恭将这些步骤中的一部分与其形气辨证相互融合,以阐释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涵濡的生理过程发生在肝心肺肾,以胃肠功能作为表现;泲泌的生理过程发生在神魄鬼魂,以胎胞腑膜作为表现;摩荡的生理过程发生在骨穴息髓,以四肢关节作为表现;吻合的生理过程发生在络肉脉皮,以肌肉腠里作为表现,此为内之封殖;融洽的生理过程发生在骨穴息髓,以精神风采作为表现;坚卓的生理过程发生在络肉脉皮,以言语谈论作为表现;专注的生理过程发生在肝心肺肾,以视力听力作为表现;明湛的生理过程发生在神魄鬼魂,以喜怒情绪作为表现,此为外之炉冶;人体之所以能够正常运作,乃是内外各步骤共同运作的结果,若是中间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便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化为八候之病,威胁人体健康。
 
4. 缺点与不足
《内经述》作者所处时代为清朝末期,当时中医理论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和一定程度的实践经验总结,对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也基本达成共识。方本恭所提出的辨证方法和辨病思路虽然独具特色,但也与主流思想差异较大,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尚待审视。况且方本恭虽于易学一脉颇有见地,然其人从医经历并未留有记载,《内经述》一书章节中有各病诊察之法,但既未载具体医案,也无留下处方用药,仅对病因病机做了阐释,故其理论能否扩展,能否帮助现代临床及理论研究产生新思路,尚需医疗及文献工作者做进一步努力。
 
结语
《内经述》作为传统中医理论著述之一,以往鲜有人对其进行研究探讨,然其作者虽非名医,内中学术思想却仍有可取之处。尤其是方本恭所创之辨证方法与以往众医家普遍推崇的脏腑辨证思路不尽相同,值得后世文献研究者关注。
 
参考文献
[1]郭霭春主编.中国分省医籍考·上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866
[2]民国·宋慈抱,项士元.两浙著述考·下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298
[3]郝易整理.黄帝内经.北京:中华书局,2011:127
[4]春秋·老子.道德经.黄朴民,译注.长沙:岳麓书院,2011:125
[5] 春秋·左丘明.左传.蒋翼澄,点校.长沙:岳麓书院,2015:229
[6]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2206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张睿 高倩倩 张心平 郑红斌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