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胰腺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第二届全国胰腺癌学术研讨会纪要

第二届全国胰腺癌学术研讨会纪要

中华肿瘤杂志 1999年第6期第21卷 简讯

作者:单毅 邵永孚

  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海南省民医院协办的第二届全国胰腺癌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9月13日~15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与会代表168,收到会议论文133篇。会议对胰腺癌防治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讨论。主要内容包括:(1)胰腺癌的影像诊断;(2)胰腺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3)胰腺癌或壶腹周围癌的外科治疗;(4)胰腺癌的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5)胰腺癌的姑息治疗及新型治疗手段。

  近年来胰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发展迅速,胰腺癌影像诊断的准确与否仍然在于对影像信息的细致观察和良好的图像质量。目前临床迫切要求影像学进一步提供高质量的、可供临床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所依靠的影像信息,如肿瘤侵犯周围脏器及胰周重要血管、区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是近年来应用起来的新的MR成像技术,具有无创伤、安全性高、不需注射对比剂等优点,对于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准确性与其他定位诊断比较具有很强的优势。近年应用于我国临床的内窥镜超声(EUS)、螺旋CT、电子束CT及三维成像在评价胰周血管受累及胰腺癌的可切除性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早期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已进行了一定的工作,在此领域继续探索将有助于提高胰腺癌诊治水平。

  近20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会议报告了利用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胰腺癌的意义,认为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胰腺癌的检出率,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可用于胰腺癌的辅助诊断和术后随访。基因型肿瘤标志物研究比较活跃,但仍难以作为胰腺癌的诊断依据。而采用多指标联合检测初筛,结合影像诊断,可提高胰腺癌检出率。肿瘤标志物及基因诊断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必将提供多种血清学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对胰腺癌的治疗水平的提高将产生重要作用。

  目前胰腺癌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外科手术。与会代表共报告外科治疗壶腹周围癌及胰体尾癌2 149例,认为目前制约外科治疗的因素仍然在于肿瘤的广泛浸润及较高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者对胰腺肿瘤能否切除的判断不准确、医生手术技术不熟练、患者营养状态欠佳和术前准备不足、肝功能损害严重等是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很多医师在手术技术操作改革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效的降低了术后胰瘘、胆瘘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大会对外科围手术期处理进行了讨论,指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与否,不只决定于手术本身,尚与围手术期的各个环节戚戚相关,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进而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治疗水平。

  晚期胰腺癌的治疗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会议上对晚期胰腺癌的各种姑息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认为化疗对胰腺癌的疗效甚微,多数晚期胰腺癌患者全身情况差,不易耐受化疗,加之胰腺解剖特点的限制及抗癌药物敏感性低等,使化疗效果难以客观评价。单纯放疗的效果与化疗未见明显差异。放疗和化疗的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单纯化疗或放疗。放疗以术中放疗或近距离放疗为佳,可以直接提高照射剂量而较少损害邻近组织。介入治疗方法应用于胰腺癌治疗已进行有益的探索。介入灌注化疗在部分病例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在介入置管胆汁引流的基础上行近距离放射治疗与单纯胆汁引流比较,生存质量提高,生存期明显延长。晚期胰腺癌侵及腹腔神经丛所造成的疼痛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药物止痛和各种神经节阻滞等止痛方法为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胰腺癌的治疗水平,经与会代表广泛的讨论与协商,决定成立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胰腺癌学组,负责协调和组织胰腺癌研究成果的交流与推广,以促进胰腺癌防治事业的发展。相信在与会代表及有志于胰腺癌防治事业的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胰腺癌的治疗水平必将得到更大的提高。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CD<sub>44</sub>v6表达与胰腺癌增殖、转移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焦点新闻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间歇性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附1
·树突状细胞与髓性白血病的免疫治疗
·急性髓系白血病M2b型分子生物学特征的鉴定
·高三尖杉酯碱的临床药物动力学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化疗中
·抗凋亡基因bcl-x<sub>L</sub>与白血病细胞耐药的相关
·Flt3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早期病死高危因素及高白细胞髓性白血
·反义bcl-2基因转染对单核白血病细胞存活及化疗耐受能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