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乳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153Sm-EDTMP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临床应用

153Sm-EDTMP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临床应用

中华核医学杂志 1998年第4期第卷 临床与实验研究

单位:100021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

  乳腺癌是常见的乳腺疾病,极易发生骨转移,而骨转移引起的剧烈骨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用153Sm-乙二胺四甲基膦酸(EDTMP)治疗90例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治疗对象。对1992年3月~1996年10月的90例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患者进行了治疗。其中男3例,女87例,年龄29~73岁。所有病的原发灶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骨转移灶经99mTc-亚甲基二膦酸骨显像、X线检查或CT、MRI证实。患者中31例同时行内分泌治疗,其中有3例于治疗前做了去势手术。

  治疗前,要求患者:WBC>3.0×109/L,血小板>9.0×1010/L,血红蛋白>90g/L。化疗或大面积放疗4周后行153Sm-EDTMP治疗。

  2. 治疗方法。153Sm-EDTMP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般按25.9~37MBq/kg体重静脉注射给药,每月1次,3~4次为一疗程。休息1~3个月后行下一疗程,依据病情和治疗后的反应确定疗程数。

  内分泌治疗:三苯氧胺:22例长期口服10mg,1日2次,副作用小。甲地孕酮:口服160mg,每日1次,甲孕酮:8例口服500mg,1日2次,一般治疗3~6个月,根据全身反应决定继续治疗或改用其他药。氨基导眠能:需同时服用氢化考的松,仅1例患者用。

  3. 疗效评定标准。以病治疗前后止痛药用量增减情况及用Karnofsky评分法考核治疗后病的生活质量,将疗效分为4级:无效:治疗后止痛药用量减少低于1/3,Karnofsky评分提高未超过10分;骨痛部分缓解:病治疗后止痛药物用量减少1/3以上,Karnofsky评分上升超过10分;骨痛完全缓解:病治疗后停用止痛药物,Karnofsky评分比治疗前上升超过20分;骨转移灶好转:根据骨显像,治疗后骨转移灶比治疗前消退2/3以上。

  结  果

  本组患者中,骨痛完全缓解占37.8%(34/90),部分缓解43.3%(39/90),无效18.9%(17/90),总有效率81.1%(73/90)。有12例治疗后骨显像示骨转移灶好转,占13.3%。我们观察到,患者注药后开始止痛时间最早为注药后3小时,一般为注药后3~14天,止痛维持时间最长者1年,一般1~3个月。最多治疗次数为18次,最少1次;治疗总量最大达27 195MBq,有7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以上,83例治疗未超过2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治疗有效的病例,随治疗次数的增加,骨痛止痛效果从部分缓解到完全缓解,有12例最后出现骨转移灶好转。有15例患者注药2~3天后出现疼痛“闪耀”现象,3~7天后逐渐缓解。

  25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骨髓抑制,最重是Ⅱ级〔1〕,有4例,其余骨髓抑制均为Ⅰ级,主要是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3例发生于注射1次后,其余均在注药2~3次后,最长的在注药5次后出现。31例同时行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完全缓解15例,部分止痛13例(12例出现骨转移灶好转),有3例无效。

  讨  论

  骨转移灶化疗、外照射放疗效果均不佳。我们用153Sm-EDTMP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治疗有效率达81.1%,骨转移灶好转率达13.3%,证明153Sm-EDTMP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灶所致的疼痛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31例行内分泌治疗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3%(28/31),比未经内分泌治疗者的76.3%(45/59)要高,12例骨转移灶好转者均为同时行内分泌治疗者。故乳腺癌患者在接受153Sm-EDTMP治疗时,合并内分泌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本组中有1例63岁的患者接受治疗18次,总量达27195MBq,并一直进行内分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曾出现Ⅱ级骨髓抑制,经休息及服“升血药”,血象恢复正常。这一患者能坚持多个疗程治疗,可能与其年龄大、骨髓对放射线敏感性较低及合并内分泌治疗有关。本组患者有2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我们观察到,凡患者接受较大剂量如2个疗程治疗后,均会发生骨髓抑制。所以,连续治疗3~4次后,应休息1~3个月,以利骨髓造血机能的恢复。曾接受长期、大剂量化疗的患者,极易发生血象下降,且上升亦较缓慢,故化疗和大剂量、大面积放疗后的患者至少休息1个月以上才可行核素治疗,并在治疗中,不能合并化疗及大面积放疗。本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骨髓抑制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参 考 文 献

  1 周际昌.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 见: 韩锐, 主编. 肿瘤化学预防及药物治疗.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1. 707-718.

(收稿:1997-12-05  修回:1998-08-30)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sup>131</sup>I-层粘连九肽的合成及在荷乳腺癌裸鼠中的显像和分布
焦点新闻
·自制乳腺显像装置用于<sup>99</sup>Tc<sup>m</sup>-MI
·<sup>99m</sup>Tc-MDP核素显像诊断乳腺肿瘤的研究
·乳腺癌术后核素全身骨显像的临床价值
·<sup>99</sup>Tc<sup>m</sup>-MIBI乳房亲肿瘤显像诊断
·<sup>99</sup>Tc<sup>m</sup>-MIBI乳腺显像探查隐性乳
·<sup>99</sup>Tc<sup>m</sup>-MIBI显像对乳腺癌腋窝转
·<sup>131</sup>I-层粘连九肽的合成及在荷乳腺癌裸鼠中
·76例Ⅲ期乳腺癌临床疗效分析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