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形性红斑 强调虚热瘀的病机特点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2-11-28
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是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从事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治学严谨,擅长辨证,精于遣药,运用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形性红斑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强调“虚、热、瘀”的病机特点,注重分阶段辨治,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多形性红斑是一种以高出皮肤呈靶形的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水疱、紫癜,甚至糜烂、出血等多形性损害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皮肤黏膜综合征。本病多累及儿童和青年女性,具有发病急、易反复等临床特点。其发病机制尚不确定,多认为与病毒或细菌感染、药物过敏、遗传因素、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相关。多形性红斑按其临床特点可将其归属为中医“猫眼疮”“寒疮”“雁疮”范畴,早在隋代的《诸病源候论·雁疮候》就记载:“雁疮者,其状生于体上,如湿癣疬疡,多着四肢乃遍身,其疮大而热疼痛。得此疮者,常在春秋二月八月雁来时则发,雁去时便瘥,故以为名。”
 
临证经验
 
辛散表邪,宣清郁热对于小儿多形性红斑患者,外感是首要诱因。感受太阳邪气,外邪入里化热,与阳明湿热郁蒸胶结,致汗出不畅,则热无外越;湿性黏滞,下泄不畅则小便不利。此时邪无出路可去,“头为诸阳之会”,邪热必循经上行,或熏于太阴脾经则口舌赤烂,或蒸干厥阴肝经则目赤肿痛,或壅于太阴肺经则咽喉肿痛。其甚者,湿热肆虐,外搏肌表,欲作斑疹。此阶段治疗当辛散表邪,宣清郁热,此表里双解,给邪以出路之法,常用方药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同时会加用僵蚕、蝉蜕、银花等质轻清透之品,以助祛邪外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首见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即言伤寒表有邪,风寒之邪客于表,郁遏不宣,瘀热或湿热在里,熏蒸不解,外搏肌表所做之病。范永升根据此方“瘀热内蕴兼有表邪”的辨证要点,将之用于多形性红斑的治疗,表里双解,内外兼顾。
 
凉血解毒,消瘀散斑小儿“形气未充”,加之“纯阳之体”,邪气易内陷,且多化火酿毒,这个时期患儿体内血热炽盛,热毒之邪深入营阴,郁于阳明,胃热炽盛,故可见现高热;郁热内迫血分,灼伤血络,血溢于外而成斑,斑色多鲜明;邪热煎熬营阴,则现口渴溲短、大便干结等机体营阴亏耗之象。热盛血壅,热瘀成毒,斑色转暗而不鲜。邪气深传营血,此时病情危笃,稍致不慎,则营热窜络扰神,皮损广泛进展扩散,甚至大疱形成或表皮脱落,并造成多系统脏器的损害。范永升汲取叶天士治疗血分热盛时“直须凉血散血”的经验,治以凉血解毒、消瘀散斑之法,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治之。犀角地黄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方》所载之芍药地黄汤,原方用以疗伤寒及温病发汗不及,邪气内陷,内有蓄血,络伤出血者,有凉血解毒、散瘀消斑、透热散邪的作用,是后世治疗温病发斑的常用效方。
 
范永升习惯使用大剂量水牛角替代犀角,并佐僵蚕、蝉蜕等轻清之品,以增其清透之力;同时认为方中生地、丹皮、赤芍之品,性凉入血,散瘀而不燥,养阴而不滞,乃清营凉血之佳品;配伍蛇舌草、七叶一枝花之品,苦寒入血,功专解毒。若恐消瘀散斑之力不及,常加青黛、大青叶以增凉血消斑之力。
 
健脾和胃,清气养阴范永升认为患儿病情反复发作,与其机体后天脾土不充密切相关。同时,热毒邪气在发病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在损伤人体的阴液。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津液之本,脾胃互为表里,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脾胃亏耗,又虑炉灰复燃,故补脾时忌温燥,养胃时免滋腻,需清养为主,治以健脾和胃、清气养阴之法。常以四君子汤加减取效,取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生甘草益气健脾而不燥,麦冬、芦根、生地养阴和胃而不腻。范永升在清补之剂中,常少佐梳理气机之佛手,既能升降胃脾气机,又有“火郁发之”之意。同时为了避免余邪未尽,常常配伍僵蚕、蝉蜕等清透之品,使补而不敛。
 
典型医案
 
患儿蒋某,女,6岁1个月,2015年8月15日初诊。诉反复全身皮疹伴口腔溃疡2年。曾多次入住某省三甲医院,经“大剂量甲强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好转出院,出院后口服甲泼尼龙并逐渐减量,停药后基本在1至2月左右复发,如此反复。近半月皮疹及口腔溃疡再发,伴发热,遂再次住院,家属因畏惧长期激素治疗的毒副反应,并担忧病情反复,拒绝接受激素疗法,经人介绍来范永升处就诊。现右眼结膜充血,口腔两颊黏膜、牙龈及舌尖可见溃疡,色鲜红,热痛,张口吞咽困难,右侧手背及左上肢可见多处环形皮疹,色鲜红,略高出皮面,疼痛不甚,无渗出,无脓疱,体温38.3℃,口不渴,便干,舌质暗红,苔少中黄腻,脉细数。实验室检查:血沉23mm·h-1;白细胞计数15.2×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数82.1%,淋巴细胞百分数11.8%,C-反应蛋白(CRP)1.30mg·L-1;IgA1.11g·L-1,IgG9.73g·L-1,IgM1.28g·L-1,血清补体C30.97g·L-1,抗核抗体谱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血热炽盛型)猫眼疮(西医称为重型多形性红斑)。
 
治则:凉血解毒,消瘀散斑。
 
方药:赤芍10g,丹皮9g,生地9g,蛇舌草9g,生甘草9g,姜半夏5g,黄芩9g,川黄连3g,生大黄3g(后下),皂角刺6g,飞滑石10g(包煎),焦栀子6g,白僵蚕5g,佛手3g。7服,水煎口服,1日2次,每日1服。嘱其忌食辛辣之品,避免劳累。
 
8月22日二诊:家属诉服药1日身热尽退,3日后见全身皮疹明显转消,刻下患儿全身皮疹已消,双上肢可见陈旧性环状瘢痕,色暗,无明显疼痛不适,口腔溃疡亦见改善,色较前淡,疼痛已不甚,舌质红苔少,脉细,治法同前,上方去滑石、栀子以杜伤阴之弊,加桔梗3g,蒲公英15g,红枣10g,治以和中。7服,煎服法同前。
 
9月5日三诊:口腔溃疡全消,二便无殊,胃纳欠佳,偶可闻及口气秽浊,上方去生大黄、黄芩、桔梗,加银花9g,炒白术10g,茯苓10g以健运脾胃。14服,煎服法同前。
 
守上法加减治疗4月余,其间未见病情反复,于同年12月26日再次随诊时,告知不慎外感,咳嗽、咳痰,痰色黄,咽痛口干,舌红苔薄,脉浮,治以辛散表邪,宣清郁热。方药:炙麻黄3g,连翘10g,赤小豆9g,桔梗5g,生甘草9g,干芦根15g,银花9g,浙贝母6g,僵蚕9g,蒲公英15g,赤芍10g,佛手6g。7服,煎服法同前,告知1周后复诊。
 
2016年1月2日五诊:服上方后外感已瘥,咳嗽、咳痰已消,皮疹口疮未作,诸症稳定,舌质红苔薄,脉细,拟参健脾和胃,清养气阴,兼以祛邪为治。处方:太子参9g,生甘草9g,茯苓12g,炒白术10g,红枣10g,赤芍10g,生丹皮9g,赤小豆9g,生当归9g,生地9g,蒲公英15g,桔梗5g,僵蚕6g,防风6g,佛手3g。7服,水煎口服,1日2次,每日1服。
 
如此巩固治疗半年余,与家长电话回访告知其女已如常人,体质转佳,鲜有感冒等不适。
 
按本例患儿多形性红斑反复发作已逾2年,多因外感致病情反复。初诊时起病急,病势重,热邪亢盛,伤络动血,出现双上肢典型的靶形红斑,治以凉血解毒,消瘀散斑,兼以和胃泄热降浊,用生地、丹皮、赤芍,凉血散瘀,加用蛇舌草以增清解热毒之功,加僵蚕以增清透之功。湿热秽浊之邪盘踞中焦,壅滞气机,则大便干结,客气上逆,则目赤、口舌生疮,药用生甘草、黄连、黄芩、半夏取仲景“狐惑病”主方甘草泻心汤之意,配栀子、滑石清利中焦湿热之毒,用大黄以荡涤秽浊之邪,则气机得通,郁热自解。皂角刺是范永升治疗口舌生疮的常用药物。二诊时见热势已退,斑疹已消,咽痛、舌疮转佳,因虑邪热耗伤气阴,遂于上方中去滑石、栀子以杜伤阴之弊,加桔梗3g以增利咽之效,配蒲公英15g,红枣10g,以和胃护中。三诊时斑疹、溃疡全消,见邪势惫态,上方去生大黄、黄芩、桔梗,以防过用伤中,加银花9g,炒白术10g,茯苓10g,以清养脾胃。守上法加减治疗4月余,均未见病情复发,再次就诊时挟感而来,父母恐其病发,范永升察色按脉后,知其表有未散之邪,内有未清之瘀热,若任由病势发展,邪必内传,内陷营阴,皮疹复作,遂处炙麻黄、连翘、银花、僵蚕,辛散在表之邪,赤小豆、生甘草、蒲公英,清利在内瘀热,桔梗宣畅气机,助瘀热得解,干芦根、浙贝母甘寒生津润燥,赤芍入营凉血,以杜邪热内陷,佛手芳香理气,条达气机。上方攻伐之剂,不能久服,嘱患儿家属1周后即来复诊,复诊之时患儿外感已瘥,咳嗽咳痰已消,皮疹口疮未作,诸症稳定,患儿病程日久,正气衰惫,营阴耗伤,遂处太子参、生甘草、茯苓、炒白术、红枣以健脾益气,生地、赤芍、丹皮守则养阴虚,攻则凉血热,赤小豆、生当归相配,能清利中焦湿热以复脾胃升降,桔梗、僵蚕、防风祛邪守正,蒲公英合佛手理气解郁,清肝和胃为佐。整个治疗过程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从“虚、热、瘀”角度,辨证地看待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因人、因时施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吴山 杜羽 浙江中医药大学)
Tag标签:

上一篇:赵继福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临床经验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