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 苦能燥湿寒能清热 清泄肺胃之火热病邪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09-29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古文“芩”作“莶”,渭其色黄,故名。性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 解毒,凉血止血,清热安胎。

本品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既能苦燥胃肠及肝胆湿热, 又能清泄肺胃之火热病邪。常用于热病烦热不退,或肺热咳嗽,或湿 热泄痢,以及黄疸、目赤、胎热不安等症。尤其对上焦湿热及肺火疗效 尤为显著。本品人血分能凉血止血,炒炭用凉血止血作用更佳,可用 于热盛迫血妄行的吐、衄、便血及崩漏出血。

现代药理研究黄芩主要含有黄芩素、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苓 甙、黄芩新素。此外尚含有口一谷甾醇、苯甲酸、黄芩酶等。黄芩煎剂 在体外有较广的抗菌普。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 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对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及多种致病真菌 亦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抗变态反应与抗炎作用、镇静、解热、降压、 利尿、利胆与解痉、解毒、保肝、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肠管蠕 动等功能。黄芩甙、黄芩甙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 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



黄芩——白芷

【配对奥妙】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止血安胎,尤长于清肺火,行 肌表,清大肠之热,还能上清头目而疗风热;白芷辛温,芳香透达,人肺 经能宣肺气开腠理,以散肌表风寒,人胃经善祛头面风邪而止痛,又能 燥散中焦之寒湿,且能散结消肿、排脓。二药配对,寒热并施,相制为 用,黄芩以制白芷辛香温燥之性;白芷能引黄芩人阳明以疗风热,清利 头目。共奏疏散风热,止痛之功。另外,白芷辛温通散活血,黄芩清热 解毒,二药合用,又能解毒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 1.风热外袭头面所致头目昏痛,眉棱骨痛,牙龈肿 痛等症。

2.急、慢性鼻窦炎。

3.乳痈、疮肿。

【用量用法】黄芩:3~12克;白芷:6~12克。

【名医经验】1.皇甫中芩芷散,黄芩(酒炒)一两、白芷一两,上 为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治疗风热上盛,眉眶疼痛,目不能视物者。 (《明医指掌》卷六)

2.陈梦雷黄芩白芷汤,黄芩(酒洗)二钱、白芷一钱,上为细末。 食后,临卧茶清调下,治疗眉棱风热痛。(《医部全录》卷一六五)

3.陶节庵 柴葛解肌汤,以黄芩、白芷与柴胡、葛根等同用,治疗 风热感冒、发热身疼、鼻塞流涕者。(《伤寒六书》)

4.刘云超萍芷片(由白芷、黄芩、浮萍、金银花组成)治疗慢性鼻 窦炎有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0):596)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燥,阴虚血热者忌用。



黄芩——知母

【配对奥妙】黄芩性寒气薄,能除上、中二焦火邪,善泻肺火解肌 热;知母甘苦寒凉,气味俱厚,不仅善于上清肺火,中凉胃热,下泻肾 火,而且又能滋养肺、胃、肾三脏之阴。二药配对,清解与清养并用,共 奏清泻肺火,养阴润燥之功。

【临床应用】1.肺胃实热证,发热,咳嗽,痰黄粘稠者。

2.大便秘结、数日不下,伴咳喘气粗,面红目赤属大肠热结,气壅 上熏于肺者。

【用量用法】黄芩:9克:知母:6克。

【名医经验】 1.胥庆华 黄芩、知母伍用,早见于《瘟疫论》达原 饮,以治温疫或疟疾,邪达膜原。对肺肾阴亏,燥热偏盛所致的消渴 证,本药对亦可选用。(《中药药对大全》)

2.佚名清金化痰汤,以黄芩、知母与栀子瓜蒌同用,治疗肺热咳 嗽、痰黄粘稠,热重者。(《统旨方》)

3.王伯高治高热不退,每于辩证方中加用二药配伍,以增强泻 火养阴之功,并取得较好退热效果。(《百家配伍用药经验采菁》)

【使用禁忌】 二药配对性寒凉,表证未解而有发热者忌用。



黄芩——栀子

【配对奥妙】黄芩味苦气寒,寒能清热,折火之本,善清心肺之湿 热,既清气分之实热,又能凉血止血;栀子昧苦性寒,既入气分而泻火, 又人m分而凉m,尤其以泻心、肺之实热而除胸膈之烦,清泄三焦实火 及肝胆湿热而利小便为其特点。二药相须为用,降泄同施,气血并治。 且黄芩得栀子之助清肺之伏火之力增加,共奏清肺泻火,燥湿除烦,凉 血止血之功。

【临床应用】 1.肺热所致发热烦满,咳嗽痰黄,咳唾脓血,舌红苔黄。

2.血热妄行之吐、呕、衄、便血证。

3.湿热黄疸。

【用量用法】黄芩:6~10克;山栀:3~10克。

【名医经验】 1.罗天益 黄芩清肺汤,黄芩二钱、栀子二个(擘 破),上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治疗肺燥所致 小便不通。(《卫生宝鉴》卷十七)

2.王焘 引崔氏方黄连解毒汤,以黄芩、栀子与黄连、黄柏配用, 治疗火邪充斥三焦,症见大热烦渴,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 (《外台秘要》)

3.陈师文凉膈散,以黄芩、栀子与薄荷、连翘、竹叶等同用,治疗 上中二焦火热证,症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 痛吐衄、便秘溲赤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忌用。



黄芩——厚朴

【配对奥妙】黄芩苦寒,清热燥湿,能清肺胃及大肠经之湿热,尤 善清中上焦湿热;厚朴苦辛而温,苦能下气行滞,辛温能燥湿散结,以 行气滞、散实满,燥湿除胀见长。二药配对,一温一寒,辛开苦降。其 清热化湿之功大增,湿除火降则清气得升、浊气得降,气机得调。

【临床应用】脾胃湿热,胀满痞闷,苔垢黄腻。

【用量用法】黄芩:9克;厚朴9克。

【名医经验】刘庆林暑温夹湿,症见口渴,烦躁、身热等热偏盛 者,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 夏)配连翘、黄芩、栀子以燥湿清热。(《方药临证要决》)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苦燥,胀满属虚者、孕妇忌用。



黄芩——天冬

【配对奥妙】 黄芩苦寒,能清上、中焦火邪,尤以清泄肺热为见 长;天冬甘苦性寒,甘寒滋阴生津,苦寒清热降火,上能清肺热润肺燥, 下能滋肾水降肾火。二药配对,补泻并施,清润结合,以黄芩清肃肺 热,以天冬既滋阴降火,21nx.com又制黄芩苦燥伤阴之性,从而起到保肺气而不 被火扰,相使相制,补不恋邪,泻不伤正,清润肺‘肾之燥,清补之中,使 金水相生。

【临床应用】 1.肺热阴伤或肺虚燥热所致的干咳少痰,咽干音 哑。

2.肺肾阴亏,虚火上冲所致烦渴引饮,多饮多尿之上消证。

3.肺痈后期,正气已伤而余邪尚盛者。

【用量用法】黄芩:6~9克;天冬:9~12克。

【名医经验】1.朱丹溪青金丸,黄芩(半枯半实,炒黑色)、天门 冬作膏,为丸服,治疗肺火。(《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

2.和国彭二冬汤,以黄芩、天冬与麦冬、天花粉、知母等同用,治 疗上消。(《医学心悟》)

3.雷载权 引《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全》百喉汤,以黄芩、天冬 配生地、玄参等清热养阴之品配用,治疗白喉病,症见咽痛,咽部伪膜, 刺之出血者。(《中华临床中药学》)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苦寒,外感风寒咳嗽,虚寒泄泻忌用;古 有用天门冬时忌食鲤鱼之说,应予注意。



黄芩——白芍

【配对奥妙】黄芩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尤以清肺火为多用,且具 解少阳清大肠之功;白芍甘酸化阴养血,柔肝缓急,苦寒泄热,且缓肠 止痛。二药配对,一泄大肠之热,一敛阴和阴顾虚,共奏清热止痢,坚 阴止痛之功。另外,黄芩能泄血分之热而清胎火,白芍益肝阴,开血之 结,共起泄热而不伤胎,养正而不滞气之用。

【临床应用】1.热病后期,余热未清,阴液亏损、虚烦不得眠。2. 湿热积滞肠中所致热痢腹痛,身热口苦,里急后重。

3.妊娠恶阻。

【用量用法】黄芩:9克;白芍:12~15克。

【名医经验】1.龚廷贤二仙汤,黄芩、白芍药(生用)各等分,水 煎温服。治疗麻疹既出而复没,或出不尽,心慌,哭啼不止,十分危急, 死在须臾或下痢腹痛。(《寿世保元》卷八)

2.李东垣黄芩芍药汤,以黄芩、芍药配炙甘草同用,治疗湿热泻 痢,热痢后重者。(《活法机要》)

3.五馥原黄芩白芍汤,黄芩一钱五分(酒炒)、白芍一钱五分(酒 炒)、水煎服,治疗春温。咳嗽,加杏仁三钱,川贝一钱,桑叶一钱;气急 痰多,加苏梗、橘红各一钱。(《医方简义》卷二)

4.张仲景黄连阿胶汤,以黄芩、白芍与黄连、阿胶、鸡子黄同用, 治疗阴虚火旺,心中烦热,失眠、或热病后期,余热未清,阴液亏损、虚 损不得眠,以及心火亢盛,迫血妄行所致衄血等证。(《伤寒论》)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苦寒,阳衰虚寒久痢忌用,又白芍反藜 芦,配对后组方时尤注意。



黄芩——白术

【配对奥妙】黄芩苦寒而降,清热燥湿而安胎;白术甘温性苦,甘 温能益脾胃之气,苦能燥化脾胃之寒湿。二药配对,一补一泻,一温一 寒,相互制约,调和气血,使血气平和,胎动自安,

【临床应用】1湿热内蕴,热升胎动、恶心呕吐、胎动不安等。2. 习惯性流产诸症。

【用量用法】炒黄芩:6~10克;白术:lO~15克。

【名医经验】 1.朱丹溪“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俗以黄芩为寒 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中 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术能补脾也。”芩术汤,条芩一二两、白术五七 钱,上为末,每服一钱或半钱,白术五七钱浓煎汤调下。治疗妊娠四、 五用,常堕不安,为热甚故。(《丹溪心法》卷五)

2.王好古 黄芩六合汤,以黄芩、白术与熟地、白芍等同用,治疗 热毒炽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下血等证。(《医垒元戎》)

3.胥庆华 白术、黄芩伍用,出自《景岳全书》,名“良方白术散”。 治妊娠伤寒内热等症。现临床常将其用于治疗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等,对于习惯性流产诸症,常与杜仲、川断、菟丝子合用,确有良效。 (《中药药对大全》)

【使用禁忌】 二药配对性苦,阴虚内热、胃阴不足,舌苔光剥、口 干唇燥、津液亏损者忌用。



黄芩——槐花

【配对奥妙】黄芩苦寒,功长清热泻火,尤善清解肺与大肠之火 热邪毒:槐花苦寒清降,偏行下焦。善清肝与大肠之实热,且凉血止 血。二药配对,气血双清,相辅相助,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尤著,且 专走下焦,善治下部出血。

【临床应用】1.热伤血络所致的痔血,肠风便血。

2.妇女月经过多,崩漏属血热者。

3.高血压。

【用量用法】黄芩:10克;槐花:10~15克。

【名医经验】1.吴本立槐芩丸,炒槐米三两,黄芩二两,上炒, 研为末。每服五钱,霹雳酒调服,治疗妇女崩中不止。(《女科切要》卷 二)

2.王渭 川单用二药名槐芩丸,治疗妇女崩漏证。(《王渭川经验 选》)

3.赵炳南重用槐花30克配黄芩治疗药物过敏性皮肤病属血热 者。(《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4.胥庆华据现代药理研究,黄芩、槐花二药均有一定的降压作 用,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可在辨证选方基础上加用二药(槐花用量宜 大),可提高降压效果。(《中药药对大全》)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苦寒,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寒者忌用。



黄芩——贝母

【配对奥妙】黄芩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为清泻实火的常用药,以 清肺火为擅长;贝母苦寒泄热,开郁散结,润肺消痰,止咳平喘,为清热 化痰之要药。二药配对,相须为用,黄芩偏清偏燥,贝母偏泻偏散,清 泻结合,热无所存,燥散共投,痰湿自消。共奏清肺化痰止咳之功。

【临床应用】1.外感风热所致的痰黄咳嗽者。

2.痰火郁肺,咳嗽不止,咳痰黄稠,甚或咯吐脓血。

3.痰火郁结所致的瘰疬痈肿。

【用量用法】黄芩:10~12克;母贝:10~12克,润肺化痰选甘寒 之川贝母;清肺化痰,开郁散结宜苦寒之浙贝母。

【名医经验】1.龚信二母宁嗽汤,以黄芩、贝母与知母、枳实等 同用,治疗痰热咳嗽、咳痰黄稠,咽喉干燥。(《古今医鉴》)

2.雷载权引(《浙江中医杂志》,1983,(1):39)以浙贝母9克,竹 茹10克,芦根、黄芩、桔梗、瓜蒌皮、冬瓜子、百部各6克,经治83例百 日咳患者,发病时间均在3周之内,服药一周痊愈62例,2周痊愈14 例,其中7例无效。(《中华临床中药学》)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寒,善化热痰、燥痰,寒痰湿痰忌用,又 贝母反乌头,配对组方时应注意。

【用药指归】

1.黄芩配对药,临床上主要用于湿热痞闷、泻痢、肺热咳嗽、热病 烦渴、少阳寒热、痈肿疮毒、血热吐衄、胎动不安等方面。《主治秘诀》 云:黄芩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 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 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

2.黄芩分枯芩与子芩,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 浮,善清上焦肺火,而治肺热咳嗽痰黄之症;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 中实而坚,体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而治湿热泻痢腹痛之症。

3.黄芩煎服剂量一般为3~10克,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 焦热多酒炙用,止血多炒炭用。

4.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
Tag标签: 黄芩(33)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