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为孤藏”之渊源于五行哲学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6-05
从“脾为孤藏”论五脏非均衡性

脏腑、 藏象是中医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基础, 中医理论体系无不围绕脏腑、 藏象学说为轴心形成 并不断发展, 而藏象学说以五脏为核心, 故谈人体生 理、 病理离不开五脏, 论临床辨证、 论治亦离不开五 脏 [1] 。 然历代医家对五脏的论述, 虽有 《灵枢 · 本脏第 四十七》 [2] 中 “五脏者, 固有小大、 高下、 坚脆、 端正、 偏倾” 之五脏差异以及《难经·七十五难》 [3] 中 “东 方实、 西方虚” 之肝实肺虚等观点, 但囿于脏腑生克 乘侮的五行关系, 似对五脏间强弱属性的非均衡性 论述较少。 笔者认为, 欲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及临床辨 治疗效, 应重视五脏强弱属性的非均衡性, 以下就从 “脾为孤藏” 的角度对五脏属性非均衡作一探讨。

“脾为孤藏”之渊源于五行哲学

1. “脾为孤藏”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 十九》明确提出 “脾为孤藏” , 并以 “中央土以灌四 傍”来概括脾脏生理功能特性以及脾与四脏之间 的关系。 嗣后, 历代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 “脾为孤藏” 不断注解、 发挥。 如《黄帝内经太素》 曰: “孤, 尊独也。 五行之中, 土独为尊, 以王四季。 脾 为土也……滋灌四傍之脏” , 从五行配属角度指出脾 应五行 “土” 性, 滋灌四脏而独尊; 《重广补注黄帝内 经素问》 曰: “纳水谷, 化津液, 溉灌于肝心肺肾也, 以不正主四时, 故谓之孤脏” , 从脾灌四脏及四时配 属角度来阐发 “脾为孤藏” 的缘由; 《医门棒喝· 虚损 论》曰: “脾气鼓动而化精微, 生津液, 津液周流, 浊 滓下降, 浊降清升, 机枢自利” 、 “生化之权, 操乎脾 胃” , 将脾脏生理功能的运行机制得以描述和总结。

由 “脾为孤藏” 可知, 脾脏居中而势单、 任重而 力孤: ①从时令方位看, 脾脏居中而势单, 故为孤 脏。 在 《黄帝内经》 上下两卷共162篇论著文章中, 有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等6篇论及五脏与春、 夏、 秋、 冬, 有《金匮真言论篇第四》等3篇论及五脏应 东、 南、 西、 北、 中央, 有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等3 篇论及五脏应四季与长夏。 肝居东方应春时与居西 方应秋时之肺相对、 心居南方应夏时与居北方应冬 时之肾相对, 但无论是言五脏时令, 亦或是五脏方 位, 均无他脏与脾相对。 由此可见, 五脏之中只有脾 脏居中央、 应四时, 此其他四脏所不能。 ②从功能特 性看, 脾脏任重而力孤, 故为孤脏。 脾主四时四方为 后天之本而养四脏, 唯其位居中央方可上承下注、 左支右辅而捷达四傍, 脾以一脏之力而供四脏、 养 六腑、 灌经络、 注骨节、 滋血脉、 润官窍, 说明人体五 脏六腑、 经络血脉、 骨节官窍等各部生命所需之气、 血、 津、 液惟赖中央脾土的转输、 布散、 运化、 滋养。 由此可见, 五脏之中只有脾脏具有灌养五脏的生理 功能, 此其他四脏所不能。

2. “脾为孤藏” 渊源于五行哲学 土爰稼穑, 是 对 “土” 性的综合表述, 凡具有生化、 承载、 受纳性 能的事物或现象, 均可归属于五行之 “土” 。 中医学的 脾 “土” 与五行哲学的 “土” 行, 是 “一源二歧” (词出 《滑寿·奇经八脉考》 ) , 是 “土” 性在哲学和医学领 域的不同表达与运用: ①在哲学上, 《管子》曰: “中 央曰土, 土德实辅四时入出, 其德和平用均, 中正无 私, 实辅四时” , 《淮南子》 曰: “中央, 土也, 其帝黄 帝, 其佐后土, 执绳而制四方” , 《春秋繁露》 曰: “五 行莫贵于土, 土之于四时, 无所命者, 不与火分功 名” ; ②在医学上, 《黄帝内经》 根据脾主运化水谷、 主生血统血、 主气机升降、 主升举内脏等生理功能, 总结出 “脾为孤脏, 中央土以灌四傍” 、 “五脏者, 皆 禀气于胃, 胃者五脏之本” 、 “脾者土也, 治中央, 常 以四时长四脏……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著胃土 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等医学观点, 认识到 脾脏属性具有五行 “土” 化生万物的特点, 故《黄帝 内经》 又称脾为 “脾土” 。 由此可见, 《黄帝内经》 “脾 为孤藏” 的著名观点渊源于五行哲学。

后世医家亦颇为重视对 “脾为孤藏” 的研究。 如 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曰: “火炎上而属之上部, 水流下而属之下部, 土则居中, 以五行自然之情性而 言” , 指出火性上炎、 水性下润、 土居中央等五行特 性是 “五行自然之情性” 。 又如孙一奎《医旨绪余》 [4] 在《问五行土无定体》篇曰: “一岁之中, 有春夏秋冬 四时, 木火金水各主一时, 以行其气, 虽不言土, 而土 在四季中央” , 提出 “土无定体” 而主 “四季中央” 的 观点, 在《问金木水火土之义》篇曰: “中者, 土位, 土居末, 在人以脾胃应之, 故脾胃居中。 此五行不易 之定位” , 提出土居五行中央乃 “五行不易之定位”的五行布局观点, 并由此阐发脾在五脏中的定位关 系。 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无论是从五行哲学角度 亦或是从五脏功能角度来看, 脾脏皆迥异于其他四 脏, 五脏之间存在着属性的非均衡性。

从脾与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谈五脏非均衡性 五脏间既有 “肝心脾肺肾” 移次生克关系, 又有 “脾灌四傍” 特殊相生关系。

1. 五脏之间的移次生克关系 五脏间存在移次 生克关系, 故 《黄帝内经》 言: “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 于其所胜, 气舍于其所生, 死于其所不胜……五脏相 通, 移皆有次” 。 在脾土则表现为心生脾 (火生土) 、 脾生肺(土生金)、肝克脾(木克土)、脾克肾(土 克水) , 临床上均可见到, 如清代名医何梦瑶在《医 碥· 五脏生克说》 中有详细论述, 其曰: “饮食入胃, 脾为运行其精英之气, 虽曰周布诸脏, 实先上输于 肺。 肺先受其益, 是为脾土生肺金……是为心火生脾 土……皆脾土克肾水……皆肝木克脾土” 。

2. 五脏之间的特殊相生关系 五行之间存在 土居中央的布局关系和土养四行的特殊相生关系, 故《管子》 言: “中央曰土, 土德实辅四时入出” 。 取 象比类, 五脏亦然, 五脏之间除上文之 “移次生克” 外, 尚存在脾居中央的布局关系和脾为五脏提供维 持生理功能所需营养物质的特殊相生关系, 即脾居 中央、 脾养四脏, 故《黄帝内经》 言: “脾为孤脏, 中 央土以灌四傍” 。 对此, 历代医家多有论述, 如刘河 间《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 曰: “食入于口, 聚入胃, 脾胃变磨, 布化五味, 以养五脏气” , 张景岳《杂证 谟》 曰: “脾胃属土, 为水谷之海, 凡五脏生成, 惟此 是赖者, 在赖其发生之气运而上行, 故由胃达脾, 由 脾达肺, 而生长万物, 滋灌一身。 既如天地之土, 其 气皆然” 。

针对脾与五脏之间的两种生理关系, 李东垣在 《脾胃论·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 [5] 中言: “五 行相生, 木火土金水, 循环无端, 惟脾无正行, 于四季 之末各旺一十八日, 以生四脏” , 既言两种关系是共 存的, 又以 “惟脾无正行” 突出脾脏的特殊性以及脾 较其他四脏的不同性与重要性, 同时也表明五脏之 间存在着非均衡性。

从脾与五脏之间的病理关系谈五脏非均衡性 《黄帝内经》曰: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 所凑, 其气必虚” , 指出正气内虚是发病的根本, 正气健旺则机体抗邪有力而健康, 正气虚亏则邪气 “干” “凑” 而患病。 而正气健旺与脾胃健运关系密 切, 全赖后天脾胃 “中央土” 运化水谷、 化生精微以 灌养, 故有 《黄帝内经》 “人以水谷为本, 故人绝水谷 则死, 脉无胃气亦死” 、 《金匮要略》 “四季脾旺不受 邪” 之名言。 后世医家李东垣师从张元素, 基于《黄 帝内经》 《金匮要略》的脾胃理论创立脾胃学说, 撰 写《脾胃论》在《脾胃虚实传变篇》提出 “诸病从脾 胃生” 观点, 并于《脾胃盛衰论》 《脾胃虚则九窍不 通论》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胃虚 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等再行专篇讨论, 强调脾脏 在人体病理变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认为脾胃虚损为 百病之源。 其他医家, 如薛己 《校注妇人良方》曰: “盖胃为五脏之根本, 胃气一虚, 五脏失养, 百病出 焉” , 喻昌 《医门法律》 曰: “胃气强, 则五脏俱盛; 胃 气弱, 则五脏俱衰” , 皆说明脾在病症发病中的重要 性, 亦合李东垣之意。

“诸病从脾胃生”的五脏发病观点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饮食致病。此观点由《景岳全 书·杂证谟》 首先提出, 其曰: “饮食致病, 凡伤于热 者, 多为火证, 而停滞者少; 伤于寒者, 多为停滞, 而 全非火证” , 可见, 饮食习惯、 饮食素材对体质的形成 与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故有 “素喜冷食者, 内必多 热, 素喜热食者, 内必多寒……夭之由也” 的名言, 以 论述饮食与发病的关系。 ② “外内合邪” 致病。 此观 点由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首先提出, 其曰: “皮 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人胃, 从肺 脉上至于肺则肺寒, 肺寒则外内合邪, 因而客之, 则 为肺咳” 。 《黄帝内经》以肺咳病证例举, 肺脏卫虚 而受外邪, 脾胃饮食内伤而邪从内生, 内外合邪客居 于肺而病咳; 对于他脏, 亦然, 饮食脾胃伤于内, 外 合六淫邪气, 以致邪客五脏发病。 究其根本, 在于脾 胃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内伤则饮食减少、 脏腑失养、 体质衰退、 抗邪之力亦弱, 正所谓 “脾胃 虚弱, 阳气不能生长……五脏之气不生” ( 《景岳全 书·杂证谟》 ) 。 另外, 邪气亦可经 “中央脾土” 灌注 而合病、 并病、 病传。 ③气机失调致病。 脾胃为气机 升降之枢纽, 故脾胃内伤则脾不 “治中央” , 导致气 机升降出入失调, 临床表现为心火下不及肾而炎赤 上焦、 肾水上不济心而泛滥下焦、 肺失宣肃而气液失 布、 肝失调达而气滞血瘀水停, 从而引发诸脏病患。 脾 “居中央” 之枢纽而斡旋四脏, 故四脏病亦可殃及 于脾, 如, 肝气不疏, 横逆克脾犯胃, 而出现肝病及 脾、 肝病及胃, 亦称肝脾同病、 肝胃同病。 ④脏器下 垂致病。 脾 “治中央” , 为四脏之鼎举。 脾虚则不能 “升举” , 轻则中气不足、 四脏失养、 功能减退而出 现五脏虚损、 亚健康状态等功能性病变, 重则脏器下垂、 位置不恒而出现胃下垂、 子宫脱垂、 脱肛诸器 质性病变。

“诸病从脾胃生” , 归根结底乃《黄帝内经》脾 “治中央, 灌四傍” 功能障碍的缘故, 从病机角度论 证了五脏非均衡性的临床意义。 脾脏孤居四脏的中 央以灌养四脏、 统调四脏气机, 故脾虚灌注四脏不力 则五脏病患虚劳, 外邪、 内邪又常经中央而达四傍以 发病, 四傍之病亦藉中央土以交感致病而病传。 而四 脏在功能属性上各处一方, 虽有五脏间疾病传变, 但 均不若中央脾。 需要指出的是, “诸病从脾胃生” 非 某医临证辨治偏重于某脏之 “诸病从某脏治” , 而是 基于五行学说 “土” 、 藏象学说 “脾” 的功能属性而 言, 不可相提并论。

从脾与五脏之间的辨治关系谈五脏非均衡性 既言 “诸病从脾胃生” , 那么, 在临床治疗上对脾 胃的调理不可忽视。 如 《景岳全书·杂证谟》 [6] 指出: “凡欲察病者, 必须先察胃气; 凡欲治病者, 必须常 顾胃气。 胃气无损, 诸可无虑” , 言辨病、 治病应注意 胃气虚实, 即使胃气无损, 亦当常有顾及, 又曰: “治 脾胃, 而使食进胃强, 即所以安五脏也” , 饮食能力是 脾胃功能的体现, 饮食倍健则阴阳调和, 气血充沛, 五脏得安, 邪不可干。 又有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指 出: “谷气者, 譬国家之饷道也, 饷道一绝, 则万众立 散; 胃气一败, 则百药难施” , 以治国用兵之道喻言 从脾胃辨治之法的重要性。

从脾辨治, 并非望文生义之不辨具体病位, 咸 以治脾为重, 而是病机以脾为主则治脾为重、 病机 以脾为副则兼顾治脾、杂病病机辨无可辨则从脾 辨治、 病机无关于脾则须有顾护脾胃之意识。 ①前 二情形, 习以为常, 医者尽知, 故不赘述。 ②关于复 杂病机, 临床上常见于杂病、 怪病, 此类疾病的病 机或似此而彼、 或兼此兼彼、 或无形可征, 可谓莫 可名状。 如中医 “百病兼痰” “怪病多痰” , 《杂病 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曰: “人自初生, 以至临死, 皆 有痰……而其为物, 则流动不测……随气升降, 周 身内外皆到, 五脏六腑俱有……来去无端, 聚散靡 定……变怪百端, 故痰为诸病之源, 怪病皆由痰成 也” , 可知痰之性状及其为害甚广 , 故临床上辨无可 辨之杂病多从痰辨治, 处方予二陈汤、 温胆汤等理 痰方剂常获良效。 ③关于病机无关于脾仍须有顾 护脾胃之意识, 《景岳全书·杂证谟》指出: “凡欲 治病, 必须先藉胃气以行药之主, 若胃气实者, 攻 之则去, 而疾常易愈, 此以胃气强而药力易行也” , 诸药入口, 必藉 “中央土” 脾胃 “灌四傍” 以输布药 力。 用意有二: 一者胃受纳药物, 脾散药之精气于 全身脏腑经络, 以助治疗, 如解表之桂枝汤, 张仲 景指出其用法为 “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 以 助药力” [7] ; 二者胃为纳药之脏器, 若病患火证, 予 苦寒清热之品恐有败胃之虞, 酌加白术、 党参、 陈 皮、木香、 砂仁、厚朴等护胃之品以防拒药之危, 如清里热之大承气汤, 张仲景指出: “煮米熟汤成, 去滓, 温服一升” , 粳米乃药食两用护胃佳品, 以之 可防止石膏、 知母之寒性败胃所出现的拒药现象。 观历代医家临证制方, 从脾辨治、兼顾脾胃者比比 皆是, 究其因皆源自 “脾为孤藏, 中央土以灌四傍” 之至理, 反映了脾在五脏中处于 “孤脏” 的非均衡 状态。

总之, “脾为孤脏, 中央土以灌四傍” , 即《黄帝 内经》 对脾脏生理病理本质属性的经典诠释, 其在 临床辨治过程中体现出的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 生化之源” 、 “四季脾旺不受邪” 、 “诸病从脾胃生” 、 “凡欲治病, 必须先藉胃气” 等生理、 病理、 辨治特 点, 形象地说明了脾脏在五脏关系中处于非均衡状 态。 通过以上对 “脾为孤脏” 各个方面的论述, 使我 们更加明晰地认识到只有掌握脏腑各自独特的生理 病理特征, 重视五脏非均衡的特征, 临床辨证才能 有条不紊, 治疗用药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从而完整 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 [1] 。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王冠英 张星平 安艳丽 陈俊逾 邓宁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