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 临床配对用法详解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08-23
藿香,首载于《嘉祐占本草》,并引《南州异物志》云:“藿香出海边 国,形如都梁,叶似水苏。”《本草纲目》日:“豆叶日藿,其叶似之,故 名。”性味辛微温,主归脾、胃、肺经。主要功效为芳香化湿,发表解暑, 和中止呕。

本品辛温气味芳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多用于湿阻巾焦之脘腹 痞满,纳呆呕逆,泄泻痢疾。本品辛香而不燥烈,为和中止呕之要药。 凡呕吐之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因主化湿,故湿浊中阻所致之呕 吐尤为适宜。其辛温芳香,外可开肌腠,透毛窍,散表邪,内服能化湿 浊,快脾胃,辟秽恶,故可用于外邪表证,治暑天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而见寒热头痛,胸闷腹胀,呕恶便泻,苔腻者。藿香辛散而不峻烈,微 温而不燥热,气味芳香人于中焦,能醒脾悦胃,化湿和中,善能化除湿 邪而消病因,常用于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而见身热不扬,身 重肢倦,胸脘痞闷,口腻不渴之证。同时,本品芳香气温能化浊浊辟秽 而解时疫,可用于外感山岚瘴气,寒湿内蕴之疟疾寒热往来,胸脘脘 闷,神疲体倦,口不渴者。

现代药理研究藿香主要含挥发油,油中的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 酚、茴香醚、茴香醛、柠檬烯及对一甲氧基桂皮醛等。广藿香挥发汕主 要成分是广藿香醇、广藿香酬、苯甲醛、丁香汕酚、桂皮醛等。药理作 用:抗病原体作用方面: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叠球菌等多种致病茵有抑 制作用。藿香煎剂对许兰氏毛癣菌等有抑制作用,藿香乙醚浸出液及 醇浸液亦能抑制多种致病性真菌。镇痛方面:以藿香为主的藿香正气 水对胃肠平滑肌有良好的解痉作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藿香挥发油 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防腐作用。



藿香——佩兰

【配对奥妙】藿香与佩兰均为极为常用的署湿时令要药。藿香 芳香而不燥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既能散表邪,又能化里湿而醒脾开 胃;佩兰气香辛平,其醒化湿之功较强,并有一定的利水作用,历来被 推为治脾瘅口甘要药。二药相须为用,芳香化湿,清热祛暑,和胃止 呕,醒脾增食之功益显。

【临床应用】 暑湿,湿温初起而见身重倦怠、恶寒发热、脘痞不 舒、舌苔料腻等。

【用量用法】藿香:6~12克,鲜者15~30克,不宜久煎。佩兰:6 ~12克,鲜者15~30克,不宜久煎。

【名医经验】1.冉先德 治疗急性胃肠炎,用藿香、佩兰、苍术、 茯苓、三颗针组成方剂,水煎服,治疗急性胃肠炎有效。[中华药海,第 1版,哈尔滨出版社,1993,729]

2.徐树楠江苏新医学院治疗温暑初起藿香叶、薄荷叶、佩兰叶、 荷叶各3克,枇杷叶、水芦根各30克,鲜冬瓜6O克,煎汤代水饮,治温 暑初起,身大热,背微恶寒,继则但热不寒,口大渴,汗大出,面垢齿燥, 心烦等证有效。摘自《巾药大辞典》(上册),第一版,上海,上海科技出 版社,1986,13781]

3.谭绍彬治疗腹泻,藿香、佩兰各12克,白术9克,扁豆、茯苓、 杏仁各15克,苡仁、滑石各18克,治疗暑湿挟湿,伤及脾胃而致腹泻, 效果良好。[四川中医,1985,3,(12):43]

4.邱建荣治疗痢疾,赵绍琴以佩兰、苏叶、葛根、藿香各10克, 黄连6克,黄芩、半夏、大腹皮、焦三仙各10克,草豆蔻3克,组成经验 处方,治疗暑月痢疾而见寒热头痛,周身酸楚,腹痛不适,泄泻不爽,甚 或便下脓血,屡获佳效。[辽宁中医杂志,1989,(8):1]

【使用禁忌】藿香与佩兰均属利湿之品,阴虚不足者忌用。



藿香——半夏

【配对奥妙】藿香与半夏,皆主归脾胃经。藿香气芳香,长于化 湿悦脾,宽中快气,和胃止呕;半夏性燥烈,偏于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二者合用,一以芳化,一以温燥,有协调脾胃之功,并有较强的止呕之 力。

【临床应用】寒湿困中,脾胃不和之头目昏沉,胸脘痞闷,呕恶腹 泻之症。

【用量用法】藿香:6~12克;半夏:6~10克。

【名医经验】 1.胥庆华藿香、半夏伍用,见于《和剂局方》之藿 香半夏汤,治胃中停饮呕逆之证。现代临床每于湿浊困脾较甚时,常 将燥湿与化湿合用,即取藿香、半夏联用,常获良效。(《中药药对大 全》)

2.徐树楠治疗神经性呕吐,用藿香、半夏各6克,黄连3克,水 煎频频饮服,治疗本病10余例,均有效。(《中药临床应用大令》)

3.陈师文藿香正气散,治疗暑湿证、湿温证初起,藿香常与紫 苏、半夏、厚朴等同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使用禁忌】藿香与半夏,分别为治湿与治痰之常用药,性温燥, 宜于寒痰湿痰,如热痰燥痰或湿热者不宜使用。



藿香——香附

【配对奥妙】藿香辛香疏散,发表而不峻烈,微温芳香,化湿而不 燥热,湿化气行则脾胃调和而呕逆自止。故有外散表邪,内化湿浊以 和中止呕之功。香附辛散滞气,苦降逆气,芳香疏散,性平无寒热之 偏,为疏理脾胃气结之良品。二药伍用,理气与化湿兼备。

气行则湿散,湿去则气疏,二者相辅相成,共奏芳化畅中,理气和 胃之功。且具有理气而不伤血,化湿而少劫阴的特点。

【临床应用】1.湿郁或气郁致湿,症见胁痛脘胀,呕吐酸水,不思 食等。

2.妇人妊娠恶阻、胎气不调之症。

【用量用法】藿香:6~12克;香附:6~10克。

【名医经验】1.张锐二和散,藿香叶、香附子(去皮)各等分,上 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二盏,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功用: 调阴阳,和营卫,理气消痞。治疗:心胃气痞,饮食不进。(《鸡峰普济 方》卷三十)

2.魏岘六一汤,香附子六两(炒),藿香叶一两,为细末,百沸汤 点服,不拘时候。功可升降气机。治疗:气郁中外,胸满腹胀,膺肿颈 痛。(《魏氏家藏方》)卷二)

3.杨济藿香配香附、甘草,治妊娠呕吐;配香附、砂仁,治妊娠呕 吐及气滞脘闷的胃纳不佳;配香附、砂仁、苏梗,治妊娠呕吐。(《临证 用药配伍指南》)

【使用禁忌】本药对皆辛温香燥之品,内有热邪、阴虚证不宜使 用。



藿香——陈皮

【配对奥妙】藿香发表解暑,和中化湿,理气止呕。气芳香而不 燥烈,辛温而不燥热,既能温中快气醒脾胃,又能发表解暑,辟秽化浊, 长于治脾胃湿浊呕逆。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辛散苦降,其性温 和,燥而不烈,具有理气健脾,燥湿调中之功.并可助藿香辟秽化浊,止 呕止泻之力。二药相合使用,是临床治疗霍乱吐泻的常用药对。

【临床应用】外感暑湿或湿浊内蕴所致的脘闷痞满,食少纳呆, 吐泻并作等症。

【用量用法】藿香:10~15克,鲜者加倍;陈皮:3~10克。

【名医经验】1.陈念祖陈皮稚香汤,以陈皮五钱,藿香五钱,用 土澄清水二杯,煎一杯服之。治疗:伤暑急暴,霍乱吐泻。(《医学从众 录》)

2.徐大椿 回生散,以陈皮(去白)、藿香叶各等分,每服五钱,水 一盏半,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治疗:孕妇呕泻。(《医略六书》)

3.徐树楠藿香芳香化湿,用于湿浊内阻,中气不运所致的脘腹 胀满,头身困重,食少呕恶,苔白厚而腻者,与陈皮、苍术、厚朴、半夏等 同用,能醒脾开胃,如不换金正气散。(《中药临床应用大全》)

4.韩玲娣治暑月感冒,湿温病等用藿香正气散(藿香、白芷、陈 皮、茯苓、大腹皮等)治疗暑月感冒、湿温病初起、急性胃肠炎、痢疾等, 均收到满意疗效。[河南中医,1984,(6):41]

5.郑仁松 治疗腹泻,用藿麻平胃汤:藿香、苍术各6克,野麻草 15克,车前子(包煎)、厚朴各9克,陈皮4.5克,粉甘草3克,生姜3 片,火枣5—7枚。治疗泄泻112例,均痊愈。[福建中医药,1984., (1):13]

【使用禁忌】本药对皆辛温香燥之品,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虚 不宜使用。



藿香——豆卷

【配对奥妙】藿香性味辛微温,气味芳香,能散表邪,辟秽化浊, 醒脾开胃;豆卷(在古代本草中,本品多以大豆黄卷为正名)性味甘平, 主归脾、胃经,利水消肿,分利湿热,宣通外达,宣表邪,托湿外达。二 药合用,托湿外达不升腾泛浊,芳化湿浊不燥烈伤阴,共奏托湿外达, 化浊辟秽之功。

【临床应用】1.暑湿、湿温初起,身重倦怠,恶寒发热,脘痞不舒, 舌苔粘腻等。

2.水湿停蓄所致的水肿,水便不利。

【用量用法】藿香:10~15克,鲜品加倍;豆卷:6~20克。【名医 经验】 1.王少华 二药合伍治疗湿温初起,邪在卫表,症见身热不 扬,恶寒无汗,头晕头痛如蒙如裹,肢体酸困,服之能微微汗出,托湿外 达。其湿热之势较甚者,可加人另一对药羌活、薄荷,以增强散湿透邪 之效。[中医杂志(10):26]

2.董建华湿温、暑湿初起,虽有恶寒、身重、头痛之象,但不可即 用麻黄、葛根之属辛温发汗,以防引起湿邪上蒙清窍。且湿温身本多 汗,再汗恐有亡阳之变。但若触早风灾时,恣食生冷,遏抑其阳,不发 汗则邪不易解,此时宜微微发汗,使表里通达。故湿温或暑湿挟湿,初 起见有恶寒的,余每以银翘、鲜藿佩等加清豆卷、荆芥以芳香宣透。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萤建华》)

【使用禁忌】 内热阴虚、无湿邪者慎用。



藿香——生石膏

【配对奥妙】藿香芳香化湿,快气和中,发表宣透而不燥烈;生石 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之力强,能清泄透解脾胃积热。二药芳化宜通与 清泄透解并施,清泄不郁遏,宣化不助热,相辅棚成,共奏化湿浊透伏 热之功效。

【临床应用】 1.脾胃湿热郁火,循经上犯鼻窍之鼻渊流黄浊脓 涕、鼻臭。

2.脾胃湿热伏火之口臭口疮、牙龈肿痛或出血、口唇糜烂而肿。

【用量用法】藿香:10~15克,鲜者加倍;石膏:15~60克。

【名医经验】1.钱乙 泻黄散,以石膏与茬香叶、栀子、甘草、防 风同用,治疗小儿脾胃伏火,口疮口臭,肤热唇干之证。(《小儿药证直 诀》)

2.徐树楠北京儿童医院用感冒散(蓰香、连翘、菊花、板蓝根、白 薇、地骨皮各10克,荆芥穗6克,青黛3克,生石膏、生地各12克)治 疗流行性感冒、小儿感冒300例(普通感冒148例,流感152例)。其 中病程在1~2天的88例,服药24小时内退热占77%;病程在3~4 天的llO例,服药后退热占8l%。[摘自《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 资料选编》,1971,17]

【使用禁忌】藿香与石膏配对,只宜于湿热伏火之证,如寒湿证、 阴虚证不宜使用。



藿香——大黄

【配对奥妙】藿香辛而微温,芳香化湿,发表解暑,既散表邪,又 化里湿,群秽化浊,宣中快气;大黄通腑泄热,荡涤胃肠积滞腐秽,活血 解毒。二药化湿浊与通腑气并用,燥湿与泄热并行,解表与清里并施, 苦寒沉降中能快气宣中,合用相辅相成,化湿泄热,使湿热秽浊分消化 解,导滞解毒功效较佳。

【临床应用】 湿热秽浊阻于脾胃,口舌生疮,口腻口臭,腹满不 适,大便溏而不爽,舌苔黄腻而浊。

【用量用法】 藿香:10~15克,鲜者加倍;大黄:3~10克。大黄 在治疗上述病证时不起泻下通便作用,故不宜后下,而应与藿香同煎。 欲减弱其攻下作用,亦可用制大黄。

【名医经验】 1.肖森茂 久病卧床便秘属湿热阻滞,可用二药伍 用熬膏,每次lo~15毫升,日2~3次,有效验。(《百家配伍用药经验 采箐》)急性心肌梗塞属湿热互结用之颇宜。[摘自《中医杂志》,1980, (1 2):29]

2.杨济藿香配大黄、黄精、皂矾,米醋浸泡,取汁浸泡患处,每次 30分钟,治手、足癣。(《临证用药配伍指南》)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不宜使用。



藿香——茵陈

【配对奥妙】 藿香芳香化湿悦脾,快气宽中;茵陈清湿热而能疏 通。脾胃为升降之枢纽,为生痰之源。二药清化湿热,悦脾宽中以宣 畅中气。中气宣畅,升降有序,则有助于肺气之宣降;湿浊得化,痰浊 自可减少。二药合用,共同清热湿热,畅中气助宣降肺气。

【临床应用】1.痰湿阻肺,胸闷痞塞,咳嗽气喘,舌苔黄腻,脉滑 数。

2.湿热蕴结之泄泻,痢疾。

【用量用法】藿香:10~15克,鲜者加倍;茵陈:10~30克。

【名医经验】 1.邵长荣 治疗支气管哮喘,无论是哮喘发作或缓 解期,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配二药各9克。对减轻哮喘发作和预防 复发有一定效果,对伴有胸膈烦闷不畅,食欲欠振者尤宜。[中医杂志 (3):13,1988]

2.吴瑭茵陈白芷汤,治湿热蕴结而致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者,藿 香常与黄桕、秦皮、茵陈等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之品同用。(《温病条 辨》)

3.董建华 治疗脾胃病,注意肝郁伤及脾胃者,从调肝人手,以洲 整脾胃气机升降。如疏肝除湿散满法,适用于肝气郁结,湿浊中阻之 鼓胀,症见腹胀,叩之如鼓,按之不坚,食后作胀,暖气不爽,苔厚腻,脉 弦滑。此乃肝气郁遏日久,势必乘制脾土,脾胃运化失职,升降不调, 水湿停留,壅于中焦。方用柴胡、白术、苍术、茯苓、半夏、车前子、陈 皮、香附。湿从热化加茵陈、藿香。(《巾国百年百名丛书·临床中医 家董建华》)

【使用禁忌】藿香与茵陈均为化湿、利湿要药,阴虚证不宜使用。

【用药指归】

1.藿香的配对药,主要是治疗湿阻中焦的脘腹痞满、泄泻痢疾,寒 热虚实的各种呕吐尤其是湿阻中焦的呕吐,外感表证,暑天外感风寒, 内伤湿滞,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及寒湿疟疾。归结为藿香的三 大作用:芳香化湿,发表解暑,和中止呕。

2.藿香气味芳香,不宜久煎。

3.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中焦之火盛极、阳明胃家邪实作呕作胀, 法并禁用;阴虚内热、虚火上炎、舌绛光滑者不宜应用;另外,《本经逢 原》谓其茎能耗气,用时也宜慎之。
Tag标签: 藿香(10)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