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色白气平 秉秋天降之金气 归手太阴肺经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1-08-25
茯苓又名伏灵,寄藏于松根下之土中,其质成于阴、气摄于阳,本松木之精华,藉土气伏结而成,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块状。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一尺以上,外皮多有皱褶而粗糙,呈棕褐色或黑棕色,内质洁白细腻,以体重、质坚实而大,形似鸟兽龟鳖者为良。
 
茯苓色白气平,秉秋天降之金气,归手太阴肺经;味淡属渗利之品,可入足太阳膀胱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肺主皮毛而太阳应之,太阳膀胱行水,能开阳之表,太阴肺利水,可开阴之表,启上闸,化肺气,宣上即利下,具提壶揭盖以畅气机之意。张仲景应用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四逆散时,见小便不利而加用茯苓,原因即在于此,唯得小便一利,气化而水行,而诸症自消。
 
茯苓在《神农本草经》中位列上品:“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茯苓摄于阳,禀木气以枢转,则胸胁逆气能平;成于阴,禀土气可安五脏,故忧恚、惊邪恐悸之症可除。表气失和,而发寒热;气郁于里而不得下,则病烦满咳逆,心下结痛;水道不通,气逆于下而小便不利,浊水不去则津液难以上承,故口焦舌干。茯苓功在中焦斡旋、交通上下,故胸膈自宽,五脏皆和,诸症皆消。
 
茯苓味甘,为脾胃之正药,其居中土而升清阳,使轻清者条畅,重浊者自然下达,如此阴阳分理,结者自开,逆者自降,故有土位中央而枢机旋转之功。痰之本为水,茯苓能化阴阳混结之痰饮为水液,引之循三焦水道而归膀胱,故为渗湿化痰之要药。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称:“凡人邪气郁结,津液不行,则为痰为饮。痰浓稠为火之所结,饮清稀为水之所停。故治痰则咸以降之,治饮则淡以利之。若投以重剂,反拒而不相入,惟茯苓极轻淡,属土,土胜水能疏之涤之,令从膀胱以出,病渐去而不觉也。”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曰:“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而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痰饮留滞于心胸,呕吐后中焦虚弱,胃失和顺,下气因而上逆,痰浊不降,故满而不能纳食。方中人参白术调补脾胃之气不足;枳实逐停水,破结胸,非此不能化心胸中痰;橘皮芳香醒脾,发散凝滞;生姜宣散水饮,可止呕豁痰;茯苓由升致降,能散结气,以开胸除满,主中焦斡旋而保神守中,故为君药。
 
大凡淡渗之物并非径直下行,俱先上行而后降,茯苓其性属阳,浮而升,气薄为阳中之阴,其功降而下,故能益脾逐水,生津导气。金代医家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指出:“(茯苓)性温味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五:止泻一也。利小便二也。开腠理三也。除虚热四也。生津液五也。”
 
茯苓表面所覆褐色外皮为茯苓皮,治水肿肤胀,取皮专能行水,以皮治皮之义;断面近外淡红色者属赤茯苓,其赤者,能泻心与小肠,专利湿热,以利窍行水;其抱松木之根者名茯神,依而附之,犹有顾本之义,故魂不能安之惊悸、神不能守之健忘者,宜用其治。去茯神而留松根,若朽木状者是茯神木,有平肝安神之功。清代医家沈金鳌在《要药分剂》中道:“肝风内煽发厥,不省人事者,余每重用茯神木治之,无不神效。盖此症虽属肝,而内煽则必上搏于心,心君为之不宁,故致发厥。茯神本治心,而中抱之木又属肝,以木制木,木平则风定,风定则心宁,而厥自止也。”(曹俣)
Tag标签: 茯苓(88)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