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藏”为要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12-28
冬季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季,冬季的季节特征是天气逐渐转冷,天寒地冻,大地肃杀,万物闭藏,人体的机能活动也与自然相应,阳气内收,蓄积于内以御寒,因此,冬季养生重在一个“藏”,饮食、起居、情志活动要以补、静、敛为要。
 
冬令进补
 
冬季人体为了御寒阳气内收,新陈代谢减慢,养分容易积存,因此冬季是最佳的进补节令,冬令进补对改善体质、减少来年生病至关重要。进补分食补和药补,食补对身体的保健功效十分显著,食补是根据人体的寒热虚实选择对应的食材补养身体,是常用的也是最被推崇的进补方法。阴虚内热体质常见皮肤与口唇干燥、口舌生疮、咳嗽、脱发、手足心热、便秘等症状,可选养阴清热的食材。如百合、梨、银耳、藕、鱼、鸭、胡萝卜、黑木耳、莴苣、蜂蜜、芝麻等,可以煲汤或加粳米、冰糖煮粥,早晚服食,补肺生津,养阴润燥,同时少吃辣椒、姜、葱、蒜、韭菜等的温燥食材,以防上火。特别是冬天气候干燥,不少人群容易上火,更应该多吃养阴之品,体现“秋冬养阴”的顺时而为的中医养生理念。阳虚体寒体质的人,常见畏寒肢冷、手足不温、大便稀溏、容易感冒等症状,可选用羊肉、鸡肉、红枣、桂圆、山药、莲子、生姜、辣椒、大葱等煲汤、煮粥或佐菜。药补学问颇深,阴虚体质选用生地、麦冬、山萸、枸杞、西洋参、龟板胶、阿胶等煲汤或制膏;阳虚体质选用党参、黄芪、肉苁蓉、鹿茸等煲汤,一些阴阳两虚的体质要阴阳双补;最好找中医诊断,根据个人体质“量身定制”,开具膏方慢慢补养。
 
御寒护阳
 
冬季寒冷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保暖应特别注意头和足,头部散热最快,容易受凉感冒,寒从脚下生,足受凉则会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特别是女性下身衣着单薄,极容易受寒,导致关节痛。
 
冬季气候寒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长期在低温环境下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等。寒冷的冬季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节令,受寒会导致咳嗽、哮喘,素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的人群则极容易被引发,因此,冬季室内要取暖,要多穿衣服,避免裸露身体,固护阳气才能提高抵抗力,增强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早卧晚起
 
《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万物蛰伏,动物进入冬眠状态,人体的阳气也应该闭藏避免耗损,因此,冬三月的起居活动应该是早卧晚起,多睡眠少运动,减少热量的损耗,保护阳气。早睡,顺应阳气收藏,以养脏腑之气。晚起等待日出,则可躲避严寒,以防伤阳。其实,“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是有其科学道理的,一是冬季清晨空气中含氧量是一天中最低的时刻,太阳升起后半个小时,随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才会增加,二是清晨地面上的空气污染最重,各种工业生活废气、尾气等有害气体受夜间寒冷的影响而沉降于地表,只有待太阳升起,地表升温后才会散去。冬季不宜太熬夜,也不宜剧烈运动,特别是老年人不宜太早晨练,避免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也不宜做长时间的球类运动,大汗淋漓容易伤阳生病,冬季运动可以选择步行、太极拳为宜。
 
静以养心
 
冬季阳气闭藏不仅体现在起居方面,更应该体现在养心方面,静心是最好的收敛真气。心动才会行动,欲望扰心,或思虑太多都会耗血伤阳,冬季应该少躁动,少喧哗,少生气,少欲望。多睡眠,多平静,多安心,多弃欲。《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对静心有利健康的高度概括。
 
冬季是大自然的休眠期,是为了来年的蓄势待发,冬季也是人体休养生息的最佳节令。恰当的食补和药补,加上静以养心、动静结合、以静为主,顺应节令、合理起居,能够使人体的机能状态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使来年精力充沛,御病强身。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