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疾病当属三焦疾病 中医的脏腑辨证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9-07
  关于三焦之实,历来争论不断。三焦有广义、狭义之分。笔者认为,广义的三焦是指人体的区域划分,即上焦、中焦、下焦;狭义指的是胰腑。
 
  脏腑是根据内脏的功能特点人为划分的。《素问·五脏别论》认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一般认为,三焦亦为腑之一,因其在人体十二脏腑中最大,故又有“孤腑”之称,正如《类经》所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作用,是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通路。元气发源于肾,但必借三焦为通路,才能敷布全身,以滋养、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分。
 
  笔者认为,古人对有形可见的胰腺置若罔闻;其实,胰腺亦为奇恒之腑,附于脾,内藏精汁,既藏又泄,其液注于十二指肠是重要的消化酶,内含许多激素,进入血液敷布周身,以激发、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酷似古人所言三焦的作用。
 
  此外,从消渴病中也可以看出古人所言六腑之一的三焦可能是指胰腺。消渴病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糖尿病,主要症状有多饮(上消)、多食(中消)、多尿(下消)、身体消瘦,病理核心为胰岛素水平低下。胰腺所产生的胰岛素不足时,便会发生三消症,病机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功能丧失,三焦通行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道路受到障碍;换言之,在消渴病中胰腺病变就是三焦病变。在治疗中,使用胰岛素便可使三消之症消,足以说明胰腺和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一致。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胰腺疾病当属三焦疾病,按照中医的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来辨证分型,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但是,传统上三消病之治则方药,却束缚着医者的思想,本来临床上收效甚微的套方,竟成了规矩准绳。而自从把胰腺归为三焦之后,笔者在临床上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论治糖尿病,并在选方用药中加用通络之品,多收良效。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之证,一般认为此证多为阴虚燥热所致,病在肺、胃、肾,根据肺热、胃热、肾虚之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清热润肺、清胃养阴、滋阴补肾等法进行治疗。其病情浅者,经过治疗可以渐渐向愈,但也有不少病人久治无效,病情日渐加重。究其原因,多为过度养阴润燥,而没有抓住三消之病根,即胰腺功能低下、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水平不足;欲提高胰岛素水平,必须运用活血化瘀法改善胰腺血循环,恢复胰岛细胞功能。上海中医学院(今上海中医药大学)刘树农教授认为:“阴虚燥热是糖尿病血瘀的主要原因。”可谓一语中的,盖燥热愈甚而阴愈差,阴愈虚而燥热愈盛,进而耗精灼液,使血液的浓度增稠,终成瘀血。消渴日久,阴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而阳虚则寒凝,也可导致血瘀。曾有报道称,糖尿病患者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升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变形能力降低。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常见皮肤感染、动脉硬化、中风偏瘫等并发症,足可说明糖尿病与血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998年11月21日,笔者收治了一位男性患者,58岁,患糖尿病4年余,空腹血糖波动在18.4mmol/L左右,长期服用降糖西药及中药治疗。入院时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神疲形瘦、腰酸、阳痿、头晕、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舌质淡,舌尖红,苔薄腻,脉细弱略数,空腹血糖16.4mmol/L,当时服用阿卡波糖和一种中药胶囊制剂,但患者血糖未见降低。
 
  通过临证分析,笔者认为,久病必瘀,口干欲漱水不欲咽,证属胰腺血瘀,治用膈下逐瘀汤(组成:桃仁10克,红花10克,乌药10克,醋元胡30克,赤芍30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醋香附10克,血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丝瓜络30克,泽兰叶l0克,生山楂40克),每日1服,连服7服后,患者口不干渴,头晕减轻,空腹血糖为6.87mmol/L,餐后1小时血糖为9.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8.4mmol/L。继以上方各药研末,装胶囊,每次服4粒,1日3次,连服1月后,患者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1小时血糖8.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0mmol/L。
 
  任应秋教授指出:“既承认三焦是腑,并具有行气通水的作用,而谓为无形质可指,这是不符合逻辑的。”笔者认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实为有形有质的胰腺。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