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螵蛸伍鸡内金在妇人病血瘀证中的应用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3-12
我们在治疗妇人病时经常将海螵蛸和鸡内金作 为药对配伍应用,治疗妇人血瘀之证疗效颇验。现 将体会介绍如下。

1 血瘀与妇人病

瘀血在妇人病病机中占有重要地位,瘀血既包 括离经之血,也包括在血脉中运行不畅之血 。《证 治准绳》曰 : “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 血瘀滞不行” ,说明血瘀易于形成 。 《景岳全书· 妇人规》曰 : “妇人幽居多郁,常无所伸,阴性偏 拗,每不可解” ,正因其 “多郁”的情志特点,易 使气机郁滞,故而血瘀更易发生。血瘀证在妇人病 中广泛存在,例如月经病,其发病机理主要在于脏 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导致冲任损伤 [1 ]65 ,血瘀 在气血失调病机中常占主导地位。月经病多责肝、 脾、肾三脏,三脏病均可致血瘀,如肝郁气滞,气 为血帅,气滞血亦滞; 脾虚气弱,气虚无力推动血 行则成瘀; 肾阳虚则生寒,血得温则行,得寒则 凝。瘀扰冲任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经期延长、 经间期出血等月经病。再如产后病,以亡血伤津、 瘀血内阻、多虚多瘀为其特点 [ 1 ] 247 ,瘀血内阻,气 机失调可致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产后病。另如癥 瘕、不孕、腹痛等杂病亦常挟血瘀。且妇人病多呈 慢性,久病成瘀也是妇人疾病多有瘀血作祟的原因 之一。血瘀致病多端,因病因、体质、病位、病程 等不同,血瘀见症在不同疾病中有显隐轻重之分, 典型、重症者在临床上常不多见,症轻不显或隐伏 潜匿而致缠绵反复者不在少数,调治实难。


2 海螵蛸合鸡内金温和化瘀、调养脏腑 《黄帝内经》载 “四乌鲗骨一芦茹丸”用治血 枯经闭 。 “乌鲗骨”即海螵蛸,亦作 “乌贼骨” , 又称 “鱼骨”或 “鱼古” 。该品为乌鲗科动物无针 乌鲗或金乌贼的干燥内壳,味咸涩,性微温,归 肝、肾经 [2 ]493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 : “海螵蛸 为乌贼鱼骨,其鱼常口中吐墨,水为之黑,故能补 益肾经,而助其闭藏之用。 ”现今多取其补肾固 精、收涩之功以止血止带,然鲜有知其尚有温和化 瘀之力者 。《本草纲目》云 : “乌鲗骨,厥阴血分 药也,其味咸而走血也,故血枯、血瘕、经闭、崩 带、下痢、疳疾,厥阴本病也。 ”因其性微温,故 可入血分而化瘀,因其咸涩收敛,故化瘀之力温 和; 入肝、肾经,能固肾精、养肝血。综观本品, 固涩之功强于化瘀之力,而正因其兼可化瘀,遂无 固涩留邪之虞。鸡内金为雉科动物家鸡的干燥砂囊 内 壁, 味 甘, 性 平, 归 脾、 胃、 小 肠、 膀 胱 经 [2 ]262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 : “鸡内金,鸡之 脾胃也,……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 化瘀积可知,……用鸡内金为脏器疗法,……不但 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 之,是以男子痃癖,女之癥瘕,久久服之,皆能治 愈。又凡虚劳之证,其经络多瘀滞,加鸡内金于滋 补药中,以化其瘀滞,而病始可愈。至以治室女月 信一次未见者,尤为要药。盖以能助当归、白芍以 通经,又能助健补脾胃之药,多进饮食以生血 也 。 ”“盖鸡内金善化瘀血,即能催月信速于下行也” ,凸显鸡内金化瘀通经消癥之功,且能消食健 胃,助气血之化生 。 《日华子本草》云其能 “止泄 精,并尿血、崩中、带下、肠风、泻痢 ” 。《名医别 录》载 : “主小便利,遗溺……” ,说明鸡内金具涩 精止遗之功。综观本品,化瘀消癥之力强于其固涩 之功,然正因兼能固涩,使其无化瘀伤正之弊。 海螵蛸、鸡内金均具收涩、化瘀双重功用,走 守兼备。海螵蛸偏收涩,擅 “守” ; 鸡内金偏化 瘀,擅 “走” ,二药合用则化瘀之力略强于收涩之 功。海螵蛸能固肾精养肝血,鸡内金擅消食健胃调 养气血。临证用此药对,对妇人病之标— — —血瘀, 取其温和化瘀而不伤正; 对妇人病之本— — —脏腑功 能失调,则取其能调养肝肾脾胃,达标本兼收之 意。清代唐宗海于 《血证论》中提出治血四法: “止血 ”“消瘀 ”“宁血 ”“补血 ” 。“止血”系止未 曾溢出、仍可复还之血 。“消瘀”指消除经脉中已 “不能复还故道” ,可 “壅塞气道、阻滞生机”之 血 。“宁血”是 “用宁之之法”以免 “血不安其经 常”而 “血复潮动 ” 。“补血”指用封补滋养之法 以全耗伤之血 。《血证论·瘀血》云 : “吐衄便漏, 其血无不离经,……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 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 ”治妇 人血证,用海螵蛸、鸡内金二药消壅扼气机之瘀 血,使气机调畅,新血复生; 海螵蛸擅固肾养肝以 调经,此为 “宁血” ; 鸡内金擅消食化滞健运脾 胃,助气血之化生,此为 “补血” 。简单二味却寓 治血四法之 “宁血 ” “补血 ” “消瘀”三法,配伍 精妙,屡获良效。

海螵蛸、鸡内金多用于血瘀之象较轻,瘀阻经 络,体虚挟瘀不耐攻伐者,或经后血瘀未散但不宜 猛攻者,单用此药对即可收化瘀之功,再根据调摄 脏腑的需要加减配伍,如脾虚者,可配伍黄芪、白 术、党参、五指毛桃、山药等健脾益气; 肾虚者, 可配伍菟丝子、覆盆子、金樱子、山茱萸、桑椹等 补肾固精; 肝血虚者加白芍、当归、鸡血藤等; 肝 郁气滞者加柴胡、郁金、香附、合欢皮等。血瘀之 象较明显,瘀在脏腑者,多加用丹参、赤芍、桃仁、 益母草等增益活血之功。血瘀重症,瘀久难散,甚 或瘀久成癥者,则加用或改用三棱、莪术、水蛭、 虻虫、九香虫、延胡索等理气之品以荡逐血瘀。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3 岁,2014 年 6 月 4 日初诊。主 诉: 经期延长史半年。患者平素月经规则,周期 25 ~ 28 天,经期 5 天,量中,色暗红,夹血块, 轻度痛经。近半年经期延长至 10 ~ 14 天,初起量 少,点滴而至,色暗,后经量渐增多,不多于既往 经量,经色暗红,夹血块,痛经较既往略重。末次 月经: 2014 年 5 月 17 日,经期 11 天。纳可,眠 可,二便调。既往史无特殊,已婚,孕 0。舌淡暗 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 月经后期,肾虚血瘀 证。治以固肾益气、化瘀调经为法,处方: 菟丝子 15g,桑椹 15g,山萸肉 15g,金樱子 15g,黄芪 15g,升麻10g,巴戟天15g,补骨脂15g,覆盆子 15g,海螵蛸 15g,鸡内金 12g,郁金 12g。14 剂, 每日 1 剂,水煎服。

2014 年 6 月 25 日二诊,末次月经: 6 月 14 日,经期 8 天,量中等,经色暗红,血块减少,痛 经减轻,经后感轻微腰骶酸痛。胃纳一般,夜寐欠 佳、梦多,大便干结,两日 1 次。舌淡暗苔薄白, 脉细。处方: 菟丝子 15g,山萸肉 15g,金樱子 15g,杜仲 15g,骨碎补 15g,黄芪 15g,升 麻 10g,山楂15g,首乌藤20g,柏子仁15g,海螵蛸 15g,鸡内金 12g。14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 2014 年 7 月 24 日三诊,末次月经: 7 月 11 日,经期 7 天,量中等,经色暗红,夹少量血块, 轻度痛经。经后觉轻微腰酸,阴痒,带下略多,色 微黄。纳、寐尚可,二便调,舌淡暗苔薄黄,脉濡 细。处方: 菟丝子 15g,覆盆子 15g,骨碎补 15g, 金樱子 15g,芡实 15g,车前子 15g,薏苡仁 30g, 山药 15g,黄芪 15g,升麻 10g,海螵蛸 15g,鸡 内金 12g。7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患者经期基 本恢复正常,以巩固疗效。

按: 此妇人年过三十,肾气由强转弱,冲任渐 虚。尚未孕育,必藏忧思郁怒,忧思伤脾,郁怒伤 肝; 土虚木乘,脾气更伤; 肝失调畅,瘀血内生。 肾虚不固,瘀扰冲任,脾虚失摄,故经期延长; 瘀 阻胞宫,故月事初起量少,点滴而至,色暗,痛经 加重。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弱恰为肾虚血瘀之征, 此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初诊以菟丝子、覆 盆子、桑椹、山萸肉、金樱子、巴戟天、补骨脂补 肾固冲调摄先天之本; 黄芪、升麻健脾益气,升提 摄血,兼顾后天之本; 有瘀血作祟但病势尚轻缓, 不宜攻伐而宜化解,故投以海螵蛸、鸡内金化瘀摄形无以生 ” ( 《类经》 ) ,强调了二者相互促进不可 分离的关系,而人正是形与神的统一体 。《素问· 上古天真论》云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 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明确 指出各种养生方法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保形全 神,强调形神共养在养生防病当中的重要性 。《素 问·六微旨大论》云 :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 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 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指出人 体生命活动的恒动特性。而 《素问·痹论》云: “阴气者,静则神藏,燥则消亡” ,认为精神躁动 是导致人形体之精气耗损的原因,主张形宜动而神 宜静,故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 :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只有 “神静” 才能使人体正气充盛,预防外邪侵袭形体。因此, 在形神共养的过程中,要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 静合一,使人体气血和畅,百病不生,尽其天年。 针对形体 ,《灵枢·天年》中阐述了人体在不同阶 段 “好步 ”“好趋” “好走” “好坐”的生命活动 特点,如在青少年时期可顺应 “步” “趋” “走” 多动的特点进行形体保养,到中年以后由于人体脏 腑、气血功能逐步衰减,应适当运动,避免太过剧 烈活动,耗竭激发人体气血。对于养神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 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 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既要重视情志之调畅, 又要重视心理欲望的调节,如针对少儿应建立良好 亲子关系,在发育过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 少 年处于心理敏感的特殊时期,应多交流与沟通,加 强疏导,陶冶性情,保持情绪稳定和心境愉悦; 中 老年时期更加注重心理欲望的调节,避免各种因素 引起的 “大喜、大恐、大忧、大怒、大衰” 因 “五者损神则生害矣 ”( 《吕氏春秋 》 ) 。《养性延命 录》云 : “少不勤行,壮不竟时,长而安贫,老而 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4 ] ,针对人体不同 阶段提出了形与神调养的具体方法。

3 小结

综上所述,养生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以延 缓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以自身调摄为主要手段 的一系列综合性保健措施 。《黄帝内经》在对于人 体不同年龄阶段生理病理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 了依据不同年龄阶段施养的思想,提出了一些养生 原则,是后世中医养生学按年龄施养的雏形。此后 众多医家在继承 《黄帝内经》思想的基础上继续 阐明,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养生原则及方法, 尤其是针对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少、老两个较为脆 弱、易于损伤的阶段的论述更加详尽,形成了一系 列的养生理法,使婴幼儿护理养生、老年养生成为 重要的两个分支,如 《寿亲养老书》 《老老恒言》 等专门针对老年阶段的养生 ,《幼幼集成》等儿科 著作中体现了专门针对少儿阶段之养生防护的方 法,使不同年龄阶段的养生理论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 1] 张兆和, 张征宇.《内经》 养生学和 “治未病” 思想对糖尿 病防治的意义[ J] . 中医杂志, 2007, 48( 10) : 940- 942.
[ 2] 丘处机. 丘处机集[ M] . 济南: 齐鲁书社, 2005.
[ 3] 方全养生四要[ M] . 国华, 校注.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 2011: 26- 29.
[ 4] 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M] . 宁曰峰, 校注. 呼和浩特: 内 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102- 105.

【作者】 邱扬; 邓高丕;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