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湿泻,湿咳,湿温,黄疸临床治方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2-01-10
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肺脾本虚,易感受外邪。脾虚既容易遭受外湿侵袭,也容易滋生内湿。长江中下游一带,水泽众多,亦有长夏梅雨,即叶天士云“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小儿湿证常见泄泻痢疾湿疹厌食咳嗽、痰饮、黄疸、湿温等病。湿性黏滞重着,历代认为治湿均不宜速。但孙浩认为脾虚是生湿之本,健脾是理湿之纲,对于小儿来说,病情变化较快,但湿既形成,务必速祛。速祛之法有发汗、利水、祛痰三法,可根据不同证候灵活运用。
 
湿泻
 
曹某,男,2岁。手足欠温,头及胸背扪之发热。大便清稀如水,日数行,肠鸣漉漉,小溲不利。脘满嗳气,不欲饮食。舌苔满布白腻,指纹淡黯。证属外受风湿,内蕴湿邪,治以疏风散湿,淡渗利湿,慎防陷变。
 
处方:苏叶4.5g,防风4.5g,淡豆豉4.5g,陈皮3g,茯苓皮6g,大腹皮6g,煨木香1.5g,砂仁1.5g(杵,后入),生姜皮3g,葱管3根。1剂。
 
二诊:药后身热得汗已解,便稀转稠,腹胀肠鸣均减,小溲畅行,腻苔尖边已退、中心未化。原方去苏、防、葱、豉,加焦苡仁6g、炒苍术3g、炒白术4.5g。2剂。药尽后大便即实,余症悉瘥。
 
按小儿湿泻缘于脾虚不运,卫外不固,内外湿合,乱于肠道而成,故治疗湿泻应从发汗、利小便解之。《明医指掌》谓疏风利水以治泻,是上下分消之法,使湿有出路,湿去而泻自止,此即“疗湿泻,处以分消”。本案用疏风利水药以治泻,使湿邪从汗、从小便而泄。运用疏风药尚有“风能胜湿”之义,“如卑湿之地,风行其上,不终日而湿去矣”(《明医指掌》)。对于暑湿泻和湿热泻的治疗,可用上下分消之法,并不限于暑、热只可用清而不可用散。
 
湿咳
 
储某,男,8个月。儿生八月,奶、食夹杂,形体白胖。二月前即闻喉间有痰齁声,遂尔咳嗽,咳则呕恶清稀痰水。易出汗,大便濡、夹有黏液,小溲短少。舌淡红、苔中根白腻,指纹隐约不明。体胖多湿,湿聚成痰,为脾虚不运之象。治以健脾利湿,佐以化滞祛痰。
 
处方:米炒太子参9g,茯苓9g,炒白术9g,炒苍术6g,陈皮4.5g,制半夏6g,甘草4.5g,焦苡仁9g,焦山楂9g,莱菔子4.5g,炒扁豆9g,砂仁3g。上药共研细末,1次服3g,每日3次,用姜枣汤(生姜1片,小红枣4枚煎汤)调服。
 
服上方四天,痰涎大减,咳嗽稀疏,大便已实。药尽后,咳痰均愈。再服原方1料,经随访多年,未在复发。
 
按湿因脾生,痰缘湿聚,小儿湿咳,其本在脾。孙浩谓:“善治者治脾而不治咳,盖脾旺自能胜湿,湿去则咳痰自消矣。”此即“医湿咳,治在健脾”。《内经》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提示治咳必求其本。本案抓住治脾这一根本,方取六君子汤、苡仁、扁豆健脾利湿,砂仁行气宽中,姜枣暖胃和脾,佐山楂、莱菔子化滞祛痰。值得一提的是,孙浩在运用健脾药的时候,常书米炒太子参一味。太子参,其性平和,补气之力虽不若党参人参,但用于小儿恰到好处,且用米炒,健脾之力有所加强但温燥之气不烈。
 
湿温
 
潘某,女,6岁。面色灰滞,神情萎顿。发热已六日未解,有汗热减,无汗热增。脘满不纳,泛恶欲呕。颈项、两腋及胸腹白㾦累累,晶莹有水。腹胀,小溲短黄。舌尖边干红、苔中根黄腻,指纹晦而不明。证属湿热蕴蒸气分,外露肌表,应清宣达邪,淡渗利湿,勿谓邪有外达之机而忽视宣透。
 
处方:青蒿4.5g,炒黄芩4.5g,清水豆卷4.5g,晚蚕砂4.5g,茯苓6g,炒扁豆6g,鲜石斛15g,六一散9g(包)。2剂。兼饮苡仁炒米汤。1日4~5次。
 
二诊:时有润汗,温温发热,白㾦较前增多。药后自解溏便一次,小溲较长,腻苔已化,原方去青蒿、豆卷,加炒栀皮3g、炒冬瓜皮6g。2剂。
 
三诊:药后热退身凉,未再现,又得溏便一次。舌苔已退,小溲清长,欲纳不多。湿热已清,法当调理脾胃。
 
处方:太子参6g,茯苓6g,炒白术6g,淮山药9g,炒苡仁9g,甘草2.4g,陈皮3g,宣木瓜6g,建莲肉9g,炒谷芽9g,鲜荷叶1角。3剂。嘱以红枣苡米粥调之。
 
按小儿湿温好发于长夏初秋暑湿交蒸时令,证候特点是病势缠绵不易速解,病变中心在脾胃。对此证的治疗要善于把清宣散湿、淡渗利湿、健脾运湿有机结合运用,以收祛湿健脾,脾旺胜湿之效。此即“治湿温,法施宣渗”。小儿湿温发作,其证缠绵难解,关键在于一个“湿”字。本案在一诊、二诊中运用清宣、渗利二法。清宣,散发湿邪;渗利,疏导湿邪。三诊在热退之后,立即健脾和胃。始终致力于解决一个“湿”字。
 
黄疸
 
蔡某,女,5岁。温温发热,无汗,不欲进食,泛恶作呕,疲乏无力。两目、皮肤发黄,鲜如橘色。腹胀、小溲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脾胃气虚,感受湿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蕴积成黄。拟疏利二法解之。
 
处方:藿香6g,清水豆卷6g,连翘4.5g,茵陈6g,炒栀皮4.5g,赤苓皮6g,姜竹茹4.5g,陈皮2.4g,炒车前子6g(包),六一散9g(包)。3剂。
 
二诊:药后身有微汗,发热不甚,呕恶已止,皮肤色黄略淡。腹胀较松,小溲稍长,苔腻见宣。湿热上下分消,其势已减,仍守原法。原方去竹茹,加赤小豆30g(煎汤代水)。3剂。
 
三诊:药后润汗绵绵不断,身热肤黄已退,目黄较淡,小溲由赤转黄。腻苔已化,矢气频频,欲便不下。治以通腑泄浊,淡渗利湿。
 
处方:生大黄4.5g(后入),玄明粉4.5g(冲服),枳壳3g,茵陈6g,连翘4.5g,茯苓9g,生苡仁9g,六一散9g(包),冬瓜皮6g。1剂。
 
四诊:药后得大便二次,先硬后溏。腹胀已消,腐苔尽退,目黄轻微,纳食较馨。湿虽未尽,不宜久利,当以健脾和胃为主,脾旺则余湿必清。原方去大黄、玄明粉、枳壳,加炒白术6g、淮山药9g、橘白6g、红枣3枚。4剂。
 
药后,目黄退清,小溲如常。予参苓白术散120g,每次6g,一日2次,以善其后。
 
按在临床实践中,利小便是治疗小儿黄疸的大法,如再适当结合疏表散湿法,更可加速退黄之效。此即“理黄疸,方主疏导”。本案一诊、二诊运用疏解、渗利法泄热祛湿,使湿热上下分消。三诊腑热便结,及时通里泄热。考《幼科释谜》对于湿热发黄运用“五苓散加麻黄生姜,汗之即愈”;对大小便赤涩身热之阳黄证,“法当先利小便,后下大便”,运用此二法治疗湿热黄疸,其效似较单用茵陈蒿汤或栀子柏皮汤为速。(高军 时乐 金凤 孙若愚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