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 中医治湿热泄泻处方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2-01-19
小儿泄泻分外感、内伤两大类,大致概括为寒湿、湿热、伤食、虚寒泄泻四种。无论何种泄泻,均与“脾”“湿”二字攸关,故《黄帝内经》有“脾病飧泄”“湿胜则濡泻”之说。现介绍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治疗泄泻验案四则,并附辨析。
 
湿热泄泻
 
案1:刘某,男,10个月。长夏感受暑湿之邪,身热汗少,大便稀黄,其气热臭,日七八次,烦躁不安,口渴引饮,小溲短赤,舌苔淡黄厚腻,指纹浮红。证属暑湿伤脾,腑阳不司分利,治以祛暑利湿。
 
处方:香薷3g,清水豆卷4.5g,炒扁豆4.5g,川连0.9g,茯苓6g,炒薏苡仁4.5g,六一散6g(包),鲜荷梗10cm(去刺),鲜生姜皮少许。1剂。
 
二诊:药后身热汗出已解,便次减少,质较黏稠。舌苔前截已退,中根黄腻,仍以清暑利湿健脾为治。
 
处方:金银花4.5g,川连0.9g,煨葛根4.5g,茯苓6g,炒薏苡仁4.5g,炒扁豆4.5g,冬瓜皮4.5g,六一散6g(包),鲜荷叶20g。2剂。
 
三诊:大便已实,腻苔尽褪,患儿嬉笑如常。嘱在“处暑”节气前每日饮以银花露或荷叶露清解暑热,另用炒麦芽、炒蚕豆壳各6g,煎汤常饮,运脾利湿,使患儿安然度过暑天。
 
按外感泄泻多在夏秋之令发生,有因于暑湿伤脾而成的“湿热泻”,有因于寒湿伤中而致的“寒湿泻”,病因为湿,病本在脾。治疗此类泄泻应以祛湿为主,凡疏风、散寒、泄热、利水,均有祛湿作用。脾喜燥恶湿,湿去则脾自旺矣。此即“外感泄泻,祛湿健脾”。
 
本案为湿热泻。暑为阳邪,湿为阴邪,暑易清而湿难化,故治疗此症首重利湿和中。湿去绝其化热之源,以免助暑为虐。叶天士云“长夏湿胜为泻,腹鸣溺少,腑阳不司分利,先宜导湿和中”(《临证指南医案·泄泻》),诚为经验之谈。一诊用香薷、豆卷轻宣暑热,稍佐黄连泄热燥湿,余为利湿健脾之品。二诊继续清暑利湿健脾,是令“四季脾旺不受邪”之意。
 
寒湿泄泻
 
案2:魏某,女,1岁。素体脾虚质薄,纳少运迟,形体瘦弱。晚秋感受寒湿之邪,以致恶寒发热,无汗,便利清稀,日数行,肠鸣漉漉,神萎,脘满泛恶清水,舌淡,苔白腻,指纹淡暗。本属脾虚,更伤寒湿,水湿注于肠道,必散寒祛湿、温脾利水,始能旋运中州。
 
处方:藿香4.5g,苏叶4.5g,广陈皮2.4g,制半夏4.5g,煨木香1.5g,砂仁1.5g(杵,后入),炒白术4.5g,煨白芍4.5g,六一散5g(布包),干姜1.5g。1剂。
 
二诊:药后身得润汗,寒热已解,恶止,便次减半,质稠,腻苔尖边已化。寒邪虽去,湿未全蠲,治以燥湿健脾止泻。
 
处方:茯苓4.5g,米泔水炒苍术3g,炒白术4.5g,煨木香1.5g,砂仁1.5g(杵,后入),炒薏苡仁04.5g,炒枳实4.5g,广陈皮2.4g,炒泽泻4.5g,乌梅炭4.5g。2剂。
 
三诊:便泄已止,纳食较馨,神情转佳,已见脾旺之象。唯素体脾虚,恙后仍须温养脾胃。处以中成药理中丸(浓缩丸,每8丸重1.44g,相当于饮片3g),每次4丸,早晚各1次,红枣汤化服。
 
按本案为寒湿伤中之寒湿泻。因寒湿之邪伤于脾胃之阳,故一诊用藿香、苏叶散寒胜湿,陈皮半夏白术燥湿健脾木香、砂仁醒脾开胃,温六散温中利水,方中加白芍,有补土泻木之意,此李东垣所谓“治脾胃必先制肝”之理也。二诊以燥湿健脾为主,使“土旺自能胜湿”。三诊用理中丸加红枣固本培元,以巩固疗效。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