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酸的病机与论治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08-30
吐酸,是指以泛吐酸水为主症的病证。酸水由胃中上泛,若随即咽下者,称为吞酸;不咽下而吐出者,则称吐酸。吐酸作为脾胃病的一个症状,常与嘈杂、嗳气、胃痛、痞满等病证同时出现。吐酸病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其谓:“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谓:“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指出胃经有热,或肝火内郁犯胃,便会蕴酿成酸,此乃关于吐酸病因病机的最早理论。在历代医家关于吐酸的病机认识上,《内经》与刘完素主热;李东垣、张景岳主寒;巢元方、张景岳论及痰饮食积;秦景明、张璐则认为恼怒伤肝、克及脾胃,正是这些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和探讨,逐渐完善了对吐酸病因病机的认识。
 
1、病因病机阐释
 
吐酸作为脾胃病证,其病因病机与呕吐、痞满、胃痛、噎膈、反胃等有相似之处,不外饮食、情志、寒邪客胃及脾胃虚弱诸方面。一般临床上,此病多由肝气郁结,胃气不和而发,这是病机的重点。其中有偏寒、偏热之不同,属于热者,多由肝郁化热而致;属于寒者,可因寒邪犯胃,或素体脾胃虚寒而成;饮食停滞而泛酸嗳腐者,是由食伤脾胃之故。根据五行学说,肝属木,在味为酸,因此古人十分强调吐酸为肝病。如高鼓峰《四明心法·吞酸》云:“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总是木气所致。”但临床上尚需审证求因,不可一概而论。
 
 
2、辨证论治
 
本病多由肝气犯胃或肝胃郁热导致,对于肝气犯胃者,临床症见:吞酸,嗳气频频,胸膈痞闷,心烦,恶心,食少。舌淡红,苔薄,脉弦细。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制酸止痛。临床常用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治之。其中,左金丸用黄连配吴茱萸,方中重用黄连为主药,直折其肝火上炎之势;吴茱萸为辅药,辛通下达以开郁结,对肝郁化火,胃失和降所致嗳气吐酸、口干口苦、两胁胀痛等症,确有疗效。
 
而对于肝胃郁热者,则症见:吐酸时作,胃脘痞闷,口苦咽干,或心烦易怒,两胁胀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或数。治宜疏肝和胃,清热泻火,制酸止痛。临床上可常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由于吐酸总由胃中酸水过多所致,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酌加煅瓦楞子、乌贼骨、浙贝母、煅牡蛎等制酸之品以求标本同治,效果更好。至于吐酸治肝的论点,在临床上需要审证求因,切忌一概而论。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